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阎防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早年曾隐居于终南山,与诗人孟浩然、储光羲等交往密切,过着半隐居的田园生活。后出仕为官,曾任大理评事。其诗歌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雅淡远,意境幽寂,体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典型特征。《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五首,代表作有《夕次鹿门山作》《百丈溪新理茅茨读书》等,诗中常寄寓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终南山苍翠的松涛间,阎防的茅屋依崖而筑,《唐才子传》记载其"读书终南,性简静,每垂钓绿潭,啸咏自适"。这位开元二十二年的进士,在及第前曾将岁月揉碎成山间朝露,过着"半岩耕云,半榻贮月"的隐逸生涯。《全唐诗》存其《百丈溪新理茅茨读书》诗云:"浪迹弃人世,还山自幽独。始傍巢由踪,吾其获心曲。"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许由、巢父的追慕,更将"凿溪而饮,耕田而食"的隐者风骨刻入终南花岗岩的肌理。
据《册府元龟》载,阎防与诗人岑参、储光羲交游甚密,储光羲在《贻阎处士防卜居终南》诗中描绘其生活:"春风动百草,林薮有遗贤。种桑不十亩,种黍才一廛。"可知其耕作规模不过十余亩薄田,却将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岑参《终南双峰草堂作》更以"结庐对中峰,开牖当叠嶂"见证阎防草堂的选址之妙——推窗即见太乙积雪,展卷可闻玉案泉声。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阎防诗》时特别标注"隐居终南作",其中《夕次鹿门山作》"庞公嘉遁所,浪迹难追攀。藤萝长蔽日,潺湲来无穷"等句,恰与《唐才子传》所述"每采药独行,深山穷谷,烟霞满衣"的记载互证。其耕读生活中最具仪式感的,当属《百丈溪》诗中记录的"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在耕罢归来的暮色里,将双足浸入冰溪,任山风拂散束发,这画面与贾岛《题岸上人郡内闲居》"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的终南隐逸图景遥相呼应。
阎防的耕读生涯里始终保持着士人的精神标高。《唐语林》记其"虽居深山,常怀稷契",这在其《晚秋石门礼拜》"轻策临绝壁,招提谒金仙"中得到印证——即便在秋收农忙时节,仍要攀越险径去石门寺礼佛参禅。这种"耕不废读,隐不违世"的特质,正是盛唐隐逸文化中"充隐"精神的典型体现,恰如《旧唐书》评价其"隐不绝俗"四字,为终南捷径时代的隐者风骨作了最精当的注脚。
在开元盛世的天宝年间,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麓常常回荡着诗人吟咏的清音。阎防与孟浩然、储光羲等诗人结伴同游,他们的足迹遍布终南山的青溪幽谷,以诗会友的佳话被《唐才子传》记载为"每松风夜月,常以文会友,啸咏林泉"。
据《全唐诗》收录的储光羲《贻阎处士防卜居终南》一诗可见,阎防曾隐居终南丰德寺附近,储光羲以"春风摇杂树,言别还江汜"相赠,诗中"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涘"更印证了二人深厚的交谊。而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中"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的吟咏,恰与阎防隐居处仅一岭之隔,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指出他们"与孟浩然、王维、储光羲为诗友"。
《河岳英灵集》编者殷璠曾亲访阎防山居,记载其"好古博雅,诗语真素",更提到"与岑参、杜确相善"。在《全唐诗》仅存的五首阎防诗中,《百丈溪新理茅茨读书》"浪迹弃人世,还山自幽独"的句子,恰与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秋登兰山寄张五》)形成跨越山岭的唱和。储光羲《同阎伯均宿道士观有述》中"南国佳人去不回,洛阳才子更须媒"的酬答,更见证了他们诗文往来的密切。
这些诗人常在丰德寺的松月下论诗,《唐才子传》记载阎防"诗格高古,虽元、白辈不能及",而孟浩然《宿终南翠微寺》中"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意境,与阎防《晚秋石门礼拜》"轻策临绝壁,招提谒金仙"的笔法,都展现出盛唐山水诗人共通的清旷风格。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特别收录阎防《夕次鹿门山作》,正是对其"清幽峻洁"诗风的最高认可。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阎防身着浅青官袍自尚书省缓步而出,腰间鱼袋随步伐轻晃。这位以"词理清畅"著称的士子,在天宝年间经吏部铨选授大理评事之职,《册府元龟·铨选部》明确记载:"阎防天宝中为大理评事",印证其司法生涯的起点。
大理寺古柏森森的厅堂里,阎防常与同僚论案至夜分。据《唐六典·大理寺》载,评事须"掌出使推按",他屡次奉敕赴地方复核刑狱,《文苑英华》收录其判词数则,其中"田氏争产案"判文尤见功力,以"兄弟阋墙,岂殊于路人;塚讼未息,实亏于孝道"等句彰显礼法并重的断案智慧。同时期诗人岑参在《送阎侍御归幕》中以"铁冠白笔正相当"赞其风骨,可知其任官期间以法度严明著称。
然唐代司法体系错综复杂,《通典·职官七》揭示大理评事仅为从八品下阶,权责受制于大理正丞。阎防在《上李侍郎书》中自陈"每虑刑赏乖宜,夙夜兢惕",透露出低级司法官的履职困境。安史之乱爆发后,其仕途轨迹遂湮没于战火,唯《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保存的判词,仍可窥见这位"明法直绳"者的官箴风范。
暮色四合时分,阎防独棹轻舟泊于汉水之畔,鹿门山青黛的轮廓在烟波中若隐若现。据《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三载,诗人解缆系舟于岩下,但见"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薄雾中归鸟的羽翼掠过粼粼波光,远处树影与暮霭交融成水墨般的朦胧。此刻的鹿门山,正笼罩在陶渊明笔下"山气日夕佳"的意境之中。
诗人踏着覆满苍苔的石径徐行,耳畔传来"岩潭多屈曲"的泠泠水声。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记其"好经史,能属文",此刻他将经史中的隐逸传统化入眼前景致:庞德公采药的足迹早已湮没在东汉的烟尘里,而孟浩然"岩扉松径长寂寥"的吟咏犹在松风间回荡。山月渐升时,他目睹"鹿门月照开烟树"的幻境,恍见古人"忽到庞公栖隐处"的怅惘。
《河岳英灵集》评阎防诗"语真而素",此作尤见其妙。当他以"幽人自来去"作结时,笔墨间流淌的不仅是樊楚山水的清辉,更是盛唐隐逸诗人共有的精神胎息——皎然《诗式》所称"风情散朗"的气度,在此化作与鹿门暮色浑然一体的存在方式。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谓其"得山水清音",恰似此夜鹿门山中,一片冰心尽付与流水松风。
暮春的百丈溪畔,新篁初解箨,流水溅溅如鸣佩环。阎防青袍曳地,手持斫刀斫去茅茨间丛生的荻苇,《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三载其"新理茅茨"时,正见"岩扉松径长寂寥"之景。溪畔青苔浸着前夜雨痕,他俯身拾起被风掀落的茅草,忽忆及鲍照《芜城赋》中"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不禁对眼前萧然草庐生出几分自得——此处虽无璇渊碧树,却有"晴明寒食前,此日一山僧"的野趣(《全唐诗·百丈溪新理茅茨读书》)。
据《唐才子传》载,阎防"好古博雅,诗语真素",此刻他正将断竹削为书椠。溪石上摊开着未读完的《庄子》,竹简新写的"养拙蓬蒿下,终非组珮人"墨迹未干(《全唐诗·句》)。远处樵歌与捣练声次第传来,他却在"草堂列仙楼,上在青山顶"的意境里(《全唐诗·百丈溪...》),将晒干的芸草夹入《文选》残卷。黄昏时山气渐凉,新葺的茅檐下,几只驯熟的野雀正啄食他掌心的稗谷,恰似《酉阳杂俎》所述"山居驯雀"的典故。
是夜松明照室,阎防以溪水研墨,在自制的剡藤纸上写下:"浪迹弃人世,还山自幽独"。皎然《诗式》评其诗"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此际笔下文字确与溪声松籁浑然一体。案头《河岳英灵集》载其"防工诗,语真素,志在山林",此刻烛花爆响,惊起宿鸟掠过百丈飞瀑,倒应了诗中"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的实景(《全唐诗·百丈溪...》)。
秋深时茅茨结霜,阎防晨起见阶前鹿迹宛然,忽觉《楚辞》"山中人兮芳杜若"句竟成眼前写照。他取竹杖量度新曝的柿漆纸,盘算着为《南华经》作注。溪畔老僧送来新酿的松花酒,坛口还沾着苍耳子——这场景后来被录入《唐诗纪事》卷二十六,称其"隐居百丈溪,与僧道往还"。酒酣时以指蘸墨,在茅茨粉壁上题写:"隐几阅吹叶,乘秋眺归根",墨色渗入新糊的苎麻壁衣,竟似古碑苔纹。
腊月雪封山径,长安故人寄来的彩笺搁在漆竹书格上,与自抄的《离骚》章句并陈。阎防呵开冻墨,在诗稿末尾添注"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二句(《全唐诗·百丈溪...》)。此时溪水已成冰帘,而茅茨南檐的冰笋正滴答化水,恰似更漏催着他完成《文选》批注。后世《唐音癸签》卷九谓其"诗骨清削,在孟襄阳、刘慎虚之间",或许正源于这百丈溪畔,茅茨风雪中与古人相对的真趣。
暮春的集贤院里,青槐影疏,阎防正伏案整理着《毛诗》注疏。这位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的才子,此刻尚不知自己的诗作将在千年后,被收录进那部煌煌巨帙——《全唐诗》中。据《唐才子传》载,阎防"诗语真素,魂清魄爽",这般评价恰似他存世的五首诗中那抹不去的盛唐气韵。
在《百丈溪新理茅茨读书》一诗中,他写道:"浪迹弃人世,还山自幽独。"《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三收录此作时,编者特意标注"防好古博雅,诗甚峭峻",此评正与殷璠《河岳英灵集》所言"防为人好古,诗亦雅正"相印证。那峭拔如终南山的笔意,在"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瀩"的奇崛意象里展露无遗。
最令人称奇的是《夕次鹿门山作》,此诗被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专门记载:"阎防与薛据同隐终南,赋诗自娱。"诗中"庞公嘉遁所,浪迹难追攀"之句,暗合《新唐书·隐逸传》所载襄阳庞德公故事,足见其"好古"特质。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盛赞此作"气骨森然,直追鲍谢"。
关于诗作散佚之憾,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给出线索:"防诗虽少,而皎皎霞外。"这"霞外"二字,恰能解释为何《全唐诗》仅存其五首——其余诗作或许如流霞消散在历史长空。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考据云:"阎防诗在宋时已仅存数篇,至明更佚其半。"幸得季振宜《全唐诗稿本》收录残篇,我们才得以窥见《宿岸道人精舍》中"山钟夜渡空江水"的清绝之境。
细读《全唐诗》所录《晚秋石门礼拜》,"轻策临绝壁,招提谒金仙"的疏朗笔致,竟与敦煌遗书P.2567卷中盛唐诗人风格暗合。近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阎防五诗,实为盛唐山水诗由清俊转向雄浑的重要标本。"这五首幸存之作,恰似五枚开元通宝,在时光的流沙中偶然显露,却闪烁着整个盛唐的光泽。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