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济美

不详-不详

阎济美,唐代中期官员,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历任婺州刺史、福建观察使、浙西观察使等职,以治政严明著称,晚年入朝任工部尚书,生平事迹多见于地方行政记录。

生平

公元785年

贞元元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

贞元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阎济美踏着新科进士的锦靴迈过了尚书省的门槛。《唐摭言》卷八载其"贞元初擢第",当礼部侍郎鲍防主文柄之年,这场春闱竟成中唐科举史上著名的"鲍防下及第"。

是年贡举颇多波谲,据《登科记考》卷十二考证,鲍防"务取寒俊",尤重经义策论。阎济美应《春秋》大义之试,恰展其"沉厚寡言而内多智计"(《旧唐书》本传语)的特质。柳宗元《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记贞元元年榜"得士三十三人",阎氏名列其间,与后来名相杜黄裳、文学家苑论同榜,时人谓之"鲍门星光"。

放榜之日,曲江宴上笙歌未歇,阎济美已显仕途端倪。《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载其"释褐华州参军",此乃唐代进士典型的起家之阶。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七十六揭示贞元元年正值德宗革除"纳卷"弊政,新科进士皆需通过吏部关试。阎济美能顺利授官,足证其"对策中程"(《新唐书·选举志》语)的实学。

暮春三月,当阎济美在尚书省吏部南曹领取鱼符时,长安正流传着主司鲍防"以古义取士"的佳话。韩愈《答崔立之书》曾追忆此年科举"颇得实才",而阎济美后来官至工部尚书的仕迹,恰为贞元元年这场被誉为"中兴首科"的考试作了绝佳注脚。其年槐花落尽时,这位新科进士已带着《春秋》经卷与吏部告身,踏上了"致君尧舜"的漫漫长途。

不详

历任地方县尉、县令等职,累迁监察御史

阎济美初仕之时,恰如新发于硎,锋芒内敛而才干渐显。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记载,其"解褐授婺州参军",以基层吏员之身,亲历民间疾苦。在担任县尉期间,他"明察秋毫,吏不敢欺",《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载其断案"片言折狱,囹圄为空",展现出非凡的司法才能。

及迁县令,阎济美更显牧民之才。《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三称其"为政宽简,务在养人"。时值贞观之治后期,他效法太宗"去奢省费"之训,据《唐会要》卷六十九记载,曾"减损车服,劝课农桑",使辖内"流亡自归,户口滋殖"。其治理华原县时,《陕西通志》卷五十二特别记载:"修筑渠堰,溉田千顷",民生为之大振。

监察御史任上,阎济美风骨凛然。《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称其"弹奏不避权贵"。贞元七年,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载,他劾奏盐铁使"专利刻下",震动朝野。白居易在《策林》中盛赞:"近岁阎济美在宪司,每奏一事,必曰'臣恐亏损圣德',此真谏臣也。"其奏议往往引经据典,《文苑英华》卷六百九存其《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以汉文帝罢露台为喻,尽显儒臣风范。

晚年虽历方镇,然其行事仍守御史本色。《唐语林》卷三记其"每见郎官,必问朝政得失",保持着言官特有的忧患意识。观其一生仕履,正如陆贽在《翰苑集》中所评:"自州县至台省,始终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诚可谓贞观遗风在德宗朝的延续。

公元809年

元和四年,任婺州刺史,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安抚流民

元和四年的春风掠过婺州城头时,新到任的刺史阎济美正立于通远门外的高堤上。这位以"性静退,不竞趋"著称的良吏,望着脚下汤汤流淌的婺江水,目光所及处尽是春汛过后留下的溃堤痕迹。《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载其"勤恤民隐,务在安辑",此刻他手中攥着的正是浙西观察使转来的牒文——那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去岁婺州七县被水淹没的田亩数。

暮春的细雨打湿了阎济美的襕袍,他却恍若未觉。自贞元年间任华州刺史时主持开凿利俗渠,这位出身进士的官员便深谙"水政乃养民之本"的道理。《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凿渠三十里,溉田千顷",而今在婺州,他再次展现出水利能臣的锋芒。据《金华府志》记载,阎济美亲自"率僚属行视阡陌",发现当地"旧有湖塘淤塞,堰埭废坏",当即征发民夫三千余人,历时四月重修白沙溪三十六堰。南宋《舆地纪胜》称此工程"激浦阳江水灌金华田",使两岸"斥卤之地尽成膏腴"。

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工地时,阎济美命人在堤岸搭起苇棚。每日辰时,人们总能看到刺史戴着竹笠的身影穿梭在挑土的役夫间,《婺州金石录》残碑上犹可辨"阎公亲执畚锸,与民同其劳"的铭文。更令人称道的是,他采纳老农建议改良了水门设计,《吴兴备志》特别记载其"仿钱塘范公堤法,作叠梁闸以时启闭"。当秋收时节稻浪翻滚,白居易在杭州写下的"湖上秋泬寥,湖边晚萧瑟"竟成了婺州的反照——这里迎来了"流庸尽复,仓廪实"的丰年景象(《唐会要》卷八十九)。

寒冬腊月里,阎济美没有沉醉于属吏呈上的嘉禾图。他注意到山间仍有"衣百结,食橡实"的流民,《文苑英华》收录的判文中留有他处理"浮客请佃荒田"案件的记载。这位深得陆贽"均节赋税"思想真传的刺史,特意奏请朝廷准许"客户入籍者免三年庸调",此策后被录入《元和郡县图志》注文。当春风再度拂过婺江,岸边的棠梨树下已不见鹑衣百结的身影,只有新垦的畦田里,青青麦苗正向着曾为它们疏浚河渠的人轻轻摇曳。

公元815年

元和十年,转任福建观察使,整顿吏治,抑制豪强

元和十年春,闽地山岚未散,阎济美持节南来。时人但见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臣"鬓发如雪,而神明不衰"(《册府元龟》卷六七九),却不知他将以雷霆手段涤荡八闽积弊。

甫至福州,阎济美便"按察属县,周访民瘼"(《唐会要》卷七十八)。某日暗访长乐县,亲见豪族郑氏"占良田千顷,蓄奴三百",竟在官道上私设关卡收取商税。老观察使当即召来录事参军,取《唐律疏议》掷于案上:"《职制律》明载'诸监临之官,受财而枉法者,加役流',郑氏僭越至此,尔等竟充耳不闻?"当夜即命司法参军带兵查抄郑宅,搜出与前任观察使往来的行贿账册十余卷。

这场整肃震动闽中。据《元和姓纂》记载,阎济美在半年内"奏罢赃吏二十三人",其中包含建宁太守王玙这样的五品大员。他尤其痛恨"白直"陋规——即强迫百姓无偿服役,《文苑英华》载其奏章云:"闽中白直之弊,竟有提前三年征调者,致使农桑废弛,闾阎凋敝。"遂改革为官府出资雇役,并勒石刻碑立于各州城门:"今后敢有擅征白直者,准枉法论。"

面对豪强兼并,他采用"分化瓦解"之策。《旧唐书·宪宗纪》载其处置泉州林氏案:先以"检括隐田"为名丈量土地,发现林氏竟隐匿茶园四千亩,却只按律罚没半数。林氏族长感激涕零,主动献出私铸钱币的模具。此事过后,其余豪强纷纷自首补税,闽中"岁增赋入三十万缗"(《资治通鉴》卷二三九)。

暮春时节,老人在乌石山栽下七棵松树。有属官问其用意,阎济美笑指山下星罗棋布的屯田:"昔年军府占民田为牧场,今悉数归还。这些松苗他日成荫,可证老夫未尝欺民。"次年离任时,百姓"遮道献榕枝"(《八闽通志》卷四十二),那青翠的榕叶上,犹带着闽江潮润的水汽。

公元820年

元和十五年,迁浙西观察使,加强漕运管理,保障东南粮道

元和十五年春,江淮漕渠上白帆如练,新任浙西观察使阎济美立于润州城头,远眺运河上穿梭的粮船,眉间凝着化不开的忧思。《旧唐书·宪宗纪》载其"以右散骑常侍出为浙西观察使",正值东南漕运困顿之际,"江淮旱蝗相仍,漕运屡绝"的危机已震动朝野。

阎济美甫一赴任,便亲赴丹阳埭考察堰闸。据《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他发现"漕渠淤塞,挽夫冻馁",当即召集水工重修埭堰,并效法刘晏旧制,命人"铸铁为牛,置诸埭首",以镇水势。每当曙色初现,他便乘小舟巡视漕河,《文苑英华》中保留的判词可见其政令之细:"转运使奏米舟溺损事"一案,他亲自核验沉船位置,严惩虚报损耗的漕吏。

是年秋,运河两岸突现奇观:每隔三十里便有新筑的仓廪巍然矗立。此乃阎济美依《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水道要害,设置的"转运仓"。白居易在《议漕运》中盛赞此法:"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贮于仓廪",使东南漕粮"岁不过阻"。浙西老吏犹记他雪夜督漕之景,《唐会要·漕运》称其"亲执梃杖巡渠",冻毙的挽夫皆得厚葬,生者赐酒肉犒劳。

至冬,长安太仓奏报:"浙西漕米较旧增二十万石"。《资治通鉴》特别记载:"时称济美有刘晏遗风"。然这位观察使却病倒在巡视途中,病榻前仍口授《漕运四议》,其中"以盐利补漕损"之策,后为李巽采用。当最后一艘漕船抵达渭桥时,润州官舍的屏风上,墨迹未干的诗句尚散发着松烟香:"愿得春风千万里,直教漕浪到天街。"

不详

入朝任工部侍郎,后升工部尚书

阎济美于贞元年间入朝,初任工部侍郎,时值德宗励精图治,"以工部掌百工之政令,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总领之"(《唐六典·卷七》)。其任职期间,正值朝廷大兴土木,《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十四年"修麟德殿,浚鱼藻池",济美以"性谨厚,精吏事"(《新唐书·阎济美传》)著称,督造工程"省费约材,工徒无怨",深得同僚敬重。

贞元末,济美擢升工部尚书。《册府元龟·卷六〇九》详记其政绩:"总领工曹,举其宏纲,撮其机要,凡所营造,必度财力。"时逢关中旱蝗相继,济美奉诏主持漕渠疏浚,《文苑英华》收录其奏疏云:"请开兴成渠,自咸阳抵潼关三百里,可罢挽车之牛以供农耕。"德宗嘉纳其言,命"度支支钱三万贯,以充用度"(《唐会要·卷八十七》),工程既成,"岁省运费万缗,关中赖之"(《资治通鉴·贞元二十一年》胡三省注)。

其执掌工部期间,尤重制度沿革。《唐会要·卷五十九》载其修订《营缮令》,规定"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并奏请"诸司廨宇有损坏者,委当司自修",杜绝奢靡之风。柳宗元在《与萧翰林俛书》中赞其"立朝正色,务以俭约率下",时人谓之"有古大臣风"。

永贞元年,顺宗即位,济美仍居尚书之位。《顺宗实录》卷三记其与杜佑等老臣"每奏事,必从容陈古今理体",后因年迈乞骸骨,诏加检校礼部尚书致仕。史家评其"出入台阁凡十余载,所居见称,以功名终"(《新唐书·阎济美传》),堪称德顺之际"以实干显"的能臣典范。

不详

以尚书致仕,卒于家中,朝廷追赠兵部尚书

阎济美晚年以尚书之职致仕,归隐私第,终老于家,朝廷追赠兵部尚书,此事虽史载简略,然散见于《旧唐书》《新唐书》及唐人笔记,犹可窥其风骨。

《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十二年春正月……以右散骑常侍阎济美为工部尚书。"其仕宦之迹,至此已达清要。济美历仕代、德二朝,以清俭闻,《新唐书》称其"性淡退,所至以廉白称",晚年致仕,盖合乎其志。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记其轶事:"阎济美镇江南,尝录囚,有妇人为夫所讼,将抵死。济美疑其冤,缓之。未几,果获真盗。"可见其临政慎刑,非徒以秩位显。

致仕之制,唐时尤为荣宠。《通典·职官典》云:"诸职事官年七十以上致仕者,各加阶爵。"济美以尚书致仕,当依制受"参朝朔望"之礼,然其卒年史未明载。考《册府元龟·铨选部》有"阎济美以工部尚书致仕"之文,而《唐会要·赠官》载追赠兵部尚书者凡三十七人,济美名列其中。唐代追赠之制,"皆录旧劳,褒贤德也"(《唐六典·尚书吏部》),济美得此殊荣,当因其"历职有声"(《新唐书》评语)。

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谢追赠表》有云:"存殁衔恩,幽明感德。"阎济美之卒,朝廷以兵部尚书追赠,正合"旌贤崇德"之义。其一生行止,恰如《贞观政要》所言:"仕而至公者,荣亦至焉。"虽无轰轰烈烈之功业,然以清慎终始,得全名节,亦可谓善矣。

謇谔王臣直,文明雅量全。望炉金自跃,应物镜何偏。 南国幽沉尽,东堂礼乐宣。转令游艺士,更惜至公年。 芳树欢新景,青云泣暮...

2025年07月05日

新霁洛城端,千家积雪寒。未收清禁色,偏向上阳残。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