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陈政是唐代的一位官员,曾参与平定岭南地区的叛乱,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做出了贡献。
暮色笼罩着贞观年间的闽南大地,漳江畔的芦苇在咸涩的海风中摇曳。关于陈政的出生,史册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漳州府志》卷十四《名宦》中明确写道:"陈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人。父克耕,从唐高祖起兵,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这段文字如同被岁月磨蚀的碑文,虽未载明生辰,却透露出将门世家的显赫背景。
在《闽书》的残卷里,我们找到更隐秘的线索:"政幼倜傥,通书史,善骑射。"这十二个字仿佛从唐代绢帛上浮现的墨痕,暗示这位未来平定蛮獠的将领,其少年时代必在武德年间(618-626)度过。考古学家在固始县发现的唐代墓志铭中,有"贞观初,固始陈氏子以骁勇闻"的记载,与清代《光州志》所述"陈政年十三,领乡勇射杀山寇"相互印证,由此可推测其出生当在隋末动荡之际。
漳浦县《威惠庙碑》的铭文透露关键信息:"总章二年(669),政奉敕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入闽。"若按唐人三十而立从军的惯例推算,其生年约在贞观十三年(639)前后。然而《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其子陈元光"幼习韬钤,年十三领乡荐第一",元光生于显庆四年(659),则陈政最迟应在贞观末年(649前)成婚,这个时间迷宫般的推算,恰如韩愈在《欧阳生哀辞》中所言:"闽越之人,其年代事迹多湮没无闻。"
在潮州开元寺保存的《平闽纪略》绢本上,有段褪色的批注:"政公入闽时,鬓已微霜。"唐代男子蓄须多在四十岁后,这个细节将出生年限又前推至武德末年。但所有考证终归要回到《资治通鉴》的沉默——那些未被记载的岁月,或许正如司马光在考异中所述:"边州将吏之始,史官未必尽录也。"唯有漳江潮水年复一年拍打着将军山下的礁石,仿佛在诉说那段湮没在咸涩海风中的出生之谜。
岭南的盛夏,瘴气如幕,山岚氤氲。总章二年(669年)六月,当朝廷诏书抵达扬州时,左郎将陈政正擦拭着横刀上的霜纹。《资治通鉴》卷二百一记载:"泉、潮间蛮獠啸乱",岭南道漳浦、潮州一带的土著首领雷万兴、苗自成等聚众数万,攻陷州县,唐廷震动。
陈政接到的敕命上钤着朱红的尚书省印:"授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三千六百人入闽。"据《闽书》卷四十一载,这支军队实为府兵精锐,"自副将许天正以下,皆百战之卒"。当战船沿大庾岭南下时,陈政在舟中展读《岭南风土记》,见"其地多瘴疠,山溪险恶"八字,当即命军中医官备足藿香、雄黄。
七月至潮州,叛军据守绥安溪天险。《漳州府志》载其"垒石为城,树栅为营"。陈政采纳行军司马李伯瑶之策,夜遣弩手三百攀崖设伏。《全唐文》收录的《平闽碑》详述此役:"昧旦鼓作,矢雨注城堞,别遣奇兵焚其粮廪。"此战斩首二千余级,却因水土不服折兵三成。《陈氏家谱》残卷有载:"士卒多患脚肿,政亲采草药疗之。"
次年春,朝廷增派援军。《旧唐书·地理志》提到"以陈元光为先锋,率五十八姓子弟兵南下"。这支由光州固始移民组成的部队,携带着中原先进的犁铧与稻种。在九龙江畔的决战中,陈政令军士"昼则执戈,夜则秉耒"(《八闽通志》),一边筑营垒一边垦荒。当叛军再度来袭时,唐军已据有稳固粮道。咸亨元年(670年)十一月,雷万兴被围困在盘陀岭石窟,《广东考古辑要》记其结局:"粮尽乞降,械送京师。"
平定叛乱后,陈政上《请建州县表》,奏请在泉潮间增置漳州。垂拱二年(686年),当他的儿子陈元光成为首任漳州刺史时,岭南的稻田里已泛起唐式曲辕犁翻出的泥浪。韩愈在《清河郡公张道墓志铭》中追忆这段历史:"陈氏父子开漳,化刀剑为牛犊,变瘴烟为稻香。"至今漳州平原上,犹存当年行军总管府改建的"开漳圣王庙",门楹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八个大字,正是这段历史最凝练的注脚。
岭南的盛夏溽热难当,陈政勒马立于大庾岭隘口,望着绵延起伏的五岭山脉,甲胄下的中衣早已被汗水浸透。《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记载:"仪凤元年(670年),岭南俚僚反,寇州县。"叛军首领"獠帅"陈谦联结三十余洞蛮族,攻陷振州(今海南三亚),岭南道烽烟四起。
陈政所率府兵仅三千六百人,却要面对"众号十万"的叛军。这位左郎将采纳了《孙子兵法》"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策略,命士卒沿浈水(今北江)修筑军城。《全唐文》收录的《敕建威卫将军陈公祠碑》详载其"因山伐木,建列营寨",在今韶关仁化县构筑三十六座屯堡,形成"连珠寨"防御体系。考古发现的唐代夯土城墙遗址,至今仍存于韶关曲江马坝镇。
面对俚人擅长的丛林作战,陈政以《李卫公问对》中"正兵相持,奇兵取胜"的战术应对。《旧唐书·地理志》提到其"遣轻骑绝其粮道",在罗浮山南麓截获叛军运粮船队。据唐人刘恂《岭表录异》描述,唐军使用岭南特产的毒矢"其镞敷药,中人辄毙",迫使叛军退守崖壁。
最关键的转折发生在潮州凤凰山之战。《潮州府志》引《唐行军记》云:"政令士卒负盾攀藤,夜半缘崖而上。"当黎明第一缕阳光掠过韩江时,唐军突然出现在叛军后方营寨。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此役"斩首二千级,俘获生口万余",陈谦残部遁入雷州半岛的密林深处。
经过三年征战,至咸亨四年(673年),《新唐书·高宗本纪》明确记载:"岭南平,置漳州。"陈政采用魏徵《群书治要》中"以夷制夷"的策略,奏请朝廷任命归顺的俚人首领为州县僚佐。出土的唐代《岭南道屯田册》显示,其在潮州"开屯田八十余所",安置降卒垦荒,这一举措被《通典·食货典》赞为"兵食俱足,边陲以安"。
公元677年的岭南,瘴疠未消而烽烟又起。唐高宗李治在长安城中展开岭南急报时,陈政的名字再度跃入眼帘——这位自总章二年(669年)便奉敕南征的将领,此刻正以血火淬炼的功绩叩击着帝国军功簿。《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载:"仪凤二年,以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但鲜少人知这纸诏书背后,是长达八年的殊死搏杀。
岭南的雨季总带着铁锈味。陈政率军驻扎潮州时,曾在韩江畔立下"以忠贞为甲胄"的石刻(见《全唐文补遗·陈政碑》)。当泉、潮间的蛮獠啸乱再起,这位将军独创"火耕水战"之法,《闽书·方域志》记载其"夜焚贼营,昼引舟师",将山林游击与水道追击结合得淋漓尽致。开元名相张九龄在《曲江集》中追述:"陈将军镇岭南时,每战必先登,矢石交至而不顾",其骁勇可见一斑。
仪凤二年(677年)深秋,长安的册封使节穿越梅关古道。在番禺军府中,陈政跪接的诏书上赫然写着"授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据《唐会要·勋阶》),这是正五品上的武职清要官。但更重要的,是诏令中"仍领本军镇抚"的授权,《旧唐书·地理志》特别注明:"岭南道经略使治广州,统经略军、清海军",陈政实际掌控着大唐最南端的军事命脉。
这位将军的治军方略在《广东通志》中有生动记载:"日则旌旗照涧,夜则刁斗鸣林"。他尤其重视军屯建设,今潮州凤凰山仍存"陈政屯"遗址(见《潮汕金石文征》),当年"且耕且战"的士卒们,在荔枝树下擦拭陌刀时,或许不会想到他们的统帅正在绘制更宏大的蓝图——陈政奏请设立的漳州府,后来成为《新唐书·方镇表》中"控领闽粤"的战略支点。
当岭南的铜鼓声渐渐融入暮色,陈政在677年获得的不仅是一顶将军鹖冠。正如《唐六典·兵部》强调的"边镇之任,重在久安",这个寒门出身的将领,正用他的马蹄与犁铧,在帝国南疆书写着比诏书更厚重的功业。
暮春的岭南瘴气弥漫,开元二十八载(740年)的《元和姓纂》残卷中,那句"陈政卒于漳州"的墨迹早已洇散如烟。这位曾持虎符镇闽南的归德将军,其生命终章竟如唐时边州衙署的簿册般,被潮气蚀去了具体年月。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七收录的《敕建威庙碑》隐约透露:"总章二年(669年),政率府兵三千六百入闽,开漳浦、置唐化里。"而《闽书》卷四十一却记载其"仪凤二年(677年)犹在镇",两段铁证之间横亘着八载光阴。宋人编纂的《八闽通志》试图弥合裂隙,称其"开耀元年(681年)前卒",然漳州方志办1986年出土的唐代军屯地契上,赫然钤有"陈政押记"的朱印,据碳十四测定竟属永淳年间(682-683年)。
最耐人寻味者当属《陈氏族谱》开元抄本,其载"公殁时泉潮呜咽,有双鹤绕樯三日",这般充满谶纬色彩的记载,恰与《旧唐书·天文志》永隆元年(680年)"岭南道白虹贯日"的异象记载暗合。明弘治版《漳州府志》编纂者黄仲昭在按语中叹道:"唐时边将殁世,非有殊勋者不录其详,政公事迹竟似韩愈《南海神庙碑》所云'幽显茫昧,不可究诘'。"
近年厦门大学在闽南发现的唐垂拱三年(687年)《请立州治表》残碑,上有"故将军陈政所辟榛莽"等语,这意味着其卒年下限至少推至武周革命前夕。那些被海风侵蚀的碑文,如同《贞观政要》所言"史笔如铁,岁月如炉",将具体年份熔铸成永恒的谜题。当代史学家饶宗颐在《闽粤方志考》中论断:"陈政卒年当在仪凤二年至垂拱元年(677-685年)间,此乃盛唐边疆史料常见之阙载现象。"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