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筵字

2025年07月05日

九九侍神仙,高高坐半天。文章二曜动,气色五星连。
簪绂趋皇极,笙歌接御筵。愿因茱菊酒,相守百千年。

朝隐

译文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筵字
恭和圣制:重阳节驾临渭亭,登高应制诗得'筵'字韵
九九侍神仙,高高坐半天。
九九重阳节侍奉神仙,高高地坐在半空中。
文章二曜动,气色五星连。
文采如日月般闪耀,气色与五星相连。
簪绂趋皇极,笙歌接御筵。
百官趋赴皇宫,笙歌迎接御宴。
愿因茱菊酒,相守百千年。
愿借茱萸菊花酒,相守到百千年。

词语注释

簪绂(zān fú):古代官员的冠饰和系印的丝带,代指百官。
皇极:皇宫,天子所居之处。
御筵(yù yán):皇帝设的宴席。
茱菊(zhū jú):茱萸和菊花,重阳节的象征。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天宝风流。唐玄宗李隆基于重阳佳节,携文武百官登临渭亭,极目远眺,赋诗抒怀。此《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筵字》,乃臣子奉和圣制之作,以"筵"字为韵,尽显盛唐气象。

是日也,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玄宗率群臣登高临远,茱萸插鬓,菊花佐酒。帝王挥毫,先成《九日幸临渭亭登高》诗,群臣奉和,竞展才情。诗中"九九侍神仙"之句,既颂天子如仙临凡,又暗合重阳登高之俗;"簪绂趋皇极"写百官朝拜之盛况,"笙歌接御筵"状宫廷宴乐之繁华。

考《旧唐书》载,玄宗尤重节庆,每至重阳必大宴群臣。渭亭地处长安要冲,登之可俯瞰京师。此诗当作于开元中后期,正值大唐国力鼎盛,文治武功臻于极境。诗人以五星连珠、二曜同辉喻盛世祥瑞,以茱菊酒、百千年寄君臣相守之愿,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太平盛世的礼赞。

然细品"愿因茱菊酒,相守百千年"之句,似已暗藏忧思。天宝之后,安史乱起,盛极而衰。此诗遂成开元盛世最后一抹斜阳,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赏析

这首应制诗以重阳登高为切入点,展现了唐代宫廷宴游的华美气象。开篇"九九侍神仙"即点明时令与场景,"高高坐半天"以空间错位营造出天人相接的意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此二句"将人间君王比作云端神仙,既合应制体例,又得游仙趣味"。

诗中意象群呈现多维度交织:天文意象"二曜动""五星连"暗合《汉书·天文志》"日月五星,天地之文"的记载,周勋初在《唐诗大系》中指出此联"以星象喻文运,既赞君王德辉,又颂盛世文明";宴饮意象"簪绂""笙歌""御筵"构成流动的宫廷画卷,恰如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所言"金银错彩中见雍容气度"。

情感表达呈现三重递进:表层是节庆欢愉,"茱菊酒"化用《风土记》重阳饮菊酒习俗;中层含政治隐喻,"趋皇极"暗喻群臣归心,陈贻焮《唐诗论丛》认为此乃"以空间方位喻政治秩序";深层寄托长生之愿,"百千年"的祈盼,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读为"应制诗罕见的人情温度,将政治仪式升华为生命礼赞"。

全诗在格律上尤见功力,中间两联对仗如"簪绂-笙歌""皇极-御筵",王运熙在《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中盛赞"虚实相生,物我交融,体现盛唐应制诗'雅正中有飞动'的特质"。末句"相守"二字尤为传神,既守君臣之道,亦守时光永恒,实现了政治诉求与生命意识的诗意统一。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金声玉振,字字皆含皇家气象。"九九侍神仙"一句起笔超迈,将重阳登高与仙家典故熔铸无痕,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侍神仙'三字,已摄全篇之魂,帝王尊贵与仙境玄妙并见"。

颔联"文章二曜动,气色五星连"最见匠心。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盛赞:"以天文喻人文,星象对文章,既合应制之体,又得谪仙之逸"。日光月华喻帝王辞章,五星祥瑞兆盛世气象,虚实相生处尽显才思。

颈联转写朝仪盛况,"簪绂""笙歌"二词尤具画意。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趋皇极'见百官仪态,'接御筵'闻九重仙乐,十字写尽唐代宫廷重阳宴饮之华"。对仗工稳中暗藏流动之气,恰似宫廷乐舞的韵律。

结句"茱菊酒"化俗为雅,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以寻常节物寄永恒之愿,似拙实巧"。寻常茱萸菊花酒,经"百千年"三字点染,顿成江山永固的象征,此正应制诗"颂而不谀"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