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子夜歌二首·其二

2025年07月05日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龟蒙

译文

丝竹发歌响
丝竹乐器奏出悠扬的歌声
假器扬清音
借助乐器传扬清越的音韵
不知歌谣妙
却不知歌谣的精妙之处
声势出口心
在于那发自内心的真情与气势

词语注释

丝竹:古代对弦乐器(丝)和管乐器(竹)的统称,泛指音乐。
假器:借助器具,这里指乐器。假(jiǎ),借助。
清音:清越的声音。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建康城时,宫墙内外的丝竹声总显得格外清越。这首《子夜歌》的诞生,恰是南朝乐府民歌最璀璨的年月——齐梁之际的江南,吴歌西曲正从市井陌头涌入文人案头。

史载晋室南渡后,江左贵族"竞奏新声",那些原属于采菱女与采桑妇的谣曲,被配上精美的笙箫琴瑟。但在这精心雕琢的乐声中,诗人却听出了更深的真意:当歌者的心绪透过丝竹器乐震颤而出时,那些未经修饰的"声势"反而穿透了所有技巧。正如《宋书·乐志》所载,南朝民间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种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宫廷乐师绞尽脑汁也难企及的妙处。

诗人或许曾在某个春夜,听见不知名的歌者将心事倾注于简单的旋律。那些脱口而出的词句,比任何精妙的乐器更先抵达听者的心底。这大抵就是六朝人所说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动人的清音,永远生长在唇齿与心弦之间。

赏析

这首南朝乐府民歌以音乐为媒介,巧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器"与"心"的辩证关系。吴小如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精准指出:"前二句写乐器传声之妙,后二句则强调真正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歌者内心"。

开篇"丝竹""假器"的意象群构建出精巧的音乐图景,"发""扬"两个动词赋予乐器以生命张力。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特别赞赏这种"以物写声"的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器物震颤,体现了南朝民歌特有的细腻感知"。丝竹虽能放大音色,但真正的艺术灵魂却在后两句完成升华。

"声势出口心"五字堪称诗眼,徐陵《玉台新咏》的批注称此句"道破艺术真谛"。傅璇琮先生解析道:"'出口心'三字形成由外而内的审美回环,声从口出,却源于心,最终又回归听众的心灵共鸣"。这种"心—口—器—声—心"的艺术传递链,完美诠释了"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递进式升华。钱志熙教授指出:"前两句尚停留在技艺层面,后两句突然跃入精神维度,这种'顿悟式'结构正是子夜歌的典型特征"。歌者最终超越乐器束缚,达到"人器合一"的境界,正如叶嘉莹所言:"南朝民歌最动人处,正在于将生活体验升华为哲学思考"。

点评

这首《子夜歌》以天籁之音写天然之情,展现了南朝乐府最动人的本色。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叹:"'声势出口心'五字,道尽歌谣真谛。不假雕饰而天机自流,此乃吴声歌曲之妙境。"

诗中"丝竹""假器"与"口心"形成精妙对照。近代学者闻一多指出:"前二句写人工之音,后二句写天籁之声,转折处'不知'二字最见匠心——非真不知也,正谓天然之妙非丝竹可及。"那脱口而出的歌谣,恰似江南荷塘骤起的清风,带着莲香的清韵与采莲女腕间银铃的脆响,在转瞬即逝的瞬间完成了永恒的审美定格。

文学史家郑振铎特别激赏末句:"'声势'二字用得极活,既含声腔韵律,又带情感气势。出口即入心,正是民歌'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特质。"这种生命的原声,比任何精妙的乐器更贴近灵魂的震颤,仿佛能看到歌者眼眸中流转的波光与衣袖间飘落的春风。

王运熙先生在《乐府诗述论》中的评点尤为精辟:"全诗二十字中藏大智慧,将艺术哲学中'技'与'道'的关系,通过歌谣意象举重若轻地呈现。末句如画龙点睛,使整首小诗顿时有了照彻心灵的辉光。"这心声的自然流露,恰似露珠从荷叶边缘滚落,在晨光中划出一道转瞬即逝却永恒的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