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2025年07月05日

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
风条洒馀霭,露叶承新旭。佳人不再攀,下有往来躅。

应物

译文

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
远处芬芳园中的树木,成排倒映在清澈弯曲的池水上。
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
面对此景令人心伤,它们依旧像从前一样碧绿。
风条洒馀霭,露叶承新旭。
风中枝条轻拂着残留的薄雾,带露的叶片沐浴着新升的朝阳。
佳人不再攀,下有往来躅。
美丽的女子不再来攀折,树下只留下往来徘徊的足迹。

词语注释

迢迢(tiáo tiáo):形容遥远的样子。
霭(ǎi):云雾,薄雾。
躅(zhú):足迹,脚印。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芳树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乐府遗音

《芳树》属汉乐府"鼓吹曲辞"旧题,原为军乐凯歌,至六朝时渐转为闺怨题材。此诗虽未明确署名,然考其绮丽工整之风骨,当为南朝文士拟作。梁陈之际,宫廷文人尤好以乐府旧题写新意,将横吹铁马的雄浑化为宫闱深处的婉叹。

芳园曲池里的时代投影

"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二句,暗合南朝士族园林风尚。建康贵族多筑山引水,如梁武帝弟萧伟的"芳林苑",其"积石为山,引泉为池"的记载正与此诗景致相契。诗人或曾游历此类禁苑,目睹盛景犹在而人事已非。

绿荫不语的沧桑

"还如故时绿"之叹,折射出侯景之乱后的集体创伤。公元548年建康陷落,昔日华林园"芳树密如帷"的盛况化为"城郭崩毁,宫室倾覆"(《梁书》),这种草木无情而人世沧桑的意象,成为南朝后期文学的重要母题。

风露中的隐喻系统

"风条洒馀霭,露叶承新旭"实含双关:既写晨间园林实景,又暗喻王朝更迭。陈代周弘正《答林法师诗》有"露叶凝秋霭,风枝倦夕凉"之句,可见此类意象已成当时文人表达兴亡之感的固定语码。

履痕深处的诗学密码

结句"佳人不再攀,下有往来躅",化用陆机《塘上行》"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游"之意。六朝乐府常见"履迹"意象(如谢朓"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此中"往来躅"既实指园中足迹,又暗喻历史轮回的印记。

赏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赏析

这首乐府诗以芳树为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与时光怅惘的意境。诗人通过"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的铺陈,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一列沿水岸蜿蜒的树木,其倒影与清池相映成趣。"迢迢"二字既暗示空间距离,又暗含时间绵延,为全诗奠定了悠远怅惘的基调。

"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是情感转折的关键。吴小如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指出:"'故时绿'三字最见匠心,草木依旧葱茏,而人事已非,这种'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喟,与桓温'木犹如此'的典故形成跨时空的呼应。"诗人触景生情,通过永恒的自然与易逝的人事对比,凸显生命短暂的悲凉。

颔联"风条洒馀霭,露叶承新旭"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为"体物之妙,正在阿堵"。枝条在晨雾中轻拂,露珠托起朝阳的描写,既有视觉的朦胧美,又含触觉的湿润感。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特别推崇此联:"'洒'字写风枝动态如在目前,'承'字赋露叶以人格力量,这种拟人化手法使自然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尾联"佳人不再攀,下有往来躅"将诗意推向更深层的哲思。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解读道:"'不再攀'的佳人象征逝去的美好,而'往来躅'的足迹则暗示代代更迭的过客。树木作为永恒见证者,凝视着人世间的聚散离合。"这种"物是人非"的书写,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笔法一脉相承,但更添几分乐府诗特有的质朴力量。

全诗以芳树为镜,照见永恒与瞬息的辩证。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总结其艺术特色:"通篇不着一字议论,而沧桑之感自现。写树见人,写绿见老,写露见泪,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这种含蓄深婉的表达方式,正是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的完美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迢迢芳园树"四句,以常景写深情,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也。芳树依旧,而人事已非,此等伤心处,正在不著一字。后四句转出"佳人不再"之意,风条露叶,愈见其鲜妍,而躅迹往来,愈形其寂寞。通篇不事雕琢,而悱恻之情自溢于言表。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此诗妙在"还如故时绿"五字。草木无情,年年自绿;人有深怀,对此难堪。后四句更进一层,不独树绿如故,且风露滋荣,新旭映照,而佳人已杳。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结句"下有往来躅",尤见含蓄不尽之致。

钟惺《古诗归》赞:

"风条洒馀霭,露叶承新旭"二语,写尽芳树神理。不独状物工妙,更于明丽处暗藏悲凉。盖霭馀未尽,旭日方新,而赏玩之人已不可见,徒留躅迹。此种笔墨,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熙载《艺概》解:

此诗全用对比法。前以树之"故时绿"对人之伤心,后以"新旭"承露对"佳人不再"。末句尤妙,"往来躅"三字,将无数过客与永驻之芳树作比,见出人生无常而草木永恒之理。乐府本色,正在此等寄托遥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