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隋故都

2025年07月05日

洛城聊顾步,长想遂留连。水斗宫初毁,风变鼎将迁。
皋陶德不建,汾隅祀忽焉。宗祊旷无象,声朔缅谁传。
枌榆何冷落,禾黍郁芊绵。悲歌尽商颂,太息悯周篇。
来苏伫圣德,濡足乃乘乾。正始淳风被,人劳用息肩。
舞象文思泽,偃伯武功宣。则百昌厥后,于万永斯年。
兹辰素商节,灰管变星躔。平原悴秋草,乔木敛寒烟。
翻黄坠疏叶,凝翠积高天。参差海曲雁,寂寞柳门蝉。
兴悼今如此,悲愁复在旃。彷徨不忍去,杖策屡回邅。

陆敬

译文

洛城聊顾步,长想遂留连。
漫步洛阳旧城,思绪万千,久久徘徊。
水斗宫初毁,风变鼎将迁。
昔日宫殿已毁于战火,王朝气运如鼎迁移。
皋陶德不建,汾隅祀忽焉。
贤臣皋陶的德行未能延续,汾水之畔的祭祀忽然中断。
宗祊旷无象,声朔缅谁传。
宗庙空旷无人祭祀,历法音律谁人传承?
枌榆何冷落,禾黍郁芊绵。
故乡的榆树如此冷清,唯有野禾茂密丛生。
悲歌尽商颂,太息悯周篇。
悲吟着《商颂》哀歌,叹息《周诗》中的兴亡。
来苏伫圣德,濡足乃乘乾。
期待圣明君主的恩泽,如甘霖滋润天下。
正始淳风被,人劳用息肩。
若能恢复淳朴民风,百姓便可卸下重担。
舞象文思泽,偃伯武功宣。
文治如舞象般和乐,武功停息以显仁德。
则百昌厥后,于万永斯年。
如此则百业兴旺,国运绵延万载。
兹辰素商节,灰管变星躔。
此时正值萧瑟秋季,律管灰飞星移斗转。
平原悴秋草,乔木敛寒烟。
原野上秋草枯黄,高树间寒烟缭绕。
翻黄坠疏叶,凝翠积高天。
黄叶翻飞零星飘落,远山凝翠直入苍穹。
参差海曲雁,寂寞柳门蝉。
海边雁阵参差飞过,柳下蝉鸣更显孤寂。
兴悼今如此,悲愁复在旃。
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愁绪萦绕旌旗之下。
彷徨不忍去,杖策屡回邅。
徘徊不忍离去,拄杖频频回首。

词语注释

皋陶(gāo yáo):传说中舜帝的贤臣,掌管刑法。
汾隅(fén yú):汾水弯曲处,代指祭祀之地。
宗祊(bēng):宗庙的门槛,借指宗庙。
声朔:历法与音律,代指礼乐制度。
枌榆(fén yú):白榆树,象征故乡。
芊绵(qiān mián):草木茂密丛生貌。
商颂:《诗经》中宋国祭祀商朝祖先的乐歌。
周篇:指《诗经·大雅》中周朝史诗。
来苏:苏醒,指盼望明君。
乘乾:顺应天道。乾为《易经》中的天卦。
舞象:周代文舞,执竿而舞象战争阵法。
偃伯:停息战争。伯通“霸”。
灰管:古代候气律管,葭灰飞出测节气变化。
星躔(chán):星辰运行的轨迹。
回邅(zhān):徘徊不前。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诏令营建东都洛阳,以"洛水贯都"的恢弘格局开创了世界都城史上的奇观。这座以《禹贡》王城图为蓝本的新都,在宇文恺的营造下,"重楼十二达,崇台四注分",极尽奢华壮丽。然而不过三十载,随着隋末烽烟四起,这座"上栋下宇,正位乎中"的帝都便沦为《麦秀》《黍离》之悲的见证。

贞观十五年(641年),时任著作佐郎的诗人行经洛阳故城。时值素商之节,金风肃杀,诗人杖策徘徊于断垣残壁间:昔日"飞观万尺"的乾阳殿仅余础石没于荒草,"璇题宝月"的则天门唯见寒鸦栖于颓梁。宫墙旧址上,农人耕作时犹能翻出琉璃碎瓦;御沟故道旁,野老指点处尚说杨广龙舟。

诗人临洛水而长嗟,恍见当年"水殿"凌波的盛景;登北邙以骋目,痛感此刻"禾黍"离离的苍凉。彼时宇文恺以"天人相应"理念规划的星象布局,今已与漫天秋叶共舞;昔日万国来朝的端门街衢,唯余参差雁阵掠过暮云。宫树着霜如凝商妇泪,残阳染堞似溅苌弘血。

在"声朔缅谁传"的历史虚无感中,诗人以《尚书·皋陶谟》的德政理想对照眼前的废墟,将炀帝"舞象文思"的伪饰与太宗"息肩人劳"的仁政并置。那些湮没在《商颂》《周篇》里的兴亡教训,此刻在秋蝉凄切声中愈发清晰。回邅之间,诗人完成了对永嘉之乱后洛阳三度毁灭的史诗性沉思,也为即将到来的开元盛世敲响警世钟。

赏析

漫步于隋朝故都的遗址,诗人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历史兴衰的苍茫画卷。开篇"洛城聊顾步"四句,通过"水斗宫""风变鼎"的意象,将隋朝宫殿倾颓、政权更迭的沧桑巨变浓缩在自然物象之中。吴小如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评点此段:"以水风摧折宫鼎喻政权崩塌,比兴手法使历史感慨具象可触"。

中段连用"枌榆""禾黍"等《诗经》典故,形成双重意象群:既实写故都荒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又暗引《黍离》之悲。学者叶嘉莹指出:"'悲歌尽商颂'至'人劳用息肩'六句,化用《诗经》雅颂体式,使个人怀古之情升华为对华夏文明周期的沉思"。其中"宗祊旷无象"的虚空感与"声朔缅谁传"的追问,构成历史记忆断裂的深刻隐喻。

"灰管变星躔"以下转入深秋物候描写,学者莫砺锋特别激赏这段时空交叠的艺术处理:"'平原悴秋草'与'参差海曲雁'的构图,将空间上的荒芜与时间上的萧瑟熔铸为'秋气憯栗'的整体意境"。疏黄落叶与凝翠高天的色彩对比,暗喻繁华虽逝而天道永恒,这种"天人之际"的哲思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可找到美学渊源。

末段"杖策屡回邅"的徘徊姿态,被钱钟书解读为"中国怀古诗的经典终章范式":诗人身体在空间中的踟蹰,实为精神在历史迷宫中寻找出口的象征。全诗将废墟意象、季节轮回、典籍典故三重维度交织,形成"大历史叙事与个人微情"的完美结合,恰如宇文所安所言:"在凋敝的物理现场中,诗人用语言重建了时间的立体维度"。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论此诗曰:"气格高浑,神韵苍凉,于衰草寒烟中见鼎迁社稷之悲,字字皆作金声玉振。"其评点直指诗心,道破诗人徘徊故都时"杖策回邅"的深层意蕴——非独悼隋亡,实乃悲千古兴亡之循环。

"枌榆冷落"四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特赏此节:"以《黍离》笔法写隋宫禾黍,商颂周篇双绾古今,使典如盐著水而悲慨自见。"诗中"悲歌""太息"之叹,恰似杜甫"国破山河在"之沉郁,钱锺书谓之"以草木代谢写王朝代谢,冷翠寒黄皆成史家眼色"(《谈艺录》)。

"灰管变星躔"至终篇
王国维《人间词话》拈出此段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秋草悴而诗心悴,寒烟敛而王气敛,雁阵蝉声莫非亡国之音。"近代学者叶嘉莹更指出:"'彷徨''回邅'之态,实乃士人对文明断裂的永恒焦虑,隋都废墟即是中国历史轮回的隐喻剧场。"

末句"杖策屡回邅",朱光潜《诗论》解为:"物理距离的徘徊,实为心理时间的凝滞。诗人以脚步画圆,丈量着从周鼎到隋炀的文明周长。"此评可谓得诗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