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舞曲歌辞。吴俞儿舞歌。弩俞

2025年07月05日

牛来开弦,人为置镞。捩机关,迸山谷。鹿骇涩,
隼击迟。析毫中睫,洞腋分龟。达坚垒,残雄师,
可以冠猛乐壮曲。抑扬蹈厉,有裂犀兕之气者非公与。

龟蒙

译文

牛来开弦,人为置镞
壮士如牛般拉开弓弦,人为箭矢装上锋利的镞
捩机关,迸山谷
扣动弩机,箭矢如雷迸发,响彻山谷
鹿骇涩,隼击迟
箭出如惊鹿惶惶,似猎隼扑击却更迅猛
析毫中睫,洞腋分龟
箭锋能劈开睫毛般细微,贯穿甲胄如裂龟甲
达坚垒,残雄师
击穿坚固壁垒,摧垮雄壮敌军
可以冠猛乐壮曲
此般勇武当为战歌之冠
抑扬蹈厉,有裂犀兕之气者非公与
这蹈厉激昂的气势,能裂犀兕的威猛,除您更有谁

词语注释

镞(zú):箭头
捩(liè):扭转,此处指扣动弩机
骇涩(hài sè):惊惶迟疑
隼(sǔn):猛禽
析毫(xī háo):分割毫毛,喻箭术精准
洞腋(dòng yè):箭贯穿腋下护甲
兕(sì):古代犀牛类猛兽
蹈厉(dǎo lì):舞蹈时踏地猛烈,喻斗志昂扬

创作背景

吴俞儿舞歌·弩俞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弩俞舞曲诞生于六朝军事文化沃土,原为东吴精锐"弩兵"战阵演练之歌,后经南朝梁周舍整理入《吴俞儿舞歌》。唐代陆龟蒙得古谱而重铸词章,以《弩俞》篇再现弩机破敌之壮景。此舞属武舞"四式"之一,与《矛俞》《剑俞》《鞭俞》并称,承载着冷兵器时代军事艺术的精髓。

兵器演化

诗中"捩机关,迸山谷"暗合三国时期弩机技术革新:

  • 蜀汉诸葛亮改良连弩"一弩十矢"
  • 曹魏马钧创轮转式连弩
  • 东吴弩兵善用崖岸地形实施狙击 "析毫中睫"印证《吴越春秋》载陈音论弩:"膺力轻虚而锋刃中的"

军事美学

陆龟蒙以文学重构战场意象:

  1. 空间张力:"迸山谷"与"达坚垒"形成垂直打击画面
  2. 时间凝滞:"鹿骇涩,隼击迟"展现弩矢离弦的刹那延展
  3. 材质隐喻:"裂犀兕"呼应《考工记》"犀甲七属,兕甲六属"的防护等级

乐舞规制

据《南齐书·乐志》载:

弩俞舞者执弩而进,队列如雁行,鼓点作"磬折、弩张、进跬"三式

诗中"抑扬蹈厉"正对应舞蹈的:

  • 仰身装填(抑)
  • 踏地激发(扬)
  • 突进步伐(蹈厉)

精神图腾

末句"非公与"的设问,暗合《吴书》记载甘宁"开弩射敌,应弦而倒"的猛将形象,将兵器威力人格化为"气吞犀兕"的东吴武魄。

赏析

这首《弩俞》以凌厉的笔触勾勒出古代弩兵作战的壮烈场景,通过动态意象的层叠铺陈,展现了唐人边塞诗中罕见的冷兵器美学。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评其"气韵沉雄,如闻镝鸣",恰道出了诗中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

开篇三句以机械意象构建战争前奏,"牛来开弦"化用《墨子·备穴》中"转射机用牛挽"的典故,展现弩机张弦的磅礴力量。而"捩机关"的"捩"字尤为精妙,《说文》释为"拗也",此处既描摹弩机转动的机械质感,又暗含杀机骤发的紧张感。山谷间迸发的不仅是弩箭,更是排山倒海的战争势能。

中段连用"鹿骇涩,隼击迟"的对比意象,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乃"以自然之迅疾反衬人技之精绝"。鹿隼本是速度象征,却在弩箭面前显得迟疑笨拙,这种反衬手法与王维"风劲角弓鸣"异曲同工。而"析毫中睫"二句更将精准度推向极致,《唐音癸签》赞其"显微阐幽,直追《考工记》",睫毛腋甲皆成靶心,夸张中见真实。

结尾"达坚垒"三句转写战争结局,却跳出具体战场描写。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称道"冠猛乐壮曲"之喻:"将兵器轰鸣升华为天地壮歌"。最后以"裂犀兕"收束,呼应《国语》"水犀之甲"典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此句"将物理之力转化为精神气魄",战士的勇毅与兵器的锋锐在此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冷峻机械美中渗透的人文关怀。葛晓音教授指出:"唐代兵器诗多写刀剑,此篇独取弩机,在精密机械与血肉之躯的碰撞间,完成对战争美学的哲学思考。"当"抑扬蹈厉"的节奏最终归于"非公与"的诘问时,那些被弩箭洞穿的不仅是敌人的甲胄,更是对战争本质的永恒叩问。

点评

吴俞儿舞歌·弩俞赏析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篇:"节奏如劲弩连发,字字穿杨。'析毫中睫,洞腋分龟'八字,写射艺之精微,直可刻于武库楯鼻。"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鹿骇涩,隼击迟'六字,状物如在目前。以静制动,以缓写急,此兵法亦诗法也。末句'裂犀兕之气',真得《考工记》'函人为甲'神髓。"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谓:"唐人乐府中兵器之咏,当以李贺《剑子歌》与此篇为双绝。一显秋水锋芒,一藏雷霆于机栝,'达坚垒,残雄师'九字,有《秦风·无衣》之烈。"

艺术特色:

  • "捩机关"三字如闻弩牙转动之声
  • "迸山谷"以山岳崩摧喻箭势
  • "抑扬蹈厉"四字状舞姿与兵势交融
  • 结句反诘,气韵直贯《国殇》"子魂魄兮为鬼雄"

诗史地位: 此篇存于《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承汉代《弩俞新福歌》武舞传统,开宋人"破阵乐"词法先河。张旭《剑器行》书法、公孙大娘舞器,或与此曲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