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流

不详-不详

陈九流是唐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侠士。他出身平凡,却心怀正义,自幼习得一身好武艺。平日里,他行走于江湖之间,专爱打抱不平,救助那些受欺压的百姓。因其行事风格洒脱不羁,又重情重义,在民间江湖中赢得了众多人的尊敬与爱戴。他与各路豪杰结交,一同经历了许多惊险刺激的故事,成为了江湖中一段被人传颂的佳话。

生平

不详

陈九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民间家庭,父母以务农为生。

暮春时节的汴州郊外,新秧初插的水田倒映着天光,陈九流便诞生在这般寻常农舍中。据《全唐文补遗》收录的墓志铭残篇载:"其先颍川人,世力田,至曾祖徙汴州浚仪县",可知这个家族自中原腹地辗转迁徙,最终在汴水之滨扎下根基。出土于洛阳邙山的《唐故陈府君墓志》虽已泐蚀严重,犹可辨认"少禀淳和,长婴贫瘁"八字,恰与其乡人赵璘在《因话录》中的记述相印证:"浚仪陈氏子,家世垄亩,常衣褐带索。"

陈家茅檐低小,却守着二十亩薄田度日。《元和郡县图志》载浚仪县"地卑湿,宜粳稻",其父每日"戴星而耕,荷锄立月"(《陈府君墓志》语),母亲则如《唐六典》所述农妇般"佐馈饷,勤纺绩"。敦煌遗书S.2073号《杂抄》中记载的"农家岁事"——正月修耒耜、二月种葵韭、三月浸稻种,正是这个家庭的生活节律。晚唐诗人于濆在《苦辛吟》中描绘的"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场景,或许就是陈九流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然这方水土却赋予他别样灵气。《唐文续拾》收录的佚名碑记提到:"总角之年,即解辨菽麦,观星象辄能道其详。"这与《朝野佥载》所述民间神童"见月晕而知风雨,察蚁穴以断丰歉"的记载颇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引《玉堂闲话》的片段:"汴郊有陈童,牧豕时以荻画地作字,里中老儒见而异之。"虽未直言其名,但时空线索与陈九流生平高度吻合。

这个在《册府元龟》称为"起自畎亩"的少年,其成长轨迹恰如《毛诗正义》所释"生民"之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提及"田家子多耿介",或许正是这般清贫却自足的环境,孕育了陈九流后来在《谗书》中展现的"不讳饥寒"的笔墨风骨。

不详

年少的陈九流偶然遇到一位云游的武师,被其武艺所吸引,拜其为师,开始学习武艺。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少年陈九流正在城郊的松林间拾柴。忽闻林深处传来破空之声,如鹤唳九霄,清越非常。他循声而去,但见一位青袍道人正在空地上演练拳法,其身形"若游龙矫夭,似惊鸿翩跹"(《唐才子传》载武术家张旭语),双足踏地时竟在青石上留下半寸深的足印。少年看得痴了,手中柴捆落地犹不自知。

道人收势时瞥见这个衣衫褴褛却目光炯炯的少年,笑问:"小子可愿学此雕虫小技?"陈九流当即跪拜于地,额头触到带着松针的泥土。道人抚须沉吟道:"吾观汝骨相清奇,眉间有英气,倒是块材料。"遂引至终南山中一处草庵,自此开启"朝练五更露,暮习北斗斜"(《终南武术志》记其弟子回忆)的修行生涯。

据《唐代异人录》记载,这位号"云栖子"的道人教学极严,首月只令陈九流每日担水百担,"水不满斛,杖二十"。少年肩膀磨出血痂又结成厚茧,却因此练就"力贯涌泉,气沉丹田"的根基。某夜大雪封山,道人突命其裸身立于瀑下,寒冰刺骨中传授"纯阳心法",这成为后来陈九流创"九转玄功"的重要渊源(见《武经七书补遗》)。

最令人称奇的是《唐摭言》中的一段记录:三年后的重阳节,云栖子取十枚铜钱抛向空中,陈九流以竹筷凌空夹取,竟全部接住无一遗漏。道人见状大笑:"昔年赵蕤谓'器利者事必善',今观汝技,可知其谬矣!"次日便飘然离去,只留下柄镌着"器心相应"的铁剑。这柄后来被称为"云栖剑"的兵器,成为陈九流毕生珍视的信物,也见证着那段"以武入道"的传奇开端。

不详

学成武艺后的陈九流开始行走江湖,在一处小镇上遇到恶霸欺压良善,他挺身而出,将恶霸教训一顿,解救了百姓。

暮春时节,陈九流负剑行至剑南道绵州巴西县,青衫落拓却目光如电。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少负气任侠,精剑术",此刻正见市集东首喧嚷大作,十余恶仆执棍围殴老叟,为首者"锦袍玉带,状若豪强"(《太平广记·义侠部》),乃本地盐商之子赵十二,史载其"恃富陵贫,夺人田宅"(《绵州志·贞观纪事》)。

陈九流按剑疾趋,剑鞘横格间震飞三根哨棒,《剑经·击法篇》所谓"其来不可止,其去不可遏"正是此势。恶少怒叱,自袖中抖出嵌金马鞭抽来,九流侧身避过,右手"如白虹贯日"(《唐国史补·剑术》),食中二指已点中其腕间阳池穴。赵十二顿觉"臂若冰坠"(《酉阳杂俎·绝艺》),跪地哀嚎不止。

围观者中有老儒生颤声道:"郎君快走!此獠与刺史有姻亲..."九流长笑截话:"某读《贞观律》,知'殴良人者,加凡斗二等'。"语罢剑穗轻扬,挑开恶少腰间蹀躞,露出强夺的地契文券。百姓见状,纷纷指证其"夺人妻女为婢"(《巴西县狱案》残卷),九流遂押其赴县衙,沿途诵《唐律疏议·贼盗律》条文,县令慑于法理,终将恶少收监。

暮色染青袍时,九流婉拒乡民醴酒,独坐驿亭拭剑。月光在剑脊流淌如《金石录》所载贞观年间百炼钢,映照出他眉间一道旧疤——那是三年前在终南山习武时,师父以竹枝留下的戒痕:"侠者,挟人而非挟技"。

不详

陈九流在江湖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豪杰,他们一起结伴而行,继续行侠仗义。

暮春时节,江湖上草长莺飞,陈九流负剑独行于洛阳道中。据《唐摭言》载:"九流性豪迈,好结交天下义士,每遇不平,必拔剑相助。"这一日,行至天津桥畔,忽闻柳林中传来金铁交鸣之声。但见三名虬髯大汉正围攻一白衣书生,九流按剑而立,朗声道:"光天化日,何故以众凌寡?"其声如洪钟,震得柳枝簌簌。此事《酉阳杂俎》有记:"洛阳侠士陈九流,尝于天津桥解书生之厄,其胆略过人,时人称之。"

那白衣书生乃淮南名士李十二,因揭发贪官遭追杀。得救后引九流至城南酒肆,结识了在此隐居的"剑南双侠"裴旻、张旭。《唐朝名画录》载:"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九流击筑,三人意气相投,遂结为兄弟。"每当月明之夜,三人常在龙门石窟下比武论艺,引得"观者如堵,喝彩声达旦"(见《明皇杂录》)。

夏日,九流与众侠客游历至嵩山少室。恰遇恶霸强占山民田地,《册府元龟》记其事迹:"陈九流率义士十余人,持官府文书与恶霸论理,终使田归原主。"当地百姓感其恩德,在少林寺立"义侠碑",碑文今犹存残片,有"陈君九流,仗剑卫道"字样。

秋深时节,一行人转道江南。《云溪友议》详载其洞庭除恶之事:"有湖盗号'翻江蛟',劫掠商旅。九流与李十二扮作商人诱敌,裴旻率水师埋伏,终擒贼首。"此战缴获赃物尽数归还商贾,商人们铸"义薄云天"银牌相赠,现藏扬州博物馆。

隆冬大雪,九流与众侠宿于终南山中。《全唐诗》收录了当时李十二所作《雪夜酬陈九流》:"侠气干霄汉,风雪夜归人。"众人围炉夜话,约定开春共赴陇右解救被掳边民。这段事迹在敦煌遗书P.3810号卷子中有载:"天宝三载,陈九流等义士十八人,破吐蕃寨,救汉民七十三口归。"

江湖路远,义字当先。陈九流与这群豪杰"或仗剑除奸,或散财济贫"(《唐国史补》卷下),在盛唐的锦绣山河间,书写了一段段侠义传奇。正如《新唐书·文艺传》所言:"唐世多奇士,其行侠仗义者,皆可谓之国之干城也。"

不详

听闻某座山上有一伙山贼经常抢劫过往商队,陈九流和他的朋友们决定前去剿灭山贼,还当地百姓和商队一个安宁。

暮春时节,岭南道贺州的山径上杜鹃泣血,陈九流一袭窄袖胡服按剑而行,身后十余名侠少皆负弓矢。《桂林风土记》载其"少任侠,喜击剑,轻财重义",此刻他眉间凝霜,因连月来商旅传报:大桂山群盗据险剽掠,致使"行旅僵仆,相望于道"(《新唐书·地理志》)。

山雾初散时,众人于鹰嘴岩发现贼寨。据《岭表录异》所述,此寨"依石为垒,树栅为城",确如商贾所言易守难攻。陈九流忽忆及《吴子·应变》"凡战之法,昼以旌旗为节",遂令同伴伐竹制旗,分作三队绕山摇帜。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此战:"陈生令部曲鼓噪林樾,贼惊顾,疑官军大至。"

最险恶处在于寨门前的断涧。宋人《太平广记》引《续异录》详载:"九流负索先登,如猿猱缘绝壁,贼弩攒射,贯其左臂,犹力战断悬桥索。"其友卢十二郎(见《全唐文》卷八一三卢肇墓志)率众以火攻焚寨,终使群盗"溃如决窦"(《文苑英华》卷七五〇)。

残阳染赤岩壁时,陈九流割袍裹伤,检视缴获的"岭南贡品三十又五驮"(《元和郡县图志·贺州》)。《唐会要》卷八六载其"尽召被害商旅,各识物而取之",未私一钱。明人曹学佺《广西名胜志》犹记山民谣曰:"陈郎剑光寒,盗窟成空坛,商旅夜唱《行路难》。"

不详

在一次救助被拐卖妇女的行动中,陈九流不幸受伤,但他依然坚持将妇女安全送回家中。

暮春的潭州郊外,驿道旁的杜鹃啼血般红。陈九流勒马驻足时,正听见竹林深处传来断续呜咽。这位以《水经注疏》闻名于世的学者,此刻却显出武将般的敏锐——三年前任岭南节度使幕僚时缉拿私盐贩子的经验,让他立即辨出这是被麻核塞口的闷哭声。

据《旧唐书·良吏传》载,陈九流"尝于潭州道中察妇孺异声,遂单骑追盗三十里"。但现存于岳麓书院的《唐贞元观察使奏议》残卷透露更多细节:那日他撞破的正是横行荆南的"白虹团",这个专事拐卖妇女的团伙"缚妇手足,伪作丧柩",已使十七名良家女子沦落烟花。

当陈九流劈开那具伪装的柏木棺材时,史载"妇指淤紫,腕有烙痕"。他当即解下绯袍裹住女子,却未察觉暗处弩箭已上弦。《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的"贼发连弩,中其左股"的场景,在宋代《潭州府志》里化为更悲壮的描述:"陈公以身躯蔽妇人,箭透胫骨,犹大呼'此乃朝廷命官,贼辈敢尔!'"

最动人的细节见于日本遣唐使橘逸势《南行琐记》的手稿:"陈君负伤策蹇驴,载妇人行二十余日。每至驿亭,必先为妇人濯足敷药。"这与《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一》所述"九流血染鞍鞯,至江夏方仆"互为印证。那女子最终由江夏太守护送归家,而陈九流昏厥三日方醒,醒来第一句话却是问"妇人得免于难否",此事被录入《贞元御批奏折》作为官吏楷模。

残阳染红湘江时,陈九流跛足立于渡口的身影,恰如韩愈在《送陈秀才序》中所赞:"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而那位不知名的妇人留在历史中的,唯有《全唐诗》卷四二七收录的匿名诗作:"解我青丝缚,赠君白纻衣。相逢不敢泣,恐有泪沾衣。"

不详

陈九流的侠义之名在江湖中越传越广,许多人慕名而来,希望能与他结交。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据《酉阳杂俎》载,贞元十二年(796年),陈九流于南市酒肆独饮时,忽见胡商遭地痞勒索。他掷盏而起,以竹箸点中恶徒腕间要穴,事载《太平广记》卷一九五:"其箸如电,恶少腕肿如瓠,兵器坠地铮然"。自此,"竹箸侠"之名不胫而走。

《唐国史补》卷中记载,元和初年(806年),有淮南茶商携密信求助。陈九流连夜渡淮,于泗州孤身潜入漕帮盗窟,救出被绑商旅十七人。漕帮首领追至岸边,但见月光下芦苇荡中"青衫客独立舟头,横笛一曲,追兵皆踟蹰不前"。此事经运河船夫传唱,演为《侠客行》琵琶调,今敦煌遗书P.3911号尚存残谱。

《云溪友议》载其最传奇一役在元和七年(812年)。浙东观察使幕僚杜某被诬贪污,陈九流借献剑舞之机闯入节度使府,当庭呈上真账册与血书。书中夹带洞庭银针茶末,与账册墨迹相证,终洗冤情。时人刘禹锡在《赠陈义士》诗中赞道:"霜刃未开先照胆,茶烟初散已明心"。

据《北里志》所述,陈九流晚年隐居终南山,仍有四方豪杰携新茶美酒造访。山居门前刻联:"剑气收于玉匣,茶烟散入松风",恰似《唐语林》所记其"晚年唯以煮茶论剑为乐,虽布衣之士,亦倾心相交"的风骨。长安西市胡商至今传言,每值清明雨后,仍见青衫客采茶于云雾之间。

不详

陈九流参与调解了一场江湖门派之间的纷争,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江湖混战。

那一年长安城外的桃花开得极盛,江湖上却暗流汹涌。据《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记载:"贞元中,江湖有黑白二宗相攻,积怨三载,死者如麻。"这场起源于漕运利益的争端,已使黄河沿岸七十二码头尽染血色。

陈九流踏着清明时节的细雨来到洛阳天津桥时,双方正在桥头陈列刀兵。唐代李肇《唐国史补》中提及此事:"九流布衣芒鞋,独立两阵之间,袖中出前朝盟书铁券。"那卷泛黄的绢帛上,赫然是开元年间江湖各派在少林寺立下的"永罢私斗"血誓。桥下洛水呜咽,他手指掠过铁券上已然黯淡的朱砂指印,朗声诵读其中"欺盟者,天下共击之"的条款,声如金磬震彻两岸。

《全唐文》收录的判官文书残卷里,详载了陈九流的调停之法:"乃取漕船模型置案上,以箸为槽,水分黑白。"他竟将运河划分为阴阳两段,令黑宗掌山陕之盐,白宗控江淮之米,各抽一成利钱设立"江湖抚孤库"。这个精妙设计暗合《管子·度地》中"利导之而不悖"的治水智慧,让原本剑拔弩张的众人看得怔忡。

最令人称奇的是《河东记》里记载的细节:"九流忽取琵琶作《广陵散》古调,弦声中隐有金戈之音。"当曲至"冲冠"段落时,他突然扯断商弦,众高手手中兵刃竟随之齐鸣。这手以音律制衡内力的绝技,恰似《乐记》所谓"乐至则无怨",终于让双方首领掷剑入河。后来白居易在《策林》中评议此事:"一介布衣而息百战,非独智也,盖诚能动物。"

不详

有一次,陈九流遇到一位落难的书生,他慷慨解囊,资助书生进京赶考。

那一年长安的柳絮飞得格外早,陈九流正于灞桥畔的酒肆独酌,忽见一青衫书生踉跄跌倒在尘土中。据《唐摭言》卷七载:"陈公素慷慨,见士子困厄,必倾囊相助。"此刻他搁下酒盏,拂开纷飞的柳絮向前搀扶,但见书生面有菜色,怀中却紧抱着一卷《春秋正义》,书页边缘已磨出毛边。

书生自称陇西李氏子,家道中落后变卖田产赴考,途中遭盗匪洗劫。此事在《太平广记》引《玉泉子》中有印证:"陈九流遇寒士于道,解裘衣之,赠金助考。"当时陈九流闻言,竟当场脱下身上狐裘披在书生肩头,又从腰间解下鎏金鱼袋,倒出全部通宝。酒肆掌柜在旁惊呼:"此乃圣上所赐金鱼袋!"陈九流却笑道:"使君非池中物,岂可因区区金玉误鲲鹏之志?"

最令人称奇的是《北梦琐言》中的细节:"九流取砚中残墨,于书生衣襟题'天街看花'四字。"原来他见书生衣衫褴褛,恐其入城受辱,特以当年进士及第时御赐的松烟墨,在补丁处写下科场典故。后来书生果然高中,在慈恩寺题名时,特意将这件墨迹斑斑的衣衫悬于雁塔檐角,此事成为贞元年间士林佳话。

当暮色染红灞水时,陈九流已将爱马"玉花骢"赠予书生。据《唐语林》补遗记载,那书生跪地泣谢,他却指着远处大明宫的飞檐说:"愿君夺得锦袍归,莫忘天下寒士俱欢颜。"语毕踏着满地柳絮飘然而去,素袍广袖间仿佛还回荡着盛唐特有的那种旷达。后来诗人皮日休在《三羞诗》中咏此事:"未必江湖客,不解庙堂忧",正是对这段传奇最精准的注脚。

不详

陈九流在晚年时,将自己的武艺和行侠仗义的精神传授给了一些年轻的后辈。

暮色中的长安城西,青槐巷深处的武馆内,檀香与铁锈味交织。陈九流皓首苍髯,负手立于演武场中央,望着阶下十余名束发少年,眼中泛起"剑器浑脱"般的光彩。《酉阳杂俎》载其"晚年课徒甚严,每以剑脊量弟子筋骨",此刻他正以乌木杖轻点少年肩胛,杖风过处竟有金戈之声。

"侠非匹夫之勇。"老人沙哑的声音惊起檐角铜铃,"《贞观氏族志》言吾陈氏'以武立身,以义传家',今授尔等'流云九式',当知裴将军剑舞尚留三分余地。"说罢突展猿臂,朽迈身躯竟如《乐府杂录》所述"若鸾翔凤翥",杖尖在青砖上犁出七道深浅如一的刻痕。少年们屏息凝视,但见砖屑组成的星斗图谱暗合《太白阴经》步法,这正是他年轻时在河西走廊震慑马贼的绝技。

每月朔望,老人必携弟子至义宁坊施粥。当驼铃商队说起西域盗匪,他便让大弟子展演破阵刀法,自己则倚着《通典》中记载的"贞观七年制式横刀"讲述往事。据《唐两京城坊考》载,曾有恶少欺辱卖胡饼的老者,陈九流令众弟子以人墙围出三丈见方之地,在其中演示"以武止戈"的真谛——仅用袖风扫落对方幞头而不伤发肤。围观者见其白须飘扬如旌旗,莫不叹服。

深秋霜降时,他在后院点燃三十六盏莲花灯,按《李卫公问对》阵法排列。最得意的三位弟子各持木剑立于天枢、摇光、玉衡位,老人却盘坐阵眼抚琴。弦音忽转激昂,三人剑势随之骤变,竟在灯焰上勾勒出《虬髯客传》所述的"海内升平图"。这夜他咳血半盏,仍坚持将珍藏的《吴子兵法》批注本赠予弟子,书页间夹着天宝年间在安西都护府缴获的突厥金符。

临终前大雪封门,陈九流强撑病体在雪地书写"义"字,最后一捺以杖代笔贯穿三尺积雪。据弟子后来在《因话录》中追忆,师父咽气时怀中仍揣着写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残破绢帛,字迹如剑痕般深深镌入麻纤维里。朱雀大街的晨鼓声中,少年们发现昨夜积雪上的字迹竟化作三十六道剑谱,恰似他常说的"武艺如雪,义理为阳"。

喜见阳和至,遥知橐籥功。迟迟散南阳,袅袅逐东风。 暗入芳园里,潜吹草木中。兰荪才有绿,桃杏未成红。 已觉寒光尽,还看淑气...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