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俞儿舞歌·矛俞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矛俞》乃唐代诗人陆龟蒙所作《吴俞儿舞歌》组诗之一,属"舞曲歌辞"范畴,其名源自汉代巴渝舞中的"矛舞"。据《晋书·乐志》载,汉高祖刘邦将蜀地賨人(古代巴族)的武舞改编为宫廷乐舞,分《矛俞》《弩俞》等四篇,至唐代仍存遗韵。陆龟蒙以吴越之地(今江浙)的"俞儿舞"为蓝本,融合古战场意象,重构了这套充满金石杀伐之气的乐府诗。
军事武舞的仪式性
诗中"电光战扇""缠肩绕脰"等句,生动再现了矛术演练的凛冽姿态。汉代《巴渝舞》本为战阵之舞,《汉书》称其"锐气喜舞",唐代《教坊记》亦载武舞"发扬蹈厉,象武功也"。舞者以矛为器,动作包含"卓植赴列"(突刺列阵)、"夺避中节"(闪避反击)等战术动作,实为古代军事操演的仪式化呈现。
天文星象的隐喻
"上指孛彗灭"暗含星占学意象。《史记·天官书》以彗星为兵灾之兆,此句或喻舞矛者气贯长虹、可斩凶星。而"前冲函礼穴"中"函礼"疑为"函札"之误,指铠甲接缝处,与《吴越春秋》"击刺要害"的剑术理念相通,折射出吴越之地精悍尚武的传统。
晚唐文人的尚武情怀
陆龟蒙身处唐末乱世,其《笠泽丛书》多咏兵器农具。此诗以"与君一用来有截"作结,化用《诗经·商颂》"海外有截",既保留古舞"止戈为武"的礼制内涵,又寄寓文人匡扶乱世的期许。电光火石般的笔锋下,是唐代乐府诗"文质兵气"的独特美学。
(注:原文"dl合眩旋"中"dl"应为古籍流传中的缺字或讹误,暂不作强行解读;"函礼穴"等词学界尚有争议,此处取主流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