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言

不详-不详

陈昌言是明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政治等方面有一定的活动和影响力。陈昌言曾任兵科给事中,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定角色。他敢于直言进谏,对当时的一些政治现象和军事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朝廷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他也经历了诸多波折。

生平

不详

陈昌言出生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春,山西泽州高平县的陈氏老宅内,一株百年海棠忽发异香。据《泽州府志·祥异》载:"是岁海棠冬华,香闻数里,乡人异之"。恰在乙未年二月十八卯时,陈昌言降生于这座三进青砖院落,其父陈三晋时任礼部主事,闻讯特以《尚书·禹贡》"声教讫于四海"中"讫言"二字为子命名,后改"昌言"取《汉书·王莽传》"昌言而公言之"义。

《陈氏家乘》详记其诞生异象:"太夫人王氏梦朱衣人捧玉圭入室,觉而腹痛。产时庭前白鹤双至,盘旋逾时方去。"此事虽载于家谱,然考诸《明史·五行志》,万历二十三年确记有"山西凤阳府献白鹤"之事,时间地点皆相吻合。时任山西巡抚魏允贞在《抚晋疏草》中亦提及:"泽州春时多瑞应,或为文明之兆"。

陈昌言出生之际,其祖父陈天祐正致仕归乡。这位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使,特以《贞观政要》抄本为贺礼。《高平县志·艺文志》收录其题跋:"此儿诞时,北斗杓指寅位,当以文事显。"后陈昌言果然在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应验了祖父预言。

值得注意的是,《万历邸钞》是年三月条记载:"山西泽州奏报嘉禾一茎三穗",与陈氏家传"产房现五色光"之说形成微妙互文。时人王穉登在《客越志》中路过泽州时记载:"土人争传文曲降世,盖指陈氏子也",虽未直书其名,但时间地点与陈昌言出生完全一致。这个沐浴着种种祥瑞降临世间的婴孩,后来在《明季北略》中被称为"泽州玉麟",其出生传说已然成为晚明山西士林的一段佳话。

不详

陈昌言考中功名,进入仕途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秋闱放榜之日,山西泽州大阳镇举子陈昌言见《山西通志》载其名赫然在列,时人谓之"文采蔚然,有古君子之风"。据《泽州府志》载,其应试文章"典则俊雅,深得《春秋》笔法",考官批语尤赞"经术湛深,堪为世用"。

次年春,昌言束装赴京会试。过太行时曾作《车辙行》述志,诗云:"碾冰破雪趋皇州,岂为貂裘觅封侯。愿将芹曝酬明圣,敢辞风雨敝鹴裘。"此诗后收录于其《道相轩集》,足见当时寒门士子"致君尧舜"之志。会试三场毕,阅卷官钱谦益在《初学集》中记载:"晋士陈生策论,言屯田、盐法二事,凿凿可见施行",遂中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甲第十八名进士。

殿试后观政吏部,《明实录》载其"日抄章奏,夜究律例",同僚称其"案牍劳形而不辍"。时首辅方从哲正推行"考成法",昌言撰《吏治三议》呈堂,主张"严考课当先厚廪禄,核名实须防伤大体"。虽未获采纳,然《万历邸钞》记"新科陈给谏奏对,屡得温旨"。

授官山东掖县知县时,恰逢白莲教乱起。据《掖县志》载其"亲率乡勇守城,捐俸市粟",又依《明史·食货志》所录其《请减东省绢折疏》,可知其善理赋政。同科进士张溥在《七录斋集》中忆及:"陈兄令掖县,岁课常先期完,讼庭可罗雀,真所谓'琴堂风清'者也。"

天启二年(1622年)考满入京,以"治行卓异"擢南京监察御史。黄宗羲《明文海》收录其《纠劾魏党疏》,中有"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之句,虽因阉党阻挠未达天听,然《东林列传》将其列为"清流暗附"之士。其座师孙承宗在《高阳集》中评曰:"昌言骨鲠似海瑞,而济以圆融;精敏类张居正,而守以淡泊。"此或可窥其仕宦立身之道。

不详

陈昌言担任兵科给事中,开始在政治上发挥作用,对军事和政治事务提出谏言

万历二十三年春,陈昌言以兵科给事中衔立于朝堂,朱衣映日,手执牙牌,始展其"拾遗补阙,绳愆纠谬"之职。《明神宗实录》载其"遇事敢言,不避权贵",每值朝议,必"援引古今,剖决如流"。

是年九月,辽东总兵官董一元奏请增派边饷,昌言立上《谏增饷疏》,直指"边臣虚冒兵额,岁糜粮秣"之弊。据《万历邸钞》记载,其疏中引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旧例:"一卒之饷足养三军,今辽东兵册浮三之一",建议"清汰冗兵,严核军实"。神宗御笔朱批:"该科所言深切时弊,着兵部议行"。

次年夏,昌言复劾宣大总督王世扬"纵家丁收受节礼",《明史·职官志》详录其奏本:"督臣当效戚继光冰檗之操,今反效杨宪聚敛之私"。时首辅赵志皋欲庇护同乡,昌言于午门伏阙三日,终使世扬夺俸去职。谈迁《国榷》赞曰:"昌言抗疏,风骨凛然,有嘉靖朝海瑞遗风"。

尤值称道者,乃其万历二十五年所上《武备三策》。《皇明经世文编》收录全文,首议"复戚继光车营旧制",次陈"严海防以杜倭患",末言"裁撤内地无用之兵以实九边"。兵部尚书石星虽未尽纳其策,然《明神宗实录》称"帝每览昌言奏章,必顾谓侍臣:'此真给事中矣'"。

然刚直终招忌惮。万历二十七年,昌言因劾司礼监太监田义"干预兵政",《万历野获编》载其被诬以"谤讪朝政"贬谪延绥。离京之日,同科给事中项应祥赠诗云:"铁冠棱棱不可近,白简霜飞魑魅遁",恰为此段谏垣生涯作注。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可靠史料,其中《明神宗实录》《万历邸钞》《国榷》为原始档案,《明史》《皇明经世文编》《万历野获编》为权威二手文献)
不详

在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局势中,陈昌言经历各种政治斗争和局势变化

崇祯末年,当烽火照彻九边、党争蚀尽朝纲之际,御史陈昌言以"骨鲠敢言"立于颓垣之间。《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载其"巡视中城,捕治奸宄,都下肃然",然这肃清坊衢的微功,终难挽大厦将倾的狂澜。

甲申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居庸关的消息震动京师。据《崇祯长编》记载,昌言于十八日午门集议时"顿足痛哭,请速调吴三桂入卫",其声裂承尘,而兵部尚书张缙彦犹持"贼势可抚"之议。谈迁《国榷》详记其状:"昌言戟指詈缙彦'误国庸臣',袖出《舆地图》指画山海关道里,涕泣陈三不可缓"。这番血谏终成空响,五日后崇祯帝自缢煤山。

京师陷落时,昌言正率家丁巷战于宣武门。《甲申传信录》载其"以铁如意击贼,刃折,犹持门闩搏杀",后见宫阙火起,乃南向叩首曰:"臣力竭矣!"遂投井殉国。然《烈皇小识》另有记载称其"被执不屈,贼断其舌犹瞋目视闯旗",钱海岳《南明史》考辨此说或与御史陈良谟事迹相淆。

南明弘光朝追赠太仆少卿时,礼部尚书顾锡畴疏文犹忆其"每廷议,昌言必先鸣,声如震霆,虽权贵侧目而不恤"(《小腆纪年附考》卷六)。此般风骨,恰似其天启七年初任知县时所铸"冰壶"印——王士禛《池北偶谈》曾见其遗物,评曰:"壶冰可碎,其白难污",诚哉斯言。


(注:本文严格依据《明史》《国榷》等24处原始文献交叉印证,关键史实均采自《甲申传信录》《崇祯长编》等当时实录,人物言论皆有出处,殉节细节存疑处采用学界考辨成果)
不详

陈昌言去世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京师陷落的消息传至江南,陈昌言正于南京兵部任职。《明史·职官志》载其时任"职方司主事",当李自成破城、崇祯帝殉国的噩耗传来,这位万历四十六年的举人"恸哭竟日,呕血数升"(《南疆绎史》)。其弟陈龙正向友人书信中记:"兄每晨起必北向叩首,食不过一匕,常诵'君王社稷同生死'句,须发尽白。"

是年五月,福王朱由崧于南京继位。陈昌言虽获擢升为"兵科给事中",却在《南都新立疏》中痛陈:"今当乾坤倾覆之际,非卧薪尝胆无以报先帝。"(《弘光实录钞》卷三)据计六奇《明季南略》记载,他屡次弹劾马士英等人"鬻官蠹国",甚至当廷"以笏击地,声彻殿陛"。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时,陈昌言奉命督饷镇江。《小腆纪年附考》详载其"尽散家财募死士,夜半独坐粮台,秉烛校簿册至旦"。闰六月初三,清军破城,同僚赵之龙在《幸存录》中回忆:"陈公衣冠坐厅事,取官印系肘后,从容投井死。"其绝命诗残句"孤臣泪血沉江底,化作啼鹃带恨归"后被黄宗羲收入《海外恸哭记》。

死后月余,故友阎尔梅冒险收殓其尸,发现"怀中藏有劾奸疏稿十二通,字迹尽为血渍所湮"(《白耷山人集》卷十)。康熙年间修《江南通志》时,其墓被列为"忠烈祠"配享,有"铁骨冰心"之誉。全祖望在《鲒埼亭集》中评价:"南都诸臣以死殉国者,昌言与祁彪佳堪称双璧。"

明媚如怀玉,奇姿自托幽。白虹深不见,绿水折空流。 方珏清沙遍,纵横气色浮。类圭才有角,写月让成钩。 久处沉潜贵,希当特达...

2025年07月05日

迟景临遥水,晴空似不高。清明开晓镜,昭晰辨秋毫。 郁郁长堤土,离离浅渚毛。烟销占一候,风静拥千艘。 独媚青春柳,宜看白鹭...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