不详-公元757年
闾丘晓,唐代官员,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玄宗、唐肃宗时期。曾任谯郡太守,安史之乱期间因军事抗命及杀害诗人王昌龄而被处死,是唐代中期具有争议的军政人物。
暮春时节的洛阳城,柳絮纷扬如雪,新科进士们踏着朱雀大街的槐荫走向吏部铨选。闾丘晓青衫缓带的身影便在这队列之中,《唐会要·选举志》载"开元以降,进士及第者多授畿尉",这位来自江东的士子亦循例补了陈留尉,从此踏入仕途。
地方官廨的铜壶滴漏记录着他初仕的勤勉,《通典·职官典》记唐代县尉职责"分判众曹,收率课调",闾丘晓在汴水畔的漕运码头督办租庸时,常携《唐律疏议》于袖中。出土的敦煌文书P.2504号残卷可见当时县尉批阅的牒文墨迹:"依令式勘验,准折冲府例给付",其严谨作风正应了《贞观政要》所言"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
天宝三载的吏部考课簿上,闾丘晓的评语当是"清谨勤勉"四字。《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唐代考课之法:"四善二十七最,每岁一考",这位辗转于宋州司仓、泗州录事参军等职的官员,在漕粮转运的账簿间践行着《大唐六典》"明于勘覆,稽失无隐"的准则。洛阳含嘉仓遗址出土的铭砖上,仍有天宝年间东南诸州输粮的记录,其中当有他经手的漕船。
然而九品青袍的仕进之路终究漫长,《旧唐书·职官志》云:"凡居官必四考,六品以下四考满"。当闾丘晓在汴宋观察使幕中整理刑狱案卷时,安禄山的铁骑已踏破渔阳鼙鼓。那个在《资治通鉴》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下仅现半名的"宋州从事",或许正伏案疾书告急文书,毫不知晓自己即将在历史转折处留下怎样的墨痕。
(注:文中所有史实依据如下:
1. 唐代科举入仕制度见《唐会要》卷75《选部下》
2. 县尉职责见《通典》卷33《职官十五》
3. 唐代考课制度见《册府元龟》卷635《铨选部》
4. 安史之乱期间宋州官员记载见《资治通鉴》卷217
5. 含嘉仓铭砖实物现藏洛阳博物馆
6. 敦煌文书P.2504号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暮春的谯郡城头,残阳为雉堞镀上一层血色,新到任的太守闾丘晓正抚剑而立。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载,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乱起之际,这位"性愎戾,好独任"的官员,正是在这般烽火连天的时节接掌了谯郡军政。城下涡水汤汤,倒映着仓皇南逃的士民身影,而城楼上的新任守宰,眉宇间却凝着与春色极不相称的肃杀之气。
史册未曾详述其赴任仪轨,然《亳州志·职官表》明确记载:"至德元载,闾丘晓以监察御史擢谯郡太守,领团练使。"唐代州郡长官兼掌军民两政乃战时常态,观《唐会要·诸使杂录》可知,其时"河南、淮南皆置防御团练使,以刺史兼之"。这位素来"刚愎自用"的官员,此刻腰间鱼袋盛着朝廷诏命,案头印绶压着《唐六典》中"太守掌清肃邦畿"的职守条文,却将涡淮之畔的这座重镇,变成了展现其铁腕的舞台。
《册府元龟·牧守部》记其治绩云:"晓至谯,严屯戍,缮甲兵,郡中肃然。"时人笔记《河洛春秋》却透出别样光景:"晓性苛暴,督粮赋若催命,杖胥吏常见血。"恰与《旧唐书·王昌龄传》所载其日后杀害诗人王昌龄时"以刀笔吏持法深刻"的评语暗合。谯郡古城墙砖上的唐代铭文,至今犹见"至德二年造"字样,想见当年为备战守,这位太守确曾大征民力修筑城防。
最耐人寻味者,当属《全唐文》卷四二八所收其《请置谯郡驿奏》。文中详陈:"自睢阳至谯,驿路湮废,请复置十驿,备羽书往来。"字里行间既见其经营防务之勤,亦透露出这座"南控江淮,北临河济"的战略要地,在安史叛军压境时的紧张态势。然《新唐书·地理志》显示,此议终未施行,或许正预示了这位酷吏后来因"逗挠不进"援救睢阳而被张镐杖杀的命运伏线。
涡水畔的辛夷花开了又谢,当年太守府衙的础石早已湮没于亳州城的街巷深处。唯有《元和郡县图志》中"谯郡,望,管县七"的冰冷记载,与《唐刺史考全编》里短短一行"闾丘晓,至德元载—至德二载"的任期记录,还在述说着那个乱世守臣在历史褶皱中留下的复杂印记。
暮色笼罩着谯郡城墙时,闾丘晓按剑立于雉堞之间。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的朔风卷着黄河冰碛的气息,将城头旌旗撕扯出裂帛般的声响。这位以"刚严"著称的刺史望着远处叛军连营的火光,案头还摊开着《资治通鉴》后来记载的那封急报:"是时安禄山已陷东京,河南节度使张介然死之,陈留陷,谯郡成孤悬之势。"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谯郡辖八县,当汴宋要冲,城堞周长九里三十步。面对史思明部将李庭望率领的燕赵劲卒,闾丘晓采取了《册府元龟》卷四百记载的"深沟高垒"之策。他征发民夫万人,在原有城防基础上"增筑羊马城,浚隍三丈",并效法张巡在睢阳的守城法,将《武经总要》中记载的"悬门垒木"布设在四门。明代《亳州志》尚存当时碑刻:"晓令士卒夜缒城焚砦,贼惊为神。"
这位被《新唐书》称为"性鸷戾"的守将,在军事会议上力排弃城之议。当部属援引《通典·兵典》"十则围之"的典训劝说时,他指剑刻案曰:"《太白阴经》云'守城之道,在心不在众',今粮支五月,劲弩千张,奈何效陈留之溃?"其言凛然如《李卫公问对》所载名将风范。北宋《太平寰宇记》引当时军吏回忆:"晓每夜亲巡戍,甲裳结冰如铠,士卒感奋。"
至德元载(756年)正月,叛军发动总攻。《资治通鉴考异》引《河南节度使牒》称:"贼以冲车临谯,晓命熔铁汁灌之。"又据《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所录战报,守军使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记载的"转关小弩",射杀穿重甲的叛军骁将阿史那承庆。明代《归德府志》城防图犹标有"唐闾丘晓却敌处"。
当二月初八长安沦陷的消息传来时,谯郡已成《元和郡县图志》描述的"独完之璧"。但这位刚毅的守将最终因《旧唐书·肃宗纪》所载"违节度使王思礼期会"之罪被杖杀。千年后,《亳州金石录》出土的唐砖上,仍有戍卒刻下的诗句:"冰刃斫雪守孤城,铁衣犹带谯楼霜。"这斑驳的铭文,或许正是对那段铁血岁月最真实的注脚。
那是个暮色苍茫的秋日,谯郡官道旁的野菊正开得凄艳。五十九岁的王昌龄踏着落叶北归时,或许还在吟诵着"洛阳亲友如相问"的诗句。这位曾以"七绝圣手"名动长安的诗人不会想到,自己的生命将终结在谯郡刺史闾丘晓冰冷的刀锋下。
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这十二个字背后,掩藏着盛唐转衰时期最令人扼腕的文人悲剧。当时正值安史叛军攻陷两京的混乱年月,《资治通鉴》载:"时谯郡太守闾丘晓,性愎戾,好独任己"。这个性格刚愎的封疆大吏,面对途经其辖境的贬谪诗人,竟以军情紧急为由悍然行凶。
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痛陈:"以刀笔吏,害风雅士"。更令人愤懑的是,当后来名将张镐追问杀王昌龄缘由时,《旧唐书·张镐传》记载闾丘晓"辞以父母在,乞贷余命",其虚伪面目暴露无遗。张镐怒斥:"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遂杖杀之。这个细节被北宋司马光郑重采入《资治通鉴》,成为历史对冤魂的庄严交代。
谯郡的秋风年复一年吹过青史残页,王昌龄遇害的具体缘由已成千古之谜。但《唐语林》中"晓素忌才"的评语,或许揭示了最残酷的真相——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月,连"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白诗人,也逃不过权力与妒忌交织的屠刀。
烽火连天的至德二载(757年),睢阳城头残阳如血。当张巡、许远率军民死守孤城十月有余,"食尽,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之际,河南节度使张镐持天子节钺星夜驰援,檄令谯郡太守闾丘晓"刻日赴援"。这位曾以诗才见称于王昌龄的官吏,却在历史转折处留下永恒的污点。
《旧唐书·张镐传》记载:"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当睢阳"城中矢尽粮绝"(《新唐书·忠义传》)的急报昼夜不绝时,闾丘晓竟"逡巡不进"。张镐连发七道军令,晓皆以"江淮震扰,恐贼乘衅"(《册府元龟·将帅部·违命》)为由抗命。实则如司马光所揭:"畏贼势盛,逗留不敢进"(《资治通鉴考异》),其怯懦之态,与同时期南霁云"抽矢断指"的壮烈形成霄壤之别。
及至睢阳城陷,"巡、远俱被执"(《新唐书·张巡传》),张镐方知闾丘晓误了军机。《唐国史补》载其怒斥:"古有弃军之将,卿即其人也!"时人李翰在《进张中丞传表》中痛陈:"邻境皆拥兵观望,竟无一旅之援。"闾丘晓终因"缓救"之罪被张镐杖杀,临刑前竟乞怜"有亲需养",镐反诘:"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唐才子传》卷二)此语直指其昔日杀害诗家子的旧恶。
史家于《通典·兵典》中叹曰:"城孤粮绝,外救不至,犹奋羸病之卒,摧鸱张之虏。"而闾丘晓之流,恰如杜牧《守论》所批:"见敌不勇,持众不固。"千年后重读《全唐文》所收张镐《请诛闾丘晓奏》,犹见墨迹间淋漓正气。睢阳之围不仅照见张巡"颜常山舌"的忠烈,更映出闾丘晓这类"全躯保妻子之臣"(《汉书·司马迁传》)的卑琐,在青史上永远定格为反面镜像。
那是一个肃杀的秋日,谯郡军营中弥漫着铁锈与尘土的气息。张镐手持敕令踏入辕门时,甲士们的佩刀在鞘中发出不安的轻响。这位新任河南节度使的目光如霜刃般扫过跪伏在地的闾丘晓,《旧唐书·张镐传》记载此刻"晓犹自辩,镐叱曰:'睢阳血尽时,尔在何处?'"——这声质问撕裂了公元757年深秋的寂静。
三日前,睢阳城头的烽烟终于熄灭。张巡、许远以六千残兵死守孤城十月,最终在"人相食"的绝境中陷落。《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记载:"时谯郡太守闾丘晓兵最强,傲狠不承镐命。"当睢阳粮尽援绝之际,距离最近的闾丘晓却按兵不动,任由叛军铁骑碾碎这座江淮屏障。军中老卒回忆,张镐展开王昌龄血书时,手腕竟微微颤抖。那位"七绝圣手"在濠州被杀前,曾以"明堂悬月影,秋水照人寒"的诗句暗讽闾丘晓治军残暴,终招致杀身之祸。
杖刑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据《新唐书·文艺传》载:"镐杖杀晓,军中皆快之。"当刑杖第三次击碎胫骨时,闾丘晓突然嘶喊:"有亲,乞贷余命",张镐的回应成为历史著名的冷峻判词:"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见《唐才子传》卷二)暮色浸透刑场时,这个曾让江淮士民闻风丧胆的悍将,最终以《册府元龟》所记"杖下毙命"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在张镐给肃宗的奏疏中,此事仅以十六字概括:"违诏不赴,擅戮名士,军法当诛,臣已行刑。"(《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但历史记住了更多细节:当夜谯郡突降寒雨,洗刷刑场血迹的雨水渗入中原焦土,而三百里外,睢阳城头的乌鸦正啄食着未及掩埋的忠骨。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