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巫山高》创作背景考略
一、地理渊源
巫山十二峰横亘巴楚,自古为长江天险。郦道元《水经注》载"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恰合诗中"巫岫郁岧峣"之象。唐时夔州都督府辖此要冲,舟楫往来者无不仰观山势之险,遂成文人墨客咏叹母题。
二、文学传统
此诗承汉乐府旧题《巫山高》而来。考《宋书·乐志》,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中已有"巫山高,高以大"之咏。六朝王融、范云等皆拟作,至唐人乃将山水险峻与神女意象融合。李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昔游三峡见巫山,画图省识春风面"可互为参证。
三、神女意象
"阳台"典出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诗中"风雨共飘飖"实化用此典。唐时峡江船工犹传神女授书助禹治水之说,陆羽《茶经》记巫山"神女掌"茶事,可见民间信仰之盛。
四、创作情境
观"悬崖激巨浪,脆叶陨惊飙"句,当为亲历之作。唐代宗永泰年间(765-766),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诗人常溯江赴任,杜甫《夔州歌》亦云"白帝高为三峡镇"。诗中对仗工稳处见沈佺期体式,飘渺处得李白遗韵,疑为大历时期宦游文士经行巫峡时所作。
白云玄猿之句,非止状景,实寓迁客之思。昔人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诗以危石迥条为眼,殆有羁臣去国之忧乎?——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