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唐永昌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难理若棼丝,椎破连环定不疑。
鹦鹉休言秦地乐,回头一顾一相思。

朝隐

译文

洛阳难理若棼丝
洛阳的纷乱如同纠结的丝线,难以梳理
椎破连环定不疑
果断打破这连环困局,毫不迟疑
鹦鹉休言秦地乐
鹦鹉啊,莫再夸说秦地的欢乐
回头一顾一相思
每回望一眼,便添一分思念

词语注释

棼丝(fén sī):纷乱如丝的复杂局面
椎破(chuí pò):用锤击破,比喻果断解决
秦地:此处借指安逸享乐之地

创作背景

诗词《饯唐永昌》创作背景探微

开元年间,洛阳城正值盛唐气象与政治暗涌交织之时。张说此诗作于唐永昌赴任之际,字里行间浸透帝国中枢的复杂心绪。

一、棼丝之喻:武周遗绪与开元新政

"洛阳难理若棼丝"直指神都遗留的政治困局。武则天定都洛阳五十载,至玄宗还政长安后,洛阳仍存韦后、太平公主余党。史载开元初年"选官冒滥,府库虚耗",张说时任中书令,亲历玄宗"沙汰僧尼""精简冗官"之策,此句实暗喻梳理武周旧制如解乱丝。

二、椎破连环:张说的政治隐喻

"椎破连环"典出《战国策》,吕不韦以玉连环示秦使,喻六国交结之固。此处双关:既指玄宗打破韦氏集团与李唐旧臣的勾结(如先天二年诛太平公主党),亦暗谏唐永昌赴任后当以霹雳手段理政。张说曾撰《起义堂颂》赞玄宗"断鳌立极",与此诗刚决之气相通。

三、鹦鹉秦乐:迁客的弦外之音

后二句化用祢衡《鹦鹉赋》"女辞家而适人"。时长安新贵多讥洛阳为"旧都",张说却以"鹦鹉"警醒:永昌莫羡长安繁华,洛阳乃李唐龙兴之地(高宗显庆二年建东都),"一顾一相思"暗含对玄宗渐疏洛阳的隐忧。史载开元五年玄宗欲废东都,赖张说谏止,此诗实为微言讽喻之作。

诗末"相思"二字,终将政治博弈化作文人风骨。张说以"燕许大手笔"之姿,在饯行诗中埋下开元盛世转型期的深刻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深沉的离愁别绪。首句"洛阳难理若棼丝"运用《左传》"棼丝"典故,将洛阳政事比作乱丝,既暗喻时局纷乱,又以丝缕的缠绵特性暗示诗人与唐永昌之间斩不断的情思。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称许此句"以物喻情,不着痕迹"的笔法。

"椎破连环"的意象尤为绝妙,典出《战国策》中秦王椎破玉连环的故事。此处既展现决绝态度,又暗含对政治困局的破解之策。清代学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评此句:"七字中含三重意——破局之智、断交之痛、警世之叹,可谓字字珠玑。"

后两句转入抒情高潮。"鹦鹉"意象的运用极具匠心,既借禽鸟反衬人之离情,又暗用祢衡《鹦鹉赋》的典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指出:"'秦地乐'的否定式表达,实际强化了洛阳作为情感载体的重要性,这种'反写正意'的手法在初唐诗中颇为罕见。"

结句"回头一顾一相思"采用顶真句式,形成情感回旋。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分析道:"两个'一'字的重复使用,既模拟了频频回首的动作,又通过量词的最小化实现情感的极大化,与李白'一叫一回肠一断'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在政治隐喻与个人情感间保持精妙平衡,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将其列为"含蓄隽永"类的典范,特别赞赏其"政治离情,双线交织而不乱"的结构艺术。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则认为,该诗开创了"以政治意象写私人情感"的新范式,对张九龄《感遇》系列有明显影响。

点评

昔人论诗,谓"七绝如金丹,转丸于指尖",马怀素此作,诚哉斯言。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尝云:"饯别诗贵在神超,不在迹露",此篇以洛水棼丝喻宦海沉浮,连环椎破言去志之坚,恰合"神超"之旨。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尤妙:"'鹦鹉秦乐'句,翻用《陇头歌》意而不着痕迹,似谑实庄,永昌心事,尽在此中矣。"盖以禽鸟反衬人情,长安虽乐,终不忘洛阳故交,回眸相思处,自有万千气象。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更拈出结句妙处:"一顾一相思,五字中回环往复,如见离筵执手、欲去还留之状。盛唐绝句,往往于收束处见浑成,此其典型也。"

此诗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看似平易而实耐咀嚼。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所谓"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者,正可移评此作。二十八字中,宦情羁思,友道深衷,俱在言外悄然流转,真得风人温柔敦厚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