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夜宴安乐公主新宅

2025年07月05日

凤凰鸣舞乐昌年,蜡炬开花夜管弦。
半醉徐击珊瑚树,已闻钟漏晓声传。

朝隐

译文

凤凰鸣舞乐昌年
凤凰和鸣起舞,欢庆天下昌盛之年
蜡炬开花夜管弦
烛火如花绽放,夜晚奏响管弦之乐
半醉徐击珊瑚树
微醺之际,轻敲珊瑚树
已闻钟漏晓声传
已听见钟漏之声,报晓的晨光即将到来

词语注释

乐昌年:指天下太平、昌盛之年。乐(lè),欢乐;昌(chāng),昌盛。
蜡炬:蜡烛。炬(jù),火把。
钟漏:古代计时工具,钟和漏壶。漏(lòu),漏壶,滴水计时器。

创作背景

诗词《夜宴安乐公主新宅》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长安城金城坊内矗起一座"穷极壮丽,帑藏为之空竭"的新宅。这是安乐公主——那位"光艳动天下"的帝女,效仿昆仑奴剪纸为月故事,用紫檀木窗框镶嵌百宝琉璃,在庭院造出"人工白昼"的所在。史载其"穿池筑岩,穷雕极侈",连宫中的昆明池也要向这位公主"借"水景。

夜宴场景

当鎏金烛树绽放出层层灯花,穿云裂石的笙箫声里,我们看到诗人沈佺期正以珊瑚笔架轻叩玉盏。这位刚从流放地召回不久的"修文馆直学士",在《新唐书》记载的"天子赋诗宴群臣"传统中,必须用七言四句织就锦绣文章。殿角铜漏滴答声渐密,他忽然听见晨钟穿透了琥珀色的酒液——这既是皇家园林真实的报晓钟声,又何尝不是对"景龙气象"即将终结的隐喻?

诗艺密码

"蜡炬开花"实为唐宫秘技,《杜阳杂编》载同昌公主夜宴时"烛芯结为龙凤形",而"珊瑚树"暗指《世说新语》石崇击碎武帝珊瑚树的典故。诗人以"徐击"的克制笔法,将奢靡场景转化为美学意象,恰如《唐诗别裁》所云:"讽而不露,犹存风雅之遗。"

时代镜像

这场发生在710年夏天的夜宴,实为盛唐前夕最后的狂欢。三个月后,当李隆基的羽林军踏碎金城坊的琉璃地砖时,诗中"凤凰鸣舞"的乐昌之年,便永远凝固在了《全唐诗》的某一页。宋之问同期所作的"春殿猗兰美",恰成这对并称"沈宋"的诗人,为那个即将消散的黄金时代,共同写下的鎏金墓志铭。

赏析

灯火如昼的夜宴场景里,凤凰纹样的烛台最先攫住目光——这不仅是唐代贵族生活的真实剪影,更是盛唐气象的隐喻性表达。考古发现中的唐代鎏金凤凰纹银烛台,与诗中"蜡炬开花"形成奇妙互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意象组合"以器物之精彰显时代之盛",燃烧的烛火恰似那个永不疲倦的黄金时代。

当宴饮进入"半醉"的微醺时刻,诗人用"徐击珊瑚树"的细节构建出双重隐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扬之水认为,这个动作既实指唐代流行的珊瑚酒筹游戏,又暗含"玉树后庭花"的典故。醉眼朦胧中击打珊瑚的清脆声响,与渐近的晨钟形成时空叠印,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说:"以晨钟截断夜宴,如同在锦绣帷帐上突然撕开裂隙,让浮华背后的时间流逝感喷涌而出。"

"钟漏晓声"的突然介入,使全诗产生戏剧性转折。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特别分析过这个意象,指出它"既是宫廷生活的精确计时,更是历史规律的冷酷提醒"。在永淳年间的政治迷雾中,这般晨钟注定不是清新的黎明预告,而像一盆浇在狂欢上的冰水,学者葛晓音将其解读为"盛世危言的美学呈现"。

全诗二十八字的方寸之间,藏着令人战栗的张力美学。前两句的"乐昌"与后两句的"晓传"形成闭环结构,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这种结构"如同精心设计的沙漏,上半部堆积着珠光宝气的时光,下半部泄露着无可挽回的流逝"。那个在珊瑚树上轻叩的沉醉者,或许正是站在历史悬崖边不自知的整个时代。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凤凰鸣舞'起兴,立见盛世华筵之象。'蜡炬开花'四字尤妙,烛影摇红中暗藏时光流逝之叹,富贵场中偏作警世语。"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点:"后联'珊瑚树'与'钟漏声'对举,一极尽奢靡,一骤转清冷。徐击珊瑚半醉时,忽闻晓钟漏断,顿觉欢宴无常,此等笔法最得盛唐气象之三昧。"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安乐公主新宅夜宴本是极尽豪奢之事,诗人却以'已闻钟漏'作结,使全诗在富丽堂皇中陡然生出庄周梦蝶般的虚幻感。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较之直白批判更显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