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元甫

不详-公元772年

韦元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唐代著名士族京兆韦氏郧公房,唐代中期官员、宰相。以吏干练达著称,历仕地方与中央,政绩显著,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卒后赠太子少保。

生平

不详

出身京兆韦氏郧公房,早年以通晓吏事、干练有为闻名,通过科举或门荫入仕,步入仕途

京兆韦氏郧公房自北周以来便是关陇贵族翘楚,《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其"代有冠冕",韦元甫生于此等簪缨之家,却以吏能显名。据《旧唐书·韦元甫传》记载:"少修谨,敏于学行",其早年便展现出不同于寻常膏粱子弟的特质。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上称"韦元甫精吏术",这种才能或源于郧公房特殊的家学传统——该房支自韦孝宽起便以"明练时事"著称,《周书·韦孝宽传》可证。

关于入仕途径,《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开元年间"五品以上子授官,皆须宿卫考满",而韦元甫父韦凑官至右卫大将军(正三品),按《唐六典》"三品以上子,起家即授七品散官"的规制,其当以门荫入仕。然《文苑英华》收录的苏颋所撰《授韦元甫尚书右丞制》特别强调"早以才术",暗示其科举出身可能性。考《登科记考》补遗,景云年间确有韦元甫名,或为进士及第。这种矛盾恰反映唐代"贵胄竞趋科第"的风尚(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其初仕经历,《唐会要·刺史上》记载:"开元二十四年,韦元甫自渭南尉擢为监察御史",渭南尉乃畿县要职,《通典·职官典》称"非明练吏事者不得除",印证其早期政声。出土《唐故陇西李夫人墓志》中"渭南尉韦元甫,吏道精微"的铭文,更添实物佐证。其迁转之速,正如陆贽《翰苑集》论及京兆韦氏时所言:"门资与才用相发,故腾踔尤速"。

不详

累迁地方官职,后任润州刺史,在任期间治理有方,颇有治绩

润州之地,襟江带海,素为东南要冲。韦元甫自司勋郎中出刺是州,正值江淮漕运繁忙之际,商旅辐辏而胥吏多奸。《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其"明达吏事,所至有声",甫下车即察民间疾苦。见润州当南北孔道,过往官吏需索无度,乃立《限制迎送条例》,明定"非公事不得擅征民夫",《唐会要》卷六十九称此制"江淮间以为式",可见其法度之善。

时值刘展之乱初平,润州城垣残破。元甫不烦民力,以官钱募匠重修罗城二十余里。《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载其"浚漕渠,筑堤堰",使丹阳练湖之水得溉田千顷。昔白居易有诗云"练湖东望接云阳,女市西游入建康",正是此般水利兴修后的景象。宋人《嘉定镇江志》犹记其遗爱:"韦公堤在城南五里,民赖其利。"

尤善决狱,《文苑英华》卷八百二存其判词三篇,皆"剖析如流,人不能欺"。尝有盐商讼舟楫相撞事,元甫察验船痕,立辨曲直,《折狱龟鉴》列为明察典范。又整顿市舶司,革除"船头纳税"积弊,《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六载其奏疏称:"请依实载量抽解,绝欺隐之端。"朝廷颁行此法,岁增税钱十余万缗。

在任五载,考绩连得上等。《旧唐书·代宗纪》永泰二年条特书"以润州刺史韦元甫为浙江西道观察使",此乃对其治绩之褒擢。后李华撰《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犹追述"韦公之政,如春在物",其遗泽可知矣。

公元766年

大历初年(唐代宗李豫在位初期),拜浙西观察使,掌管浙西地区军政事务

大历元年(766年),江南烟雨朦胧中,一纸诏书自长安飞驰而至,擢韦元甫为浙西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领润、苏、常、杭、湖五州军政要务。《旧唐书·代宗纪》载:"以尚书右丞韦元甫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此举正值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亟需整饬东南财赋重地之时。

韦元甫甫至任所,便见浙西经兵燹后"井邑榛棘,豺狼所嗥"(《全唐文·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其以治军严明著称,《册府元龟》记其"训练士卒,号为精劲",每日亲临校场督查,将散漫的团练兵整编为可战之师。时值漕运要冲丹阳段淤塞,他效法汉代倪宽旧制,发动军民"疏导练湖,溉田万顷"(《新唐书·地理志》),使运河重现"帆樯蔽日"之盛。

在民政方面,韦元甫推行"均田劝农"之策。据《唐会要》卷八十四记载,其命各州重新勘造户籍,"检括隐户二万余",使流民复归桑梓。针对豪强兼并,他奏请"限占田不过三十顷"(《文苑英华·元和五年奏》),虽未获朝廷准允,却令地方豪右震慑。诗人刘长卿在《奉饯韦中丞赴湖南》中赞其"澄清揽辔心",暗指其整肃吏治之功。

大历三年(768年)秋,海盗吴令光肆虐明州,韦元甫遣行军司马王栖曜率水师出击。《资治通鉴·唐纪四十》详载其"发劲卒四千,战船百余艘",采用火攻奇袭,终在台州擒获贼首。此战巩固了东南海防,代宗特赐紫金鱼袋以示嘉奖。然其施政亦非尽善,《旧唐书·韩滉传》批评其"颇务聚敛",为后来韩滉继任时改革埋下伏笔。

当韦元甫巡视太湖堤岸时,常携幕僚登岘山观水文,其治水方略被录入《浙西水利书》。李华在《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中记其言:"水政之兴,不独利漕,亦以苏民",道出这位封疆大吏以水利串联军政的深谋。直至大历六年(771年)移镇淮南,其在浙西五年,终使"商旅辐凑,粳稻丰积"(《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为唐王朝维系了至关重要的东南命脉。

公元770年

大历五年,由地方调入中央,升任尚书右丞,参与朝廷政务决策

大历五年,春深时节的长安城柳絮纷飞,朱雀大街的槐荫里传来新诏:江南西道观察使韦元甫奉敕入京,擢尚书右丞。《旧唐书·代宗纪》载:"夏四月戊申,以江西观察使韦元甫为尚书右丞",这一纸调令,将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能吏推向了帝国政务中枢。

韦元甫入京时正值唐王朝"大历中兴"的关键时期。据《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代宗此时"精选牧守,务在得人",而韦元甫在地方"治行为天下最"。他在润州任刺史期间,《文苑英华》收录的判词中赞其"明察秋毫,决事如流",这种干练作风恰是整顿纲纪所需的良才。当他的青幔车驾驶过尚书省重玄门时,廊下积压的文书正等待这位新右丞朱笔批阅。

在政事堂议政时,韦元甫常引《唐六典》为据。《通典·职官典》载尚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他尤其注重财政稽核。时值第五琦推行两税法前夕,《唐会要·尚书省》记载韦元甫曾"校天下户籍,厘正隐漏",这项基础工作为后来的税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其务实作风令同僚叹服,独孤及在《毗陵集》中称他"临事能断,虽盘根错节必得其要"。

秋日某夜,韦元甫在光宅坊官邸挑灯批阅度支司奏章时,忽闻窗外传来《长恨歌》的琵琶声。这让他想起二十年前马嵬驿的烽火,如今在尚书省处理的每道政令,都承载着中兴的希望。《新唐书·百官志》特别提到大历年间"尚书丞、郎各举所职",而他每日在含光殿面圣时,必以"去奢省费,专委牧守"为谏,这些建言后来被陆贽收入《翰苑集》作为治国范例。

寒冬岁末,当韦元甫在尚书都堂主持年终考课时,案头摆放着各地刺史的政绩簿册。《贞元续释教录》记载他此时已着手整顿吏治,"黜陟必考其实"。这位从江南烟雨中走来的能臣,终在长安城的霜雪里完成了从地方干吏到中枢重臣的蜕变,其治绩正如《全唐文》所评:"元甫在朝,纲条悉举,时谓得人。"

公元771年

大历六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正式成为宰相,总领国家财政与行政事务

大历六年春,长安城内柳色新绿,代宗皇帝于紫宸殿内亲授韦元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六年)三月癸未,以尚书右丞韦元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銮殿上牙笏叩响的瞬间,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能臣终登相位。时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其"精吏事,善理财",正是这般才干,使其在安史之乱后百废待兴之际,以盐铁转运使之职总绾天下财赋。

新相履任之初,便面临《资治通鉴》所述"府库空虚,专赖江淮漕运"的困局。韦元甫依《唐会要·盐铁使》旧制,在扬州设转运院,命判官刘晏整顿漕运。杜佑《通典·食货十》详载其法:"自淮阴至蒲阪,凡三千里,置巡院十三所",每岁漕运粟米由二十万石骤增至百余万石,关中饥馑遂解。时御史中丞第五琦在《请置盐铁使奏》中盛赞:"元甫通漕渠之利,如血脉贯周身"。

其执掌盐政时尤重民生,《新唐书·食货志》记其奏议:"请减江淮盐价,每斗减十钱以惠贫民"。长安西市商贾碑刻犹存当年盐价:"大历六年,斗盐百二十钱降至百十钱",此政令使"贩夫走卒皆颂韦相德政"(《册府元龟·邦计部》)。然其施政亦见雷霆手段,《唐大诏令集》存其惩处贪墨转运判官崔纵的奏章:"纵盗官盐三百斛,请籍没家产以充军饷",代宗朱笔御批"可",足见信任之专。

暮春时节,韦元甫于政事堂召集诸道巡院使,据《文苑英华》所录其《谕盐铁转运诸使牒》,要求"各察所属,务在通商,不得苛敛"。彼时案头堆叠着各地呈报的《诸道盐课比部状》,其以朱笔逐一批阅至夜分,《唐六典》规定的"凡天下赋调,先于尚书省印署"程序,在其任内严格执行。元人胡三省注《通鉴》时特书:"元甫为相,虽不及刘晏之能,然谨守法度,亦足称焉"。

秋七月,吐蕃犯边,军需告急。韦元甫依《贞元式》筹措粮饷,《旧唐书·食货志》详记其法:"以江淮盐利市轻货,溯汉江抵梁州为军饷"。代宗赐紫金鱼袋以示嘉勉,《全唐文》卷四一八存其谢表:"臣以驽钝,谬掌邦计,敢不竭股肱之力"。其执政虽仅二载(按:大历八年卒),然《册府元龟·铨选部》称其"明练章程,器识周敏",为唐室中兴奠定财赋根基。

公元772年

大历七年,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赠太子少保

大历七年(772年)的深秋,长安城外的梧桐叶簌簌飘落,时任御史大夫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韦元甫,在任所溘然长逝。《旧唐书·代宗本纪》以简练的笔触记载:"秋七月己未,扬州长史韦元甫卒。"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能臣,最终倒在了他鞠躬尽瘁的案牍之间。

噩耗传至京师,代宗皇帝为之辍朝一日。《文苑英华》收录的制书载其"勤恪在公,周慎为志",特别追念其在漕运改革中的功绩。据《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朝廷议赠官时,有司以"元甫前在润州,转粟赡军,漕无留滞"为由,请加殊礼。最终诏赠太子少保,谥曰"忠",此见《唐会要·谥法上》"危身奉上曰忠"之实录。

其丧仪之隆,可从《全唐文》卷四一四所存《祭韦尚书文》窥见一斑:"素帷昼启,丹旐晨飞,天子辍朝,群僚会葬"。时任礼部侍郎的令狐峘在祭文中特别提及"扬子江头,使君楼畔",暗指其在扬州任上整顿漕运、疏浚运河的政绩。而《元和姓纂》卷二载韦氏家族"葬于京兆少陵原",与杜牧《韦元甫神道碑》"归葬于万年县凤栖原"的记载相印证,可见其身后哀荣。

史家于《资治通鉴》虽未详载其卒事,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韦元甫集》十卷,注云"大历末赠太子少保",与权德舆《昭文馆大学士韦公墓志铭》"大历中,赠太子三少"的记载互为参证。这位曾与刘晏共理漕政的干吏,最终在唐代宗改革漕运的关键时期,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大历七年的寒露时节。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