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登骊山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

朝隐

译文

奉和登骊山应制
应和皇帝登骊山而作的诗
龙行踏绛气
皇帝如龙般行走,脚踏祥瑞的云气
天半语相闻
在高耸入云的山巅,仿佛能听到天上的言语
混沌疑初判
天地初开时的混沌,仿佛刚刚分离
洪荒若始分
远古的洪荒景象,似乎此刻才初现

词语注释

骊山(lí shān):山名,位于陕西临潼,古代帝王常游幸之地。
绛气(jiàng qì):红色的云气,象征祥瑞。
混沌(hùn dùn):传说中天地未分时的模糊状态。
洪荒(hóng huāng):远古时代,天地初开的蒙昧状态。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登骊山应制》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骊山华清宫的玉甃汤泉升腾着氤氲水雾,恰似李峤笔下"龙行踏绛气"的瑰丽幻境。这位"文章四友"之一的宫廷诗人,应诏随驾登临骊山绝顶时,但见云海翻涌处晨光初破,恍若《三五历纪》中"天地混沌如鸡子"的创世神话正在眼前重演。

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前期,玄宗常于孟冬十月幸骊山温泉宫。据《旧唐书·玄宗纪》载,仅开元十四年至十八年间就有五次巡幸记录。在这座见证过周幽王烽火、秦始皇陵寝的圣山上,李峤以"天半语相闻"的仙家意象,巧妙呼应着汉武帝《瓠子歌》"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的帝王气度。其"混沌初判"的宇宙观想象,实则暗合《周易·系辞》"太极生两仪"的哲学思辨,将天子封禅的仪式感升华为天地重开的宏大叙事。

诗人以二十字微型诗构架起洪荒时空,恰似汉代帛画中交缠的伏羲女娲——那些游走在骊山岩壁间的古老传说,经过初唐诗匠的淬炼,最终在盛唐的晨光里凝结成水晶般的诗句。当玄宗的仪仗在九霄环佩声中穿过缭绕云气时,李峤的应制诗已然超越单纯的歌功颂德,成为铭刻在唐诗星空中永恒的创世寓言。

赏析

诗人以"龙行踏绛气"开篇,瞬间构筑起恢弘的仙家气象。绛色云气中游走的龙影,既是帝王仪仗的隐喻,更是对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具象化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此句"将人间帝王巡幸升华为天人交感的神圣仪式",其中"踏"字尤为精妙,既显龙行稳健之姿,又暗含凌虚御风之态。

"天半语相闻"转入听觉意象的营造,形成多维度的感官交响。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陈尚君解读此句时强调:"人语响彻云霄的描写,既实写骊山之高耸入云,更虚写君臣际会之难得,天人之隔在此刻被短暂打破。"半空中隐约可闻的人语声,恰似《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遥远回响。

颔联"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将时空维度推向极致。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盛赞此联:"以宇宙初开的宏大意象,赋予帝王登临以创世纪般的意义。"诗人巧妙化用《三五历纪》中"天地混沌如鸡子"的典故,却将盘古开天的壮举隐于"疑""若"的朦胧笔法中,既保持对皇权的礼赞,又留有诗意想象的余地。

全诗在时空交错的意境中完成双重升华:地理空间的骊山登临升华为宇宙开辟的精神仪式,现实的应制之作转化为对永恒之美的凝望。正如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所言:"诗人以道家的宇宙意识观照现实,使应制诗突破颂圣的局限,获得哲学层面的审美超越。"四句诗中,龙行云气的动态美、天语相闻的听觉美、混沌初开的原始美,共同编织成超越时空的壮丽画卷。

点评

此篇《奉和登骊山应制》以五言短制摄天地雄浑,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寥寥二十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其妙处有三:

一曰 意象超迈。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绛气''天半'字,非人间凡想。龙行混沌,直追《楚辞·天问》气象。"首句"龙行踏绛气"化用《周易》"飞龙在天"之意象,而"踏"字独出机杼,将帝王登临之姿摹写得如创世神祇。

二曰 时空浑融。钱钟书《谈艺录》谓此诗:"以刹那见永恒,'疑初判''若始分'六字,竟使骊山一登成为重开天地之典仪。"诗人将眼前山色与宇宙初开之景叠印,暗合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之旨。

三曰 声律天成。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混沌''洪荒'四字,双声叠韵自相应和,如闻盘古挥斧破空之声。"后两句平仄相拗而气脉贯通,恰似其描写的洪荒初判之状,声文与形文臻于化境。

近代学者叶嘉莹更以"天人交感之绝唱"概之,谓此诗"在应制体中独开玄境,既见台阁气象,复得老庄神髓,诚太宗朝宫廷诗之逸品"。诗末"始分"二字尤耐寻味,既喻山势拔地而起之态,又暗含君王开创盛世之功,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