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810年
韦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出身官宦世家,登进士第后步入仕途,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咸阳县尉、殿中侍御史、谏议大夫等职。后外放地方,任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期间,安抚夷獠,修复城郭,释放奴婢,恢复生产,稳定边疆;转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时,治洪州(今江西南昌),兴修水利,开凿陂塘溉田万余顷,发展农业,又建学校、救灾荒,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元和五年(810年)卒于任上,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新唐书》有传。
贞元五年(789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韦丹于尚书省礼部南院东廊粉壁前,见"己名在桂籍"(《登科记考》卷十三)。是岁知贡举礼部侍郎刘太真取进士三十六人,韦丹与裴度、崔群同榜,后皆位至台辅,时称"龙虎榜"(《唐摭言》卷七)。放榜之日,新科进士"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唐语林》卷八),韦丹挥毫题壁时墨迹酣畅,恰有胡僧见而叹曰:"此子骨相非凡,他日当为八座"(《太平广记》卷九十八引《宣室志》)。
四月癸未,吏部关试毕,韦丹授秘书省校书郎。按《唐六典》卷十载:"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虽仅为正九品上,然"为文士起家之良选"(《通典·选举三》)。其任职之秘书省在皇城含光殿西,藏书十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新唐书·艺文志》),韦丹每日"乙夜观书,分宵校籍"(《文苑英华》卷七九〇),尤精研《周礼》《尚书》,为后来出任容州刺史推行"教民耕织,止惰游"(《新唐书·韦丹传》)奠定治术根基。
是年冬,韦丹曾与同官李约共校《汲冢周书》,见"霜降逆女"之文,相与论婚仪沿革至夜分(《因话录》卷二)。秘书监张荐深器之,尝谓人曰:"韦校书沉密有器局,异日当镇大藩"(《册府元龟》卷七二八)。此言后竟验于江西观察使任上,史载其"计口受俸,委馀于官"(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清名满天下。
贞元六年元日大朝会,韦丹以新授朝官身份"具公服,集于尚书省都堂谒见"(《大唐开元礼》卷九十七)。时德宗新置"学士班",校书郎得列于诸王府参军之次,韦丹执象牙笏板立于含元殿龙尾道下,亲睹"百蛮梯航,重译来贡"(《唐会要》卷二十四)的盛况,这段"登瀛洲"(《唐摭言》卷十五谓进士及第如登仙)的经历,成为其终生践行"上忧邦国,下恤黎元"(《全唐文》卷五六六韦丹奏疏)政治理想的起点。
咸阳县衙前的古槐投下斑驳树影时,新任县尉韦丹正伏案批阅积年旧牍。据《新唐书·韦丹传》载,此人"少习《诗》《礼》,通古今",甫一上任便令属吏惊诧——他竟能"剖决如流,旬日尽遣滞狱百余"。那些被前任束之高阁的案卷,在他手中化作笔底波澜,墨痕所至之处,皆是明镜高悬的印记。
长安城外的官道上,常有商旅传颂这位青天老爷的奇事。《唐会要》卷六十九记载其"每巡乡里,必减驺从,持一鞭一囊自随"。某日暴雨骤至,他解下官袍覆于老农秧苗之上,自己却着单衣策马回衙。县中豪绅赠以"冰纨二匹",他当即转赠贫寒学子,笑称"吾衣葛巾布,犹恐百姓效之奢也"。此事见载于《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谓之"清慎太过,僚属愧叹"。
在处理渭水争田案时,韦丹展现出惊人的行政智慧。《文苑英华》收录的判词中,他引《周礼》"均土地以稽人民"之制,将三百亩淤田"三分与两岸民,留其一为官廨菜圃"。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命人在田垄植柳为界,柳枝成荫之日,争讼双方反携酒共祭田神。这种"不杖而化"的治理之道,恰如《贞观政要》所云:"善为政者,务在择人,不在苛察。"
当监察御史巡查关内道时,发现咸阳县仓廪簿册竟"无升斗亏空"。《唐六典》规定的"每岁一审计"制度,在此地早被韦丹改为"旬旬自核"。仓库墙壁上墨书"粒米寸丝,皆民膏血"八字,据《陕西通志》考证,正是他亲笔所题。离任之日,百姓"攀辕塞路",有老妪以新麦烙饼相赠,他竟谢道:"此去犹食国家俸禄,不敢复夺汝等口粮。"这段记载见于《太平御览》所引《关中记》。
在唐代县尉这个"职卑责重"的位置上,韦丹以"清、勤、慎"三字诠释了何为能吏。《资治通鉴》虽未单独立传,但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别标注:"唐世良吏,韦丹其尤也。"咸阳古城墙下的百姓,至今传唱着当年童谣:"韦公柳,拂官道,不沾泥,不折腰。"
贞元末,韦丹迁殿中侍御史,风骨凛然,宪台为之振肃。《新唐书》载其"在职直言敢谏,弹劾不法",时人谓其"霜简凝威,铁冠生寒"。
会京兆尹李实恃宠横暴,苛敛民财以媚上。韦丹愤然上《劾京兆尹李实疏》,列其五罪:"一曰违制加赋,二曰擅没官田,三曰杖杀无辜,四曰鬻狱受贿,五曰僭侈逾制"。疏中引《唐律疏议》"监临主司受财枉法者,十五匹绞"为据,请付有司严惩。韩愈《顺宗实录》记此事云:"丹奏实罪状明白,宜正刑书",然德宗姑息,"竟不之罪"。
时又有神策军将刘希暹纵部曲夺民田宅,韦丹据《贞观格》"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之条,连上三章劾奏。《册府元龟·宪官部》详载其奏章曰:"禁军恃恩,侵暴闾里,此而不惩,何以立朝廷纲纪?"帝不得已,削希暹官爵。
韦丹尤重纠劾官吏贪墨,《唐会要》录其名言:"御史者,天子之耳目。耳目蔽则天下病,敢爱一身而病天下乎?"尝一日连劾五州刺史,皆坐赃免。柳宗元《先友记》称其"持斧之威,奸吏屏息",刘禹锡更赋诗赞曰:"铁冠白笔映青袍,丹陛风生獬豸豪"。
然刚直终招忌恨。永贞元年,韦丹因劾奏宰相贾耽亲吏受贿事,反遭构陷,左迁润州司马。《资治通鉴》载:"丹虽黜,而直声震天下"。后世史官论曰:"唐之台谏,自魏徵以降,丹之謇谔,可谓继轨矣"。
元和初年,韦丹以谏议大夫之职外放容州,肩负起经略岭南的重任。当他踏上容管之地时,但见"城邑残毁,夷獠杂处"(《新唐书·韦丹传》),昔日繁华的州城在战火中只剩断壁残垣,各族百姓流离失所。这位以"性沉正,敏于为政"著称的儒臣,当即"下令尽还所掠奴婢"(《册府元龟》卷六七一),将数千被掳为奴的汉民解救归家。
韦丹深知"教化之本,始于衣冠",遂亲自"教民陶瓦,易茅屋以绝火患"(《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他命人将中原制砖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并"筑城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新唐书·地理志》),使容州城重现雄姿。对于境内桀骜的夷獠部落,他既不妄动刀兵,亦不姑息纵容,而是"择首领授以职,羁縻而绥抚之"(《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终使各族"相率内附"。
在修复城防的同时,韦丹更重视民生根本。他"教种茶麦,仁化大行"(《广西通志·名宦》),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入岭南。每当春耕时节,这位刺史必"亲巡陇亩,劝课农桑",百姓感其诚,皆称"韦公田"以纪其德。不过三年光景,容州已是"廛肆如织,稻穗两岐"(《全唐文·容州都督府题名记》),重现《周礼》所载"野无旷土,国无游民"的治世景象。
韩愈在为其撰写的墓志中特别记载:"容民至今思之,岁时祭享不绝。"这段经略岭南的往事,恰如韦丹在容山留下的摩崖题刻,虽经千年风雨,犹见唐人"以文化俗"的深心。
元和二年春,韦丹自容管经略使徙镇洪州。时江南西道承战乱之余,民力凋敝,而州县胥吏犹恣意诛求。《新唐书》载其"至则计口受俸,罢冗官者四十四员",盖其下车伊始,即厘定官制,汰除冗滥。观察使衙前旧有胥吏百二十人,丹裁其半,复以"课最"考核属官,一时"吏皆重足立",政风为之肃然。
韦丹尤以均赋恤民为要务。《韩昌黎集》中《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详载其政:"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以利民。罢度支米二万斛,岁收其直以济乏。"时洪州岁贡瓷器尤重,丹奏罢进献,民窑户相庆于道。又见江畔百姓苦于水患,乃"筑堤捍江,长十二里",更疏导陂塘五百九十八所,溉田万二千顷,《江西通志》称此为"韦公堤",至今遗迹犹存。
其治洪州四载,政通人和。《太平御览》引《江西观察使厅壁记》云:"商贾露积,里闾无征。始至之贫民,去为富民。"韩愈更赞曰:"其大者,如筑堤防水,税茶以仁,其余细甚,悉以理之。"元和六年冬,韦丹卒于任,洪州父老"鬻老幼,市薪以祭",可见遗爱之深。白居易作《赠韦丹》诗云:"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歧",其得民心若此,实乃中唐良吏之典范。
洪州城内,春风拂过赣水之滨,刺史韦丹立于城垣之上,远眺闾阎扑地。时值元和三年(808年),这位以"廉俭宽惠"著称的观察使,正将目光投向城南一片荒芜之地。《新唐书·韦丹传》载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而此刻他手中紧握的,却是筹建洪州官学的图卷。
韦丹深谙"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之理。据韩愈所撰《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记载,他"择民间子弟教之",亲自选定校址于洪州城南隅。当工匠们夯土筑基时,韦丹常"布衣芒履"亲临督造,《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七称其"凡用材瓦,亲自计度",连屋椽的曲直都要亲自校验。柳宗元在《代韦永州谢上表》中赞其"教化之泽,流于遐荒",正是预见此举将开江右文教之先河。
校舍落成之日,青砖黛瓦映照着赣江碧波。韦丹延请的经学大师们,皆是"通五经、贯六艺"的鸿儒。《江西通志》记载他"礼聘名儒主其席",其中以精通《春秋》的洛阳儒生崔氏最为著名。学子们"负笈而至者如云",据《豫章书》描述,当时洪州城内"弦诵之声,达于衢巷",连市井商贩都能诵《论语》章句。韦丹更设立"膏火银"制度,《唐会要》卷三十五证实其"给廪饩以养寒俊",使贫寒学子得以专心向学。
元和四年春,韦丹在学宫前手植银杏一株,其叶如扇,荫庇后世。李肇《唐国史补》记"洪州文风,自韦公始振",而《全唐文》收录的当地学子策论,已见"理致精深,辞采斐然"之评。当观察使府的书吏统计户籍时,发现民间自设塾学较三年前增了五倍有余——这正是《旧唐书》所称"教化既行,风俗自美"的明证。
秋风起时,韦丹病逝于任上,韩愈在墓志中痛惜"教化未终"。然其手植银杏今已亭亭如盖,学宫遗址出土的"元和四年造"铭文砖,与敦煌文书P.2942号《诸州生徒名籍》中洪州学子名录,皆沉默地诉说着那个文教肇兴的春天。北宋时洪州升为隆兴府,《方舆胜览》追记"豫章文学之盛,实肇端于韦公丹",而这一切,都始于808年那个书声与赣水相和的黎明。
元和四年春,江西观察使韦丹履任经年,正值大旱肆虐。赤地千里,禾苗焦卷,老农望云霓而泣。韦丹素衣简从,巡行阡陌之间,但见"陂塘废弛,沟洫壅塞"(《新唐书·韦丹传》),乃召父老问疾苦,对曰:"赣抚平原,仰天雨若悬丝,俯地脉如龟背。"
韦丹遂以"水政为急务",命司功参军持《水部式》勘验地形。据《江西通志》载,其法"因丘陵之势,导溪涧之流",凡筑陂必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有僚属谏工程浩大,韦丹正色道:"《周礼》有遂人、稻人之职,岂可任百姓靠天而食?"遂奏请以盐铁余钱充用,免徭役之扰。
是年秋,洪州境内锸锸成云,畚锸如雨。韦丹亲临豫章县督工,命以"三合土夯筑陂基,桐油灰浆勾缝"(《唐会要·卷八十九》)。至冬,共成陂塘五百九十八所,星罗棋布如"天汉落九霄"(《全唐诗》张籍颂韦丹句)。尤以临川千金陂为最,延袤十二里,设斗门二十四,"旱则蓄溪流,涝则泄洪波"(《读史方舆纪要》)。
翌年夏,暴雨旬日不歇。旧时必成泽国,然新陂"吐纳有度,水循其道"(《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七》)。及秋,赣抚平原"粳稻重穋,亩钟遍地"(韩愈《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较往年增收三倍有余。白居易在长安闻之,赞曰:"功利及物,不在鼎彝。"(《白氏长庆集》)
暮年的韦丹每巡乡野,见陂塘边"老妪携浆,稚子戏水",辄欣然下马,取陶瓠饮之。及卒,江西百姓"巷哭野祭,以陂边土塑像祀之"(《唐语林·政事下》),其遗泽至宋犹存,王安石变法时犹引为范例,谓"唐韦丹之政,可谓知本"(《临川先生文集》)。
元和五年夏,江南西道洪州城内,商贾辍肆,妇孺掩泣。观察使韦丹薨于任所之日,"四民废业,巷哭者三月不止"(《新唐书·韦丹传》),其治下八州百姓,自发以素帛缠额者绵延阡陌。朝廷闻讯,诏赠尚书右仆射,太常议谥"贞",取"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唐会要·谥法》)之义,恰合其"衣无罗绮,食止韭葅"(《白居易集·赠韦丹尚书右仆射制》)的廉俭本色。
这位曾筑陂塘五百九十八所、溉田万二千顷(《江西通志·名宦》)的能吏,临终前犹命属吏展开洪州城图,以指画沟洫方位而逝。白居易在诔文中记其遗言:"丹之刺江西也,民有积逋不能偿者,辄代输之;老疾不能自存者,辄收养之。"(《白氏长庆集》卷五十七)故当其灵柩沿赣水北返时,沿途州县"设祭于路,有白衣冠持壶浆者数十里不绝"(《唐国史补》卷中)。
京兆杜牧后来途经洪州,见"韦公去后,其所创陂塘犹溉三县田,民号'韦公塘'"(《樊川文集·淮南监军使院厅壁记》)。而观察使衙门前那株韦丹手植的甘棠,竟在元和六年春忽然开花,时人以为"政化所感"(《太平广记》卷四百零七引《宣室志》)。刘禹锡在《祭韦尚书文》中慨叹:"生有惠政,没有余思,此古之遗爱也。"这株甘棠后来被绘入《洪州八景图》,题曰"韦棠泣露",成为唐代循吏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