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短歌行

2025年07月05日

爪牙在身上,陷阱犹可制。爪牙在胸中,剑戟无所畏。
人言畏猛虎,谁是撩头毙。只见古来心,奸雄暗相噬。

龟蒙

译文

相和歌辞。短歌行
《相和歌辞·短歌行》
爪牙在身上,陷阱犹可制。
锋利的爪牙若只在体表,陷阱尚能将其制服;
爪牙在胸中,剑戟无所畏。
但若爪牙深藏于心,刀剑戟戈也无所畏惧。
人言畏猛虎,谁是撩头毙。
世人皆说惧怕猛虎,可谁曾见撩拨虎头而亡?
只见古来心,奸雄暗相噬。
只见自古人心险恶,奸雄之辈暗中互相撕咬。

词语注释

爪牙(zhǎo yá):原指猛兽的尖爪利齿,此处比喻武力或凶狠的手段。
撩头(liāo tóu):挑衅、拨弄头部,引申为主动招惹危险。
奸雄(jiān xióng):表面仁义实则阴险的野心家。
噬(shì):撕咬,比喻暗中争斗。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短歌行创作背景

建安风骨犹在耳际,孟郊以冷峻之笔剖开盛唐帷幕后的暗流。此《短歌行》当作于中唐藩镇割据之时,其时河朔三镇牙兵悍将"皆丰给厚赐,不胜骄宠",正应"爪牙在胸中"之喻。诗人以相和古调为壳,注入时代血泪。

历史经纬

贞元年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蓄养"牙兵"数千,此辈"父子相袭,姻党胶固",形成"剑戟无所畏"的军事集团。诗中"奸雄暗相噬"直指元和四年(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事,引发宪宗讨伐而终致姑息的乱局。

诗心解构

"爪牙"意象双关,既指藩镇武装之獠牙,亦喻权谋心术之险恶。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的背面,恰是此诗"古来心"的残酷注脚。末句"暗相噬"三字,将《旧唐书》所载"强臣悍将,鼓噪犯上"的史实,凝作齿骨相磨的寒响。

乐府遗韵

虽列相和歌辞,实已突破"短歌微吟不能长"的传统。六朝《短歌行》多写及时行乐,此篇却以十四字句斩断浮华,如《资治通鉴》载李绛言"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其金石之声穿透纸背。

赏析

暮色四合时读《短歌行》,总觉字句间有金石相击之声。这首以猛兽喻人心的乐府诗,恰似一柄青铜匕首,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智慧锋芒。

开篇"爪牙"意象的双重构建令人心惊。皮肉之爪可避陷阱,而胸中爪牙却令剑戟失效,这种递进式比喻被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称为"由形入神的心理穿刺"。诗人将动物性的防御本能与人性中的阴谋算计并置,形成惊人的隐喻张力——真正的危险从不来自明处的獠牙。

"人言畏猛虎"四句如连环弩箭,层层穿透世俗认知。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指出此处存在"三重反讽":猛虎可撩头而毙的具象恐惧,对比"古来心"的抽象危险;"奸雄暗相噬"的阴鸷场景,又与前句猛虎的阳刚形象形成戏剧性反差。这种批判力度,恰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的评价:"将权力场的生存法则,凝练成兽性互噬的寓言"。

最耐人寻味的是"暗相噬"的集体无意识描写。哈佛大学宇文所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自我再现》中特别激赏这种"群体性恶意的诗化呈现":没有具体施暴者,只有无数藏在道德面具后的利齿。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让这首短歌在千年后依然散发着警世的光芒。

当我们的手指抚过这些斑驳的文字,仿佛能触摸到历史暗流中那些无声撕咬的伤痕。诗人用猛兽的意象为镜,照见的却是人类永远无法褪去的原始丛林。

点评

短歌行·爪牙篇 名家评析

此诗以猛兽喻人心险恶,笔锋如淬毒匕首,直指人性幽微处。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曰:"孟郊此作,骨相嶙峋,四句二十字间,虎啸风生,令人毛骨悚然。所谓'爪牙在胸中'者,实开后世讽喻诗之新境。"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击节称叹:"以物理喻世情,孟东野真堪字字泣血!'奸雄暗相噬'五字,道尽千年权谋术。较之曹孟德'对酒当歌',此乃血泪浇铸之短歌行。"其"陷阱犹可制"与"剑戟无所畏"之对举,被明代钟惺誉为"如观庖丁解牛,刀刃游走筋骨间"(《诗归》)。

近人钱锺书在《谈艺录》中独辟蹊径:"'人言畏猛虎'二句,实翻用《论语》'暴虎冯河'典故。东野以冷眼观世,猛虎不过皮相之惧,人心方有诛心之毒。此等见识,韩愈所谓'刿目鉥心'者。"末句"古来心"三字,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旁批:"六朝乐府遗响,然比'昼短苦夜长'更进一层,直抵存在之悲。"

当代学者叶嘉莹尤赏其意象经营:"爪牙由体外转体内,陷阱化剑戟,视觉到心理的递进,恰似李长吉'向前敲瘦骨'手法。此诗可作中唐精神史标本——盛世表象下,人人怀揣无形兵刃。"(《迦陵论诗丛稿》)

诗家多论其"险",而宋人刘辰翁《须溪集》独见其"哀":"东野总在寒处着墨,然'犹可制'三字犹存劝世心。末句'暗相噬'之'暗'字,非洞悉世变者不能道,较白乐天'海底鱼'喻更深沉痛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