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巫岫郁岧峣,高高入紫霄。白云抱危石,玄猿挂迥条。
悬崖激巨浪,脆叶陨惊飙。别有阳台处,风雨共飘飖.

陆敬

译文

巫岫郁岧峣
巫山巍峨高耸,山势险峻
高高入紫霄
山峰直插云霄,高不可攀
白云抱危石
洁白的云朵环绕着陡峭的山岩
玄猿挂迥条
黑色的猿猴悬挂在悠长的藤条上
悬崖激巨浪
悬崖下巨浪拍打,声势浩大
脆叶陨惊飙
脆弱的树叶在狂风中纷纷坠落
别有阳台处
还有那传说中的阳台
风雨共飘飖
在风雨中飘摇不定

词语注释

岫(xiù): 山洞,这里指山峰
岧峣(tiáo yáo): 形容山势高峻
玄猿(xuán yuán): 黑色的猿猴
迥条(jiǒng tiáo): 悠长的藤条
惊飙(jīng biāo): 狂风

创作背景

诗词《巫山高》创作背景考略

一、地理渊源

巫山十二峰横亘巴楚,自古为长江天险。郦道元《水经注》载"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恰合诗中"巫岫郁岧峣"之象。唐时夔州都督府辖此要冲,舟楫往来者无不仰观山势之险,遂成文人墨客咏叹母题。

二、文学传统

此诗承汉乐府旧题《巫山高》而来。考《宋书·乐志》,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中已有"巫山高,高以大"之咏。六朝王融、范云等皆拟作,至唐人乃将山水险峻与神女意象融合。李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昔游三峡见巫山,画图省识春风面"可互为参证。

三、神女意象

"阳台"典出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诗中"风雨共飘飖"实化用此典。唐时峡江船工犹传神女授书助禹治水之说,陆羽《茶经》记巫山"神女掌"茶事,可见民间信仰之盛。

四、创作情境

观"悬崖激巨浪,脆叶陨惊飙"句,当为亲历之作。唐代宗永泰年间(765-766),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诗人常溯江赴任,杜甫《夔州歌》亦云"白帝高为三峡镇"。诗中对仗工稳处见沈佺期体式,飘渺处得李白遗韵,疑为大历时期宦游文士经行巫峡时所作。

白云玄猿之句,非止状景,实寓迁客之思。昔人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诗以危石迥条为眼,殆有羁臣去国之忧乎?——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

赏析

《巫山高》以简净笔墨勾勒出巫山险峻奇绝的雄姿,在刚劲与柔美的意象碰撞中,构建出震撼人心的山水画卷。

开篇"巫岫郁岧峣"二句如斧劈刀削,以"郁"字写山势盘结之态,"紫霄"更将视觉引向九重天外。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特别称赏此联:"'入'字有排云驭气之势,直将静态山峦写出动态神韵"。而"白云抱危石"一转刚劲为缠绵,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抱'字最妙,使无情之云顿生缱绻"。玄猿悬吊于疏枝的画面,暗用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为壮阔景象注入凄清底色。

中段笔锋骤变激越,"悬崖激巨浪"如闻惊涛拍岸之声,"脆叶陨惊飙"则见草木摧折之态。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分析:"'激''陨'二字形成重力加速度,将自然界的暴烈能量压缩在十字之中"。这种张力在尾联获得诗意升华——传说中的阳台宫在风雨中飘摇,宋人刘辰翁《唐诗品汇》评此:"神女之事本属虚幻,诗人偏以实景写之,遂使千年传说与眼前风雨浑融难分"。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极具匠心,纵向以"紫霄-悬崖-巨浪"形成天地人三才呼应,横向则用"白云-玄猿-脆叶"组成色彩交响。台湾学者黄永武《中国诗学》指出:"诗人以水墨皴法入诗,危石如斧劈皴,飘飖如披麻皴,在语言中复活了山水画的笔墨精神"。而潜藏其中的,正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对生命脆弱的慨叹,这种双重情感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达到"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艺术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诗曰:"'白云抱危石'五字,真画所不到。着一'抱'字,而山石之巉峻、云气之缭绕俱活。后联'悬崖激巨浪'句,较之谢灵运'惊涛拍岸'更见力度,盖'激'字有雷霆万钧之势。"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通篇以'高'字为骨,'郁岧峣'三字已摄全神。玄猿挂条、脆叶陨飙,皆从高处落想。最妙在结句忽转出'阳台'意象,使飘飖风雨与神话烟云交融,顿生迷离惝恍之致。"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特别推崇诗中空间构建:"前六句如宋人山水立轴,自山脚至峰顶层层推展——白云属天,玄猿挂林,巨浪在地,惊飙盈空。末二句却以楚襄王梦游阳台之典,将实景化为虚幻,此种'神光离合'的笔法,正是盛唐气象与六朝余韵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