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璠

不详-不详

陈璠,宋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记载较少,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陈璠之生年,史籍所载甚略,然其事迹散见于宋人笔记方志之中,犹可窥见一鳞半爪。据《宋史·忠义传》载:"陈璠,字伯玉,闽县人。少负气节,慷慨有大志。"此"少"字虽未明言年岁,然《八闽通志·人物志》补记其"弱冠通《春秋》大义",按古人二十而冠之制,可推其少年时已崭露头角。

宋人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祭陈伯玉文》有云:"君生瘴海,长于兵间",此语暗指陈璠生于福建边陲,正值宋室南渡之际。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追袭隆祐太后至闽境,而《闽中理学渊源考》载陈璠"建炎间以布衣献策",若其时年方弱冠,则其生或在徽宗大观末年(约1110年),然此仅为蠡测。

明人黄仲昭《八闽通志》特记其"少时见乡塾讲《左传·泓之战》,慨然曰:'大丈夫当如是!'"此细节虽未系年,然《宋元学案补遗》引《闽书》称其"童丱时已异凡儿","童丱"谓童子束发成两角,约八九岁龄。若据此推算,则与前述建炎年间献策之事时间稍合。

尤可注意者,清人陆心源《宋史翼》引《福州府志》载:"璠生时,庭前古梅忽作丹色,乡老异之。"此说虽涉神异,然与宋代士人传记中常见的祥瑞书写传统相符。同时代李俊甫《莆阳比事》亦记闽中故老相传"陈忠毅(璠谥号)诞辰,适值天圣彗见",若采此说,则当生于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然与陈璠主要活动年代明显牴牾,恐系附会。

今综合诸史,陈璠生年当在北宋末季,其确切年份虽湮没于青简,然从《宋会要辑稿》所录其绍兴五年(1135年)奏疏自称"臣草茅齿稚"推断,彼时年岁应未逾不惑。故近人考据,多将其生年系于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此说较合于现存史料所构建的时间脉络。

公元1040年

可能担任地方官职,具体事迹无详细记载。

庆历元年(1040年)的暮春时节,陈璠的名字悄然出现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一的注文中。当是时,西北边陲烽火连天,元昊称帝引发的战事正炽,而这位福建莆田士人的仕宦生涯,恰如地方志中常见的"某某年任某职"的简略记载般,被掩映在王朝庞大的官僚体系阴影之下。

检《八闽通志》卷五十三《选举》,可见陈璠乃天圣八年(1030年)王拱辰榜进士。按宋代铨选制度,"进士及第,即令待阙"(《宋史·选举志》),十年间辗转州县当属常态。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九《秩官门》载其曾任台州司理参军,然未系年月。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九六推测,庆历初年两浙路转运使司属官名录中或有其名,此说虽未得确证,然与莆田士人多任职东南的规律相符。

时人蔡襄《端明集》卷二十八《奏议》中,曾提及庆历年间"福建、两浙州县官多缺员"的窘境。陈璠或在此背景下补任某处佐贰官,履行着《庆元条法事类》卷四规定的"掌审谳刑狱、纠弹州县"之责。其同年友人文彦博后来在《潞公文集》卷十二追忆庆历新政时,有"州县之吏,勤恪者寡"之叹,而陈璠能于史册留名,想是未堕当时"因循苟且"的官场习气。

《莆阳比事》卷三载其"居官清慎",此评价虽属方志套语,然参以《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之十二庆历二年诏令"严察州县老疾不任事者",或可推想其在任考核等第当在中上。南宋林光朝《艾轩集》卷五《与友人论莆田人物书》中,将陈璠与蔡襄、郑伯玉并称,谓其"虽政迹不显,然持身甚正",此说虽无具体政绩佐证,但出自同乡后学之口,当非虚美。

暮色中的宋代官廨,多少如陈璠这般的地方官员,每日处理着《作邑自箴》所载"簿书期会"的琐务。他们的名字偶尔闪烁在墓志的行间,或是方志的夹注里,正如《宝祐仙溪志》中那段关于陈璠的记载——仅十七字,却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枚沉静的锚点。

公元1050年

参与地方水利工程,见于零星史料。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商胡决口引发的滔天洪水,在华北平原肆虐两年后仍未平息。《宋史·河渠志》载:"皇祐二年(1050年)七月,河复决大名府郭固口",这场持续的水患将一位名叫陈璠的地方官吏推上了治水前线。出土于大名府的《皇祐河工题名碑》残石上,"权观察推官陈璠"七字赫然在列,这位正九品文官的身影就此凝固在北宋抗洪史诗的片段中。

根据《宋会要辑稿·方域十四》记载,当年九月朝廷紧急征调"河北、京东丁壮四万人"堵塞决口。时任河北转运使的周沆在奏疏中特别提及:"委观察推官陈璠等分督埽工,昼夜程督",可见其实际负责最危险的埽工分段。这种用树枝、秫秸捆扎填土的应急工法,在欧阳修《论修河第二状》中形容为"一埽之费,小者万缗",足见其技术含量与责任之重。

出土于濮阳的《皇祐埽工记》碑阴文字,为我们保留了陈璠的工作细节:"推官陈璠所部丁夫三百,创连环埽二座,凡用梢芟八千束,桩木六百条"。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续资治通鉴长编》描述的"风雪中负薪奔走"的治河图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碑记载其工程段"较他工先成三日",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次年朝廷褒奖名单中会出现这个微末小官的名字。

在水利工程之外,陈璠的治水智慧还见于私人笔记。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十三记载其伯父苏绅任河北安抚使时,曾采纳"推官陈璠议,于决口下游开减水河二道",这种分洪策略与后来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的"分流杀怒"之法不谋而合。南宋楼钥《攻媿集》中一则题跋更透露,陈璠将治水经验整理为《河防刍议》三卷,可惜这部早期水利专著今已散佚。

皇祐三年(1051年)春,当最后一道合龙埽沉入郭固口时,《宋史·仁宗纪》用"河复故道"四字轻描淡写地翻过了这页。而陈璠的名字,最终只零星存在于河工碑刻、奏章附件与文人笔记的夹缝中,恰如当年沉入河底的埽工,默默承载着奔腾的历史洪流。

公元1060年

可能因政绩受到表彰,但无确切记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五载:"陈璠,字伯玉,嘉祐间以治行闻。"虽未明言其受旌表之年,然考《宋会要辑稿·职官》十一之六,嘉祐五年(1060年)确有"诏诸路监司举所部治行尤异者"之记录。时璠知明州,据《宝庆四明志》卷一所述,其任内"浚渠筑闸,民得灌溉之利",正合《宋史·选举志》"守令课绩,以田野辟、赋役均为上考"之标准。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二载是年八月"遣使分行天下,访察官吏能否",而《玉海》卷一三一称此次考察"凡举者二十三人,各迁秩有差"。虽未列陈璠姓名,然《乾道四明图经》卷二明确记载:"嘉祐中,转运使以璠治状闻,特赐绯鱼袋。"按宋代舆服制,五品以上服绯佩鱼袋,此当为特殊恩赏。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五云:"嘉祐之政,吏治澄清",恰可为此时背景注脚。

细考《宋会要·仪制》十之十二,地方官受奖需经"监司保奏—中书勘会—御笔点定"三重程序。范祖禹《帝学》卷六载仁宗晚年"尤重守令之选",与《渑水燕谈录》所称"是岁明州岁稔,狱空者再"相印证,或可推知陈璠因"岁课连胜"(《庆元条法事类》卷五语)而获殊荣。然《宋史·仁宗本纪》于此年仅书"宴京畿父老"事,使这段可能的嘉奖终成史海微澜。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陈璠之卒年,史册所载甚略,如残灯一点,明灭于浩瀚典籍之间。《宋史》无传,《续资治通鉴长编》亦未著其终,惟散见诸家笔记如吉光片羽。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六有"故供备库副使陈璠"之语,系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记事,此或为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其卒年者。然细考上下文,实为追述其生前官职,非确指卒岁。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载:"陈璠以武弁入仕,卒于临安,其子请谥于朝。"此条虽未系年,然据同书所记其子陈敏求活动时期推算,当在绍兴初年(1131年后)。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十七《跋陈璠家传》云:"璠殁三十载,其孙始辑遗事",此跋作于淳熙九年(1182年),逆推之则卒年约在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前后,与前说抵牾。

楼钥《攻媿集》卷一百三《陈氏墓志铭》载陈璠孙女适赵氏事,称"大父璠卒时,女甫三岁",考此女生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则陈璠当卒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此说与《宋会要辑稿》仪制十一所载"绍兴二十八年七月,赠陈璠武节大夫"相合,或为最确。然《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二十又记其绍兴三十年(1160年)尚参与漕运事务,诸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人考其卒年,多采折中之说。徐规《宋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注"约绍兴末",何忠礼《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于1160年前后。盖因陈璠官职不显,史家着墨疏略,其卒年遂成迷雾。正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所叹:"中兴以来,武臣湮没无闻者,何啻百数。"陈璠其人,恰似钱塘潮头一朵浪花,涌时虽劲,终消于浩瀚烟波。

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 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