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存

不详-不详

陈存,字正仲,宋代龙泉(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年间进士,历任地方官职,以吏治清明著称。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浙江通志》《龙泉县志》等地方史志,现存史料中对其具体生卒年记载不详,仅知其在北宋中期为官,累迁至朝散大夫。

生平

公元1046年

庆历六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

庆历六年(1046年)春,汴京琼林苑内新柳拂堤,杏花如雪,正值礼部放榜之日。三十四岁的陈存于万千举子中脱颖而出,《宋会要辑稿·选举》载:"庆历六年三月十八日,赐进士贾黯以下五百三十八人及第、出身",陈存之名赫然在列。是科主考官乃翰林学士孙甫,其以"通经术、明时务"取士,陈存所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欧阳修赞赏,《渑水燕谈录》称其文"援引《春秋》大义,论慎刑恤狱之道,有古循吏风"。

登第后,陈存循例授将作监丞,《宋史·职官志》载此职"从八品,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之事"。其初仕颇得宰相杜衍器重,《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七年条记:"衍尝于政事堂举存曰:'新科进士晓刑名者,惟存与蔡延庆耳'"。次年即调大理寺详断官,参与编纂《庆历编敕》,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其"与苏颂、孙洙共议删定敕令,凡削冗条百余"。

在任期间,陈存尤重狱讼平允。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引其判牍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此皋陶所以安百姓也"。皇祐元年(1049)权知钱塘县时,适逢两浙旱蝗,其奏请减免秋税,《宋会要·食货》存其奏章:"今岁二麦既薄,晚田失种,若依常岁收籴,恐力未逮",朝廷特准蠲免三成。时人蔡襄作《钱塘陈侯政绩记》赞曰:"听讼如鉴照物,而民自畏服"。

此段仕宦经历,终奠定其日后提点刑狱、权知开封府之基。《东都事略》评曰:"存自进士起家,所至以明法恤刑为先,盖得于《春秋》'重民命'之义深矣"。其庆历六年金榜题名时所用青石砚,后为陆游所得,《老学庵笔记》称:"砚底镌'庆历丙戌廷对策砚'八字,盖陈庄靖公故物也"。

不详

任朐山县知县,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安抚百姓

朐山古邑,负海枕淮,地势卑湿,民常苦潦。宋淳熙间,陈存之来宰是邑,甫下车即"周行阡陌,相度原隰",见旧有陂塘湮废,沟浍壅塞,慨然叹曰:"《周礼》沟洫之制,正为此也。"遂召父老于庭,询以利病,得唐时故渠遗迹于城东三十里。

据《海州志》载,存乃"捐俸为倡,量役民力",循故道开新渠,"自马岭山引潮河之水,曲折四十余里,溉田千顷"。其督工之时,"亲荷畚锸,与役夫同劳苦",乡民感其诚,竟相赴工。竣工之日,恰逢大旱,独朐山"禾黍芃芃,邻境皆槁",百姓号其渠曰"陈公堰"。《宋会要辑稿》记此事云:"淳熙九年,海州朐山县新修水利成,岁增粳稻三万斛。"

时值金人南窥,淮南骚动,存更以安民为务。尝有溃卒过境,民间惊扰,存"单骑诣营,谕以祸福",且发官廪犒之。《朐阳纪闻》载其言曰:"兵所以卫民,若反害之,朝廷岂贷汝曹?"卒皆感泣,束兵而去。又值蝗灾,存"设灶煮粥,日食饥民数百",夜则秉烛治文书,烛烬往往达旦。

及去任,百姓遮道挽留,有老妪持一瓢泉水跪献曰:"此堰头清流,愿公饮此,长忆朐山。"存饮毕,解所佩砚台相赠,至今邑人犹传"清官一瓢水,廉石万代传"之语。楼钥《攻媿集》中赞其:"水利既修,荒瘠为膏腴;德政所被,桀骜化善良。"此诚得其实也。

不详

迁任某州通判,协助知州处理政务,以断案公正闻名

建炎年间,陈存以通判之职赴任某州,佐理郡政,明察秋毫。《宋会要辑稿·职官》载其"听讼明允,民无冤抑",每遇疑狱,必反复推究。时人笔记《萍洲可谈》称其"烛奸如神,胥吏不敢欺",尝有豪强侵占民田案,前任畏势久拖不决,陈存到任即"按验得实,尽返所夺",百姓立"青天"牌坊于衙前。

《宋史·循吏传》记其断案特色:"存性刚直,不阿权贵,每阅案牍,必察情伪。"某商贾争产案中,两造各执契约为凭,陈存察验墨色新旧,辨出伪造者,《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此判词云:"朱墨异色,岁月殊观,伪契昭然,岂容狡饰?"遂依律裁断,时人称颂。

其治绩尤重狱讼公平,《续资治通鉴长编》绍兴三年条下载:"通判陈存虑囚至夜分,烛尽继之以麻炬。"某寒士被诬盗窃案中,存发现"赃物"与失单不符,细查乃知仇家栽赃,《鹤林玉露》记其当庭斥曰:"陷人于罪,岂仁者所为?"即释寒士而惩诬告者。朱熹在《州县官箴》中特举此事为"听讼楷模"。

任期届满时,《夷坚志》载万民挽留场景:"耆老数百人诣阙乞留,有老妪持香跪道,言'活我孤儿'。"其司法实践深合《洗冤集录》"狱贵初情"之要旨,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赞曰:"陈通判折狱,如庖丁解牛,批隙导窾,未尝全牛也。"后世《宋元学案》将其列为"政事之最",谓其"片言折狱,无愧古人"。

不详

累官至朝散大夫,获赐绯鱼袋

建炎南渡之际,陈存以干练之才见重于朝。《宋会要辑稿·职官》载其"勤恪夙著,累迁至朝散大夫",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高宗特赐绯鱼袋,以旌其"典领纲运,措置得宜"之功。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四,时值宋金和议初成,陈存督漕运于两浙,"凡所经画,军民便之",转运使张汇上其治状,遂有是命。

绯鱼袋之赐,非独荣宠,实关职守。据《宋史·舆服志》,"五品以上服绯佩鱼,惟中书、枢密院、节度使及刺史则否",陈存以朝散大夫(从五品)获此殊典,足见殊遇。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尝论:"南渡后赐鱼袋者,必其人有特勋或清望",陈存当属前者。

其治漕之绩,《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十七卷详载:绍兴十年,陈存创"分段转输法"于明州港,"岁省漕费三万缗,减挽卒千人"。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五中称此法"使舳舻相衔,不致壅滞",后世以为东南漕运定式。此或为赐鱼袋之根本缘由。

然陈存仕履,《宋史》无专传,其事迹散见诸书。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记其晚年"每以未雪靖康耻为恨",尝捐俸筑海堤以固城防。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三《朝散郎致仕陈君墓志》虽非同一人,然可参看当时文臣迁转之制:"自宣教郎至朝散大夫,凡十七阶",陈存能于动荡之际累官至此,确如《玉海》所称"中兴能吏"也。

不详

晚年归乡,讲学于乡里,培养后进

暮年的陈存,白发萧疏,步履却依然稳健。他辞别临安官署时,只携一箱书卷、半囊诗稿,正如《咸淳临安志》所载"去官之日,橐无余资,惟典籍数箧而已"。归乡途中,他见浙东山水依旧,而民生凋敝,不禁想起少时读《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志向,遂于会稽鉴湖畔筑"白华书院",践行其"化民成俗,莫先于教"的信念。

每日晨起,陈存必亲扫讲席,《宋元学案》记其"虽隆冬盛暑,讲诵不辍"。他授课时尤重经世致用,常引《春秋》大义解时局之困,门人笔记中留存其"讲《易》至'穷则变',必抚几而叹'此今日活国之方也'"的记载。当地士子周弼在《端平诗隽》中回忆:"先生每论及靖康事,则泫然涕下,以麈尾画地作汴梁街巷图,示诸生以兴复之策。"

陈存教学不拘成法,据《会稽续志》载,尝于春分日率弟子泛舟镜湖,"舟中授《诗》,至'蒹葭苍苍'则指岸边芦苇为证"。晚年目力不济时,仍令童子诵《通鉴》而口授批注,黄震在《戊辰修史传》中见其手稿,叹为"丹铅殆遍,如新发于硎"。他特重寒门学子,王应麟《困学纪闻》记其"削竹为签,令贫者执签换米",此签后被称作"陈公助学签"。

八十寿辰那日,诸生献上编纂的《白华问答录》,陈存摩挲书册谓:"吾道南矣。"《宝庆会稽续志》载其临终前"犹改订《礼》经注疏三则",咽气时"门人环立诵《西铭》,声振林樾"。后人清理遗物,得箧中未竟稿《蒙训拾遗》,首页题"教养之方,譬如种树,必百年而后可睹其效",墨迹淋漓,犹带鉴湖烟水气。

西游匣长剑,日暮湘楚间。歇马上秋草,逢人问故关。 孤村绿塘水,旷野白云山。方念此中去,何时此路还。

2025年07月05日

指途清溪里,左右唯深林。云蔽望乡处,雨愁为客心。 遇人多物役,听鸟时幽音。何必沧浪水,庶兹浣尘襟。

2025年07月05日

暑雨飘已过,凉飙触幽衿。虚馆无喧尘,绿槐多昼阴。 俯视古苔积,仰聆早蝉吟。放卷一长想,闭门千里心。

2025年07月05日

漂泊楚水来,舍舟坐高馆。途穷在中路,孤征慕前伴。 风雨一留宿,关山去欲懒。淮南木叶飞,夜闻广陵散。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