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染建康城时,宫墙内外的丝竹声总显得格外清越。这首《子夜歌》的诞生,恰是南朝乐府民歌最璀璨的年月——齐梁之际的江南,吴歌西曲正从市井陌头涌入文人案头。
史载晋室南渡后,江左贵族"竞奏新声",那些原属于采菱女与采桑妇的谣曲,被配上精美的笙箫琴瑟。但在这精心雕琢的乐声中,诗人却听出了更深的真意:当歌者的心绪透过丝竹器乐震颤而出时,那些未经修饰的"声势"反而穿透了所有技巧。正如《宋书·乐志》所载,南朝民间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种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宫廷乐师绞尽脑汁也难企及的妙处。
诗人或许曾在某个春夜,听见不知名的歌者将心事倾注于简单的旋律。那些脱口而出的词句,比任何精妙的乐器更先抵达听者的心底。这大抵就是六朝人所说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动人的清音,永远生长在唇齿与心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