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大明宫的飞檐下还凝着未化的霜痕。金城公主的鸾驾即将西行,这是盛唐时期继文成公主之后又一场震动朝野的和亲。玄宗亲制此诗时,御案上摊开着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求亲国书——那用金粉写就的牒文在烛火下泛着幽光,恰似三十年前景龙四年(710年)先帝中宗送别公主时的旧事重演。
翰林院的学士们记得,当年送嫁队伍行至马嵬坡,年幼的公主曾用玉簪挑开车帘,将父皇所赐的《诗经》紧贴心口。如今玄宗以"甥舅重亲"起笔,既是承袭贞观以来"唐蕃舅甥之盟"的旧例,更是对吐蕃赞普自称"外甥"的微妙回应。诗中"耨檀王"的典故取自《晋书》,将吐蕃比作南凉君主秃发傉檀,暗含以文化驯服四夷的深意。
当画着金翟鸟的卤簿仪仗碾过陇西古道时,随行的史官在《吐蕃传》里记下这样的细节:公主的琵琶弦在过赤岭时连断三根,侍女用茜草染红的丝线续弦,乐声竟比长安时更为清越。这"琵琶道路长"五字,道尽了从文成公主带去的《霓裳》曲谱,到金城公主索要《毛诗》《礼记》的百年文化羁旅。而尾联"日出在东方"之喻,或许正应和着后来敦煌遗书P.2555卷里,吐蕃使者吟唱的"长安红日"——那既是公主回望的故国,更是一个帝国用诗笔绘制的文明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