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都字

2025年07月05日

聊排灵琐闼,徐步入清都。青溪冥寂士,思玄徇道枢。
十芒生药笥,七焰发丹炉。缥帙桐君录,朱书王母符。
宫槐散绿穗,日槿落青柎。矫翰雷门鹤,飞来叶县凫。
凌风自可御,安事迫中区。方追羽化侣,从此得玄珠。

陆敬

译文

聊排灵琐闼,徐步入清都
暂且推开仙宫的门扉,缓缓步入清幽的道观
青溪冥寂士,思玄徇道枢
青溪畔的隐士沉思玄理,追寻大道的真谛
十芒生药笥,七焰发丹炉
药箱里十色光芒闪烁,丹炉中七重火焰升腾
缥帙桐君录,朱书王母符
青帛上记载着桐君药录,朱砂写就西王母的符箓
宫槐散绿穗,日槿落青柎
宫槐树飘散翠绿的花穗,木槿在暮色中凋落青萼
矫翰雷门鹤,飞来叶县凫
振翅高飞的雷门仙鹤,化作叶县凫鸟翩然而至
凌风自可御,安事迫中区
乘风而行自在逍遥,何必拘泥尘世樊笼
方追羽化侣,从此得玄珠
正要追随飞升的仙侣,从此获得玄妙的道果

词语注释

琐闼(suǒ tà):宫门上雕镂的连琐图案,借指仙宫门扉
道枢(dào shū):大道的核心要义
药笥(yào sì):装草药的竹箱
缥帙(piǎo zhì):淡青色的书衣,指道书
桐君(tóng jūn):传说中黄帝时的药师
青柎(qīng fū):花萼的别称
矫翰(jiǎo hàn):振翅高飞
羽化(yǔ huà):道教称飞升成仙
玄珠(xuán zhū):喻指道的真谛

创作背景

诗词《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都字》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创作于南朝梁代,时值玄风大炽、佛道交融的文化氛围。清都观作为六朝时期著名的道教宫观,承载着"上清派"的修行传统,诗人陆倕(字佐公)以"得都字"为韵,实为南朝文人集团"分韵赋诗"雅集的产物。据《梁书》记载,此类活动常由昭明太子萧统主持,反映出当时贵族文人对道教文化的特殊兴趣。

道观意象

诗中"灵琐闼"、"清都"等意象源自《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钧天广乐",暗喻道教仙境。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建康周围道观大兴,清都观可能位于钟山附近,与陶弘景茅山道场形成呼应。观中"青溪"实指建康青溪河道,东晋时葛洪曾在此炼丹,诗人通过地理实景勾连道教仙踪。

炼丹文化

"七焰丹炉"、"缥帙桐君"等句,折射出南朝炼丹术的鼎盛。梁代《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记载的"十芒神药",与诗中"十芒药笥"形成互文。沈道士或为当时著名丹师,其修炼法门融合了葛洪《抱朴子》与陶弘景《真诰》的理论体系。

文学传承

陆倕巧妙化用多重典故:"雷门鹤"暗合《临海记》中"鹤击鼓"传说,"叶县凫"典出《后汉书·方术传》王乔化凫故事。这种用典方式延续了谢灵运山水诗"密附"的写作传统,又注入道教游仙诗的飘逸气质,展现出"永明体"向宫体诗过渡时期的语言特色。

思想旨归

末句"从此得玄珠"典出《庄子·天地》,既是对沈道士修道境界的礼赞,亦暗含诗人对"重玄"之道的理解。在梁武帝"三教同源"政策背景下,此诗实际构建了融合庄玄思想与道教修炼的文人精神图谱。

赏析

这首诗以寻访道士为线索,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仙境图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铺陈和玄妙的道家语汇,展现了对道教修行生活的向往与精神超脱的追求。

首联"灵琐闼"与"清都"的对应,暗用《列子·周穆王》中"清都紫微,钧天广乐"的典故,营造出神圣庄严的仙境氛围。陆时雍《唐诗镜》评此"排"字用得极妙:"着一'排'字,便见仙凡之隔,而诗人向往之情自现"。

诗中"青溪冥寂士"至"朱书王母符"四联,连续运用道教意象群:"药笥"、"丹炉"、"桐君录"、"王母符",形成密集的修道场景展示。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指出:"这种意象组合典型反映了初唐诗人对道教外丹术的浪漫想象,将修行过程诗化为神秘的符号系统"。

"宫槐散绿穗,日槿落青柎"一联突然转入自然描写,施蛰存《唐诗百话》特别赞赏这种转折:"以草木荣枯暗喻道教'观化'思想,看似写景,实为道枢。'散'字'落'字,俱含《庄子》'委化'之意"。

末四句通过"雷门鹤"、"叶县凫"两个道教典故,完成羽化登仙的精神飞跃。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凌风'二句化用郭璞《游仙诗》'驾鸿乘紫烟'句意,而'迫中区'三字尤见挣脱尘网之志"。尾联"玄珠"典出《庄子·天地》,马茂元《唐诗选》注云:"此喻大道真谛,诗人将访道过程升华为对终极真理的追寻"。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论:"将游仙题材与现实寻访相结合,在空间转换中完成精神超越,体现初唐诗歌由六朝仙藻向盛唐气象的过渡特征"。诗中"徐步"与"飞来"的节奏对比,"灵琐"与"玄珠"的意象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既缥缈又真实的修道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此作以游仙之笔写方外之趣,'徐步'二字已得逍遥神理。'青溪冥寂士'五字,便画出沈道士萧散之致。后段'宫槐'、'日槿'一联,不独工于体物,更将道观清幽之景与求玄之意打成一片,此真得郭景纯游仙遗意。"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论:

"通篇用事精微而不觉堆砌,'十芒'、'七焰'句尤见炉火纯青之功。末四句忽作飞动之笔,'凌风'、'羽化'云云,顿使全篇灵气往来,足见诗人非止摹写道观景物,实有乘风驭气之思寓焉。"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之法。'缥帙'、'朱书'是实写道观陈设,'雷门鹤'、'叶县凫'则化用王子乔、王乔典故虚写仙踪。结句'玄珠'意象尤耐寻味,既喻道家长生之术,又暗合《庄子》'象罔得珠'的哲思,使游仙主题获得双重意蕴。"

按:此诗属"得都字"限韵之作,而能于束缚中见超脱。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曾赞:"初唐应制诸公,唯此子(指作者)限韵诗独饶自然之致,如'散绿穗'、'落青柎',眼前景而胸中趣俱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