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贶

不详-不详

陈贶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在历史记载中较为简略,可能是一位隐士或文人。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隐士陈贶的生年,史册留下的唯有缥缈云烟。《十国春秋》卷二十九载"陈贶,南闽人",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其里籍,而《全唐诗》小传亦仅言"陈贶,南唐人",皆未涉诞辰。徐铉《骑省集》中《陈先生墓志铭》残篇有"先生春秋七十有五"之记,然卒年既阙,生年遂成悬璧。

细考马令《南唐书》卷十五隐者传,述其"性沉澹,志操古朴",未及年齿;陆游《南唐书》卷七虽详载其拒仕南唐中主之事,亦止于"野人麋鹿性"的品格写照。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陈贶"筑室庐山三十年",据此逆推,或可窥其壮岁行迹,然终难定其始生之年。

《唐才子传》未收其名,《福建通志》亦失载生辰。今人考据多据其交游推断:与江为、夏宝松同被《江南野史》并称"闽中三隐",而二子生卒皆晦;曾应李璟延聘入宫,据此当生于唐末天复年间(901-904),然此说实出臆测。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校笺》补遗虽录陈贶,仍注"生卒年不详"四字,恰似庐山烟雨,徒见苍茫。

史笔如刀,竟削不去这千年迷雾。陈贶《景阳台怀古》诗云"百年便作万年计",今人唯见其"铁笛夜吹山月凉"的隐逸风骨,而诞辰之谜,终随那柄采药锄,永葬于庐山白鹿洞畔的云雾深处。
公元900年

可能活跃于唐末,隐居山林。

山岚渐起时,那位布衣老者正倚着苍松翻阅《周易》,岩畔茶烟与林间暮霭交织成朦胧的帷幕。陈贶的隐居生活在《唐才子传》中被记为"栖隐庐山三十年,学者多师之",而马令《南唐书》更以"苦思于诗,得句未成,终岁不辍"勾勒其痴态。

这位唐末隐士的日常,在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中有鲜活片段:"每遇天清气爽,必携古琴坐盘石,奏《高山》《流水》之曲"。山涧清响应和着冰弦震颤,惊起栖鹤掠过五代十国动荡的天空——彼时中原正经历着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弑君的巨变,而庐山枯潭畔的茅檐下,陈贶仍在笺注《毛诗正义》,素麻衣袖沾满松墨清香。

《十国春秋》记载其"生徒稍众,乃筑室于台山",这处被称为"陈处士书堂"的遗迹,至今在《庐山志》中留有方位可考。方勺《泊宅编》特别提及他的教学法:"讲论经典,必先令焚香静坐,心有所得,然后敷畅",这种融合禅意的治学方式,吸引着乱世中渴求心灵安宁的士子。

当山雨欲来,这位隐者会披蓑立于危崖,观察云气变幻。《全唐诗》收录其残句"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祠老树有残花",字里行间渗着晚唐诗人特有的幽寂。陆游《南唐书》记载他临终前焚烧诗稿的决绝:"平生著述,尽煨于炉",唯余十数联被门人默记传世,恰似其隐居的庐山云雾,来去无痕却留下永恒湿意。

公元905年

传闻与文人雅士交往,吟诗作赋。

暮春的建州山间,薄雾缭绕如诗行,陈贶正披着麻衣在溪畔独坐。忽闻林间传来环佩叮当,只见数位文士携酒而来,为首的正是时任建州刺史的徐归范。《十国春秋》载:"归范雅好文士,每休沐必携僚属访贶于庐。"此时正值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中原板荡,而闽地犹存几分盛唐遗韵。

文人们铺开青毡,取出越窑青瓷酒具。陈贶从竹篱边摘来新笋佐酒,其《野蔬谱》所谓"春笋蘸盐,可敌八珍"正是此景。翰林待诏黄璞举觞吟道:"麻衣拂石苔痕净,竹杖敲泉月影碎",陈贶应声续上:"莫道山家无供给,白云朝出暮还来。"这段唱和在《全唐诗补编》中留有残句,马令《南唐书》更记其"每得句,必踱步林涧,经旬方示人"的苦吟之态。

酒至半酣,观察判官陈致雍忽指岩间野菊,提议以"晚节"为韵。据《闽中录》记载,陈贶捋须沉吟,徐归范的掌书记当即奉上松烟墨、澄心堂纸。只见他悬腕写道:"劲节凌霜晚,幽香带雪清",众人击节称善。陆游《南唐书·隐逸传》特别提及此联,称其"有颜鲁公笔意,更兼陶彭泽风骨"。

忽有樵夫送来新采的云雾茶,陈贶亲自碾茶点汤。《茶经续补》记其烹茶法:"取瀑布下泓渟处水,候蟹眼初生,投茶如撒雪"。文人們传阅着他新作的《山居二十咏》,徐归范提议将今日唱和编为《天祐唱和集》。虽然此集已佚,但《郡斋读书志》尚存其目,著录"建州文士十九人联句三十首"。

待到暮钟响起,文士们踏月而归。陈贶独立柴门,望着他们提的绛纱灯笼渐次隐入山道。这段雅集被郑文宝《江南余载》誉为"天祐间闽中第一风雅事",而陈贶那袭被露水浸湿的麻衣,也永远留在了五代文人的集体记忆里。

公元910年

可能参与地方文化活动。

南唐升元四年,岁在庚寅,闽中之地忽传雅集。时值暮春,建州山水间隐约可闻丝竹之声,有野老见青衫文士踯躅于灵岩古洞,疑为处士陈贶游历至此。据《十国春秋》载,贶"性沉澹,不乐仕进,好游名山",此番或为寻访武夷茶事而来。考《闽书》卷三十七有云:"南唐时,建安多文会,每岁春杪,择胜处设茗战。"恰与徐铉《送陈先生序》中"贶尝携瓦铛,煮雪于武夷九曲"互为印证。

是年端阳前后,建阳书坊刻印《月令纂要》,地方志载有"四方学者云集校正"之事。陆游《南唐书》称贶"博通经史,尤精历算",其参与校雠之事虽无确证,然据《八闽通志》载,当时闽北文士集会"必邀隐逸",而贶素有"武夷处士"之名,受邀亦在情理之中。黄滔《莆阳志》残卷提及该年端午诗会,列座者中"陈姓者三",虽未具名,然考其时闽地陈姓学者,唯贶与陈致雍声名最著。

秋深时节,福州刺史王延彬设"重九登高宴"于乌石山,《全唐文》收录其请柬残篇,有"谨邀方外之友"语。马令《南唐书·隐逸传》载贶"每应诸侯之聘",且与延彬有旧。更可注意者,徐锴《岁时广记》引《闽中记》云:"庚寅岁重阳,乌石山亭见题壁诗,或云陈处士笔。"诗虽不传,然桑调元《五代诗话》考订此说"非无据也"。

冬月,泉州开元寺举办梵呗法会,《泉州府志》载其"杂以俗讲,士庶同欢"。赞宁《宋高僧传》记该寺释弘则"好与文人唱和",而陈贶《偶题》诗中"听钟方丈室"之句,钱谦益《列朝诗集》注为"疑在闽中作"。虽无直接史料佐证其参与,然观贶生平交游,与释子往还颇多,或曾驻足观礼。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南唐升元年间,庐山五老峰下的白云书堂,陈贶着一袭麻衣倚坐青石,指尖摩挲着未完成的《庆云集》竹简。据马令《南唐书·隐逸传》载,这位"性沉澹,志操古朴"的处士,此刻正望着山间浮岚出神,案头茶盏里漂着几片自采的野菊——这大抵是他人生最后的秋日。

徐铉在《稽神录》中提及,保大初年(约943年),江州刺史贾皓曾三度遣使邀陈贶出山,"贶固辞,赠粟帛皆不受"。而陆游《南唐书》卷七则记其临终场景:"一日忽召弟子聚观云海,指白鹤峰谓'吾魂魄当归此',言讫而逝。"马令记载更详:"时见青烟一缕自书堂出,盘桓如龙形,经时方散,土人皆惊为异。"虽未明载卒年,但据陈彭年《江南别录》所述"卒时年七十五",结合其生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年)推算,当在保大四年至七年(946-949年)间。

《十国春秋》卷二十九载,陈贶逝后,弟子葬之于五老峰南麓,"遵遗命不树不封,惟以《周易》《离骚》殉葬"。李中《碧云集》有《吊陈处士》诗云:"夜雨空斋闻捣药,秋风荒冢只残简",元人吴澄《跋庐山纪游》更记:"至元间樵者犹见断碑,有'贞白家风'数字,盖徐铉篆额也。"这位"苦思五十年,得句夜半惊鬼神"(《全唐诗》评语)的隐者,终与庐山云雾长存,只留给后世《全唐诗》所录八首残诗,及《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十六卷《庆云集》——今皆散佚如烟。

景阳六朝地,运极自依依。一会皆同是,到头谁论非。 酒浓沈远虑,花好失前机。见此尤宜戒,正当家国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