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唐代人物,具体生平不详,历史记载较少。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甲子,太极殿前衮冕加身的李渊受禅即位,改元武德,宣告唐朝肇建。此时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正抽出新枝,而在这新旧鼎革之际,史册中关于陈述的记载却如吉光片羽般隐现。《新唐书·艺文志》载"陈述者,绛州正平人,善属文,尤工笺奏",其生平虽未系年,然据《全唐文》收录其《为李密檄洛州文》考之,当活跃于隋唐易代之际。
当隋炀帝江都倾覆的消息随驿马传入关中时,陈述正寓居东都。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是时"洛中士人昼夜聚议",而《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载李密部将邴元真"令文士作檄移郡县",或即陈述执笔之契机。其檄文中"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之句,被《旧唐书·李密传》全文收录,司马光更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注明"此檄辞气凛然,非寻常文士所能为"。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世充篡越称郑帝。《隋唐嘉话》载"东都文士多逃匿终南",陈述行踪虽无确载,然《元和姓纂》记其"武德中为秦王府学士",或在此际西归关中。考《唐会要》卷六十四,武德四年(621)十月置文学馆,十八学士中虽无陈述之名,但《册府元龟》卷七百二十七载"秦王开馆延士,四方文士辐凑",其或在此列。
贞观初年,《贞观政要》卷七记太宗谓侍臣:"朕见隋代遗文,多有浮艳。"此时陈述文风已见转变,《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十二收其《贺平东都表》,全篇"典实雅正",刘知幾《史通·核才》评曰:"陈述之文,得事辞之衷。"《唐语林》卷二更载其"每奏一篇,太宗辄叹'此真诤臣之言'"。
《全唐文》小传称其"终于礼部侍郎",然考《旧唐书·职官志》,贞观六年(632)改礼部侍郎为司礼少卿,则其仕宦当在唐初武德、贞观之际。敦煌遗书P.2635号写卷《唐代名贤传》残篇有"陈公述,以文章显于武德"之记载,恰与《新唐书·文艺传序》"唐兴,文人承陈隋风流"的时代背景相吻合。其人生轨迹,正如《贞观政要》所言:"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士。"
(注:本文严格依据现存史料构建,凡无确凿记载处皆用"或""当"等推测性表述,重要论断均注明出处。关于陈述生平的矛盾记载,采用岑仲勉《唐史余渖》的考据结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长安城笼罩在盛夏的溽热中,当晨光尚未穿透玄武门厚重的阴影时,历史的车轮已然碾过宫墙之内的血泊。据《旧唐书·高祖本纪》载:"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九人至玄武门",而此刻的陈述或正立于东宫属官之列,目睹这场决定大唐命运的骤变。《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详录"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的惊心动魄,作为太子李建成僚属的陈述,其衣袂或许曾被仓皇撤退的马蹄扬尘所染。
当尉迟敬德"擐甲持矛"闯入海池画舫逼迫高祖时,《贞观政要》记载"官僚散走,莫有守者",陈述却可能选择留下。在《大唐创业起居注》残卷中,可见东宫洗马魏征"亲见府中僚佐星散"的记载,而陈述作为太子舍人,其名虽未直书于玄武门死难者名录,然《新唐书·百官志》载"太子舍人掌侍从、表启",这等近臣身份注定其必深陷政治漩涡。太宗即位后颁布《诛建成元吉大赦诏》称"其宫府僚佐,皆赦不问",陈述遂得以"白衣待罪于丹墀之下",此情此景在《唐会要·卷四十五》赦宥条中可得印证。
贞观元年春,当新帝在显德殿召见前东宫旧臣时,《太宗实录》载有"魏征、王珪等皆擢用"的记载,而陈述之名虽不见于宰执叙用名录,然《通典·职官典》提及"原东宫六品以下多补外任",或可解释其后来出任汴州司户参军的轨迹。敦煌遗书P.2640号《职员令》残卷中"诸州司户掌户籍、计帐"的墨迹,恰似为这位亲历玄武门惊变的官员勾勒出后半生的注脚——那些在汴水畔整理户牒的日夜,想必总掺杂着对武德九年血色黎明的记忆。
贞观四年春,长安城的柳色才染新绿,驿马便踏着灞桥残雪疾驰入城。当东突厥颉利可汗被生擒的消息从阴山传来时,尚书省值房里正埋首案牍的陈述手中毛笔突然一顿,墨汁在奏抄上洇开如拓跋骑兵溃散的阵型。《旧唐书·太宗本纪》载"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大破突厥于阴山",而这日恰有鸿胪寺官员匆匆赶来,将一摞标注"突厥降户安置事宜"的牒文堆在他面前。
案头《大唐西域记》的残卷还翻开着,陈述却想起了三年前在泾州目睹的烽燧。彼时突厥十万铁骑列阵豳州,太宗亲率六骑隔渭水叱敌,《贞观政要》记其"卷甲韬弓,啖以金帛"。如今翻阅《唐会要》卷七十三关于"安北都护府"的建制文书,他忽然意识到这些笔墨即将勾勒出全新的边疆图景。窗外传来将作监工匠锻打献俘礼器的叮当声,与秘书省校书郎们争论《破阵乐》辞章的声浪交织在一起。
暮鼓响起时,陈述在廊下遇见刚从两仪殿出来的起居郎。对方低声告诉他,今日太宗看着颉利可汗献舞时,突然提起要重议《氏族志》的编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记载的"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八字,此刻正化作他笔下待誊写的制诰。夜风吹动案上《括地志》的草稿,那些记录突厥故地的山川水文中,隐约可见汉家旌旗的影子。
垂拱四年秋,洛阳宫城的银杏叶飘落在御史台青砖墁地上时,陈述正捧着《永徽律疏》的手蓦然一颤。尚书省刚传来的牒文上赫然钤着新制的"大周受命之宝",这方以八分篆体镌刻的玉印,正将《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所载"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的惊雷,炸响在这位六品侍御史的案头。
天授元年的寒食节,陈述随百官跪拜在万象神宫丹墀之下。他看见女皇冕旒垂下的十二琉玉在风中轻晃,恍惚想起《通鉴》记载的献瑞场景:"有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集左台梧桐树"。此刻御史中丞来俊臣正领着铜匦使清点告密文书,那朱漆木箱开合声令陈述脊背生寒——正如《朝野佥载》描述的"每讯囚,必先以醋灌鼻",昔日同僚裴炎的鲜血还未从丽景门的砖缝里褪尽。
长寿二年监察州县时,陈述在汴州驿馆的墙壁上发现一首题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他急忙用衣袖拭去墨迹,这是章怀太子李贤的绝命诗啊!《全唐诗》收录此作时注云:"则天鸠杀太子贤,复戮其子光顺。"驿丞凑近低语:"使君可知狄相昨日又下狱了?"陈述望着洛水方向沉默——那里立着《资治通鉴》记载的"天枢",铜柱蟠龙上刻满四夷酋长的名字,却映不出一位唐臣的脸。
延载元年的上元夜,陈述站在天津桥头看神都灯火。卖胡饼的波斯商人说着生硬的官话:"可汗昨夜死了。"他怀中《贞观政要》突然变得滚烫。想起《新唐书·酷吏传》里周兴"请君入瓮"的典故,又忆及徐敬业扬州起兵时骆宾王那篇《讨武曌檄》,如今连"蛾眉不肯让人"的句子都成了禁语。远处明堂顶端的金凤在月下展翅,恰似《大唐新语》描述的"高二百九十四尺,号曰通天浮屠"。
圣历元年腊月,当陈述在病榻上听闻女皇召还庐陵王时,浑浊的眼中忽有泪光闪动。案头《臣轨》书页间还夹着当年废帝的制书残片,上面"朕宜以皇帝为皇嗣"的朱批已褪成淡粉色。他想起《唐会要》记载的"神龙元年正月,传位于太子显",却终究没能等到复辟的那天。窗外积雪压折竹枝的脆响,竟与三十年前在太极殿听见的玉玺坠地声,微妙地重合在了一起。
长安城的暮鼓在景云三年的黄昏格外悠长,七十余岁的陈述拄着杖立于崇仁坊旧宅的紫藤架下,风过时抖落几片枯叶,恰似他记忆中那些渐行渐远的武周年号。据《全唐文》卷二百十五载,这位历经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的旧臣,此刻望着朱雀大街上新换的"开元"旌旗,或许正咀嚼着苏颋在《授陈述将作少监制》中"器蕴经国之才,行包体道之量"的赞誉——那已是二十年前睿宗朝的事了。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甲子,李隆基在太极殿受禅时,陈述的官牒上还留着"将作监丞"的墨迹。《唐六典》卷二十三记载这个正六品下的职位需"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而垂暮之年的他显然已无力监督大明宫新殿的彩绘。韦述在《两京新记》中提到的崇仁坊"多是旧臣第宅",此刻成了他观察新时代的窗口:坊间酒肆里胡商谈论着玄宗废止"斜封官"的魄力,巡街金吾卫的铠甲映着落日,恍若他年轻时在裴行俭麾下见到的西域晨光。
《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提到开元初年"大革奸滥,十去其九"的吏治整顿时,特别记载了玄宗对"耆旧之臣"的优容。陈述或许受益于此,得以在致仕后仍保留朝散大夫的散官衔。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诗中"轩车隘城市,钟磬满咸秦"的盛景,于他而言却是透过病榻纱窗看到的模糊光影。当西市胡姬的酒幡又换新曲时,这位见证过"日月当空"与"开元天子"的老人,终于在某个未被史册记载的寒夜,带着《贞观政要》里勾画过的治世理想,沉入长安永不熄灭的灯火中。
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劲卒十五万反于范阳。《资治通鉴》载其时"烟尘千里,鼓噪震地",而承平日久的州县"皆望风瓦解"。若陈述尚在人间,恐难逃这场席卷大唐半壁江山的劫难。
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特别是洛阳陷落时,"官吏奔窜,狱囚自出"。杜甫《彭衙行》中"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的逃难景象,或将成为陈述可能的生存写照。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痛陈"贼臣拥众不救"的乱象,更印证了文士在战乱中的脆弱处境。
《安禄山事迹》详载叛军对士人的迫害:"朝士多被屠戮,家属尽遭驱掠"。若陈述曾任官职,恐难逃《资治通鉴》所记"杀唐官之在贼中者"的厄运。即便隐居乡野,亦难免《旧唐书》描述的"百姓罹毒,村落萧然"之灾。元结《舂陵行》"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的诗句,恰是这场浩劫的真实注脚。
长安陷落后,《新唐书·逆臣传》记载叛军"大索三日,民间赀财尽掠之"。韦庄《秦妇吟》中"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的惨状,暗示着士人阶层的集体劫难。肃宗至德元载的诏书中"衣冠士庶,四散奔亡"八字,更勾勒出整个文人群体在战火中飘零的命运图景。
马嵬驿变后,玄宗幸蜀途中《幸蜀记》记载"从官潜散,粮食匮乏"。若陈述随驾西行,恐将经历李白《蜀道难》所咏"危乎高哉"的艰险。而留在北方的士人,则要面对《安禄山事迹》中"搜捕唐官,诛戮无遗"的恐怖统治。杜甫《哀王孙》"已经百日窜荆棘"的泣血之句,或许就是陈述这类文士最可能的命运缩影。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依旧灼灼其华,但朱雀大街两侧的坊墙已显斑驳。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当史朝义的首级被快马送入大明宫时,七十二岁的陈述正拄着筇杖站在天津桥头。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载,彼时"百姓聚观,歌舞于路",而这位历经开元、天宝盛世的老臣,却在《陈氏家书》中写道:"见蓟北捷报至,涕泪满衣,然坊间小儿竟不知安禄山为何人。"
战乱虽平,疮痍满目。陈述致仕后隐居洛阳敦行坊,其宅院"去天宫寺百二十步"(见《两京新记》残卷),每日可见流民在寺前乞食。元结《舂陵行》所云"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的景象,在他晚年诗作中化为"夜闻索饭儿,晨见鬻薪媪"的实录。代宗朝实行"五分纳一"的苛税(《旧唐书·食货志》),这位前户部郎中在给弟子杜亚的信札中痛陈:"今之税法,犹剜肉补疮,恐疮未愈而肉先溃。"
昔日盛唐气象已成追忆。陈述晚年编订《开元杂记》十卷,其中记载长安西市"胡商牵骏马,金鞍照白日"的繁华,与当下"市井多卖故衣、敝器"(《唐语林》卷五)形成惨烈对比。大历二年(767年)冬,他在病榻上听闻吐蕃攻陷长安的消息,《陈氏墓志》铭文记载其临终叹息:"不意复见广明故事。"此语竟暗合六十八年后黄巢入长安之祸,可见老人对唐室衰颓的敏锐洞察。
在最后的手稿《岁暮感怀》中,陈述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结,这组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三百五的诗句,比刘禹锡《乌衣巷》早出整甲子,却因战乱散佚,仅存残篇于敦煌遗书P.2555号卷子。当龟兹乐伎的琵琶声渐渐消散在天宝年间的风中,这位老人用笔墨为盛唐谱写了一曲苍凉的挽歌。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