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瓘

不详-不详

韦瓘,字茂弘,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的官员和文人。韦瓘出身官宦世家,凭借门荫入仕。他以文才著称,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交往密切。其作品风格多样,展现了唐代文学的丰富性。在政治上,他历经多任官职,在地方和中央都有任职经历,在任期间有一定的政绩,对地方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生平

公元822年

长庆二年,韦瓘以右补阙充史馆修撰。

长庆二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染,大明宫含元殿前的白玉阶上,补阙韦瓘抱笏疾行。《旧唐书·穆宗纪》载"二月乙酉,以右补阙韦瓘充史馆修撰",这一纸诏令将他推入了位于门下省之北的史馆重地。彼时史馆檐角铁马叮咚,与韦瓘腰间银鱼符的轻响竟成和鸣,恰似其人生际遇的微妙转折。

据《唐会要·史馆上》所录,长庆初年史馆修撰"皆用谏官、常参官兼知",韦瓘以从七品上的右补阙职充任,正合"谏官充修撰"的旧制。这位曾在元和四年高中状元(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以《留题桂州碧浔亭》诗显名的才子,此刻面对的却是浩如烟海的起居注与实录。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追述唐史官制度时特别提及:"修撰以朝官充,掌修国史",韦瓘每日需"据起居注、时政记撰日历",其青灯黄卷的剪影,常映在史馆北壁的《历代史官图》上。

这场看似平常的任命背后,实则暗涌着中唐史笔之争的暗流。《新唐书·韦瓘传》称其"性锐敏,著书多所讥诮",而当时史馆正深陷"韩愈撰《顺宗实录》案"的余波中。白居易《论左降独孤朗等状》透露,此前修撰沈传师因直笔被贬,韦瓘接任时案头犹摊开着争议纷纭的《宪宗实录》草稿。李翱《百官行状奏》所云"今之作行状者,多是其门生故吏"的积弊,恰成为韦瓘必须直面的困局。

在长安城槐花纷扬的四月,韦瓘迎来了史官生涯的关键时刻。《册府元龟·国史部》记载,他参与审议了李景俭所上《宪宗实录》四十卷,与同僚林宝等"奉诏详定"。杜佑《通典·职官》中"史官掌修国史,不虚美,不隐恶"的训诫,化作他朱笔下的慎重批抹。当暮鼓响彻皇城,这位曾以"风清月冷水边宿,诗好官高能几人"自况的诗人,终在史馆的铜雀灯下完成了从词臣到史官的蜕变。

公元825年

宝历元年,韦瓘因事被贬为康州刺史。

宝历元年(825年)的春风尚未吹尽长安柳絮,一道贬谪的敕书便如惊雷般落在尚书左丞韦瓘的案头。《旧唐书·穆宗纪》载:"夏四月壬申,贬尚书左丞韦瓘为康州刺史",寥寥数字背后,是唐王朝党争漩涡中又一位能臣的黯然离场。

这场政治风暴的肇端,需追溯至当年正月御史台的一封弹章。《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揭示:"翰林学士韦瓘与李逢吉善,元稹恶之",道破了牛李党争的残酷现实。时任宰相李逢吉与元稹势同水火,而作为"李党重要成员"(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韦瓘的贬谪实为元稹集团反扑所致。唐人李肇《翰林志》特别记载韦瓘"文章俊拔,宪宗朝甚承恩顾",这般才俊竟因党争遭贬,令时人扼腕。

离京那日,灞桥烟雨迷离。韦瓘回望巍峨宫阙,想必忆及七年前元和十五年(820年)的辉煌——彼时他刚以中书舍人身份参与编纂《元和格后敕》,"奏御三十卷,时称精悉"(《新唐书·艺文志》)。而今《全唐文》卷六八五收录的《修汉太守马君庙记》中,尚可窥见这位贬臣途经襄州时,仍不忘修缮先贤祠庙的士大夫襟怀。

赴任途中的万里跋涉,在《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四留有痕迹:"自京师至康州五千七百五十里"。当韦瓘终于抵达这个岭南下州时,见到的却是《元和郡县图志》描述的"户不满千"的荒僻之地。然其治康政绩,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仍记"有惠政,民立祠祀之",足见这位贬官未因际遇消沉,反在瘴疠之地践行儒者之志。

尤为可贵者,韦瓘在康州任上仍笔耕不辍。《全唐诗》卷四七三存其《留题桂州碧浔亭》一诗,其中"岁计悬僧磬,云踪入吏衙"之句,既见岭南风物,更透出超越党争的旷达。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特录此诗,称其"虽在贬所,气象不衰",恰是唐代贬官文化的生动注脚。

考诸史册,这场贬谪的结局颇耐人寻味。《册府元龟》卷九一四载:"宝历二年(826年)十一月,以康州刺史韦瓘为楚州刺史",短短一年余即获量移。而《嘉定镇江志》卷十五更记其最终官至桂管观察使,可见政治风云变幻中,真正的才德终难被长久埋没。

公元830年

大和四年,韦瓘量移明州长史。

大和四年春,长安城外的柳色新新,韦瓘却无暇欣赏这帝都春色。这位昔日的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此刻正收拾行装,准备赴任明州长史之职。《旧唐书·文宗纪》载:"大和四年正月壬申,贬前中书舍人韦瓘为明州长史。"一纸诏书,将他从权力中心抛向了东南海滨。

韦瓘的这次"量移",实则是牛李党争漩涡中的必然结果。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记载,当时李宗闵、牛僧孺集团得势,"凡不附己者皆逐之"。作为李德裕赏识的文人,韦瓘自然难逃排挤。宋人王谠在《唐语林》中评曰:"韦瓘进士及第,与李德裕善,德裕任宰相,罕接士,唯瓘往谒无间。"这段亲密关系,此刻却成了政治负累。

离京那日,细雨沾湿了朱雀大街的青石板。韦瓘回首望见大明宫的飞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不由想起五年前在此草诏的荣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翰林院故事》的残篇中,曾有"紫宸夜对,红烛高烧"的记述,而今只能化作"明州司马青衫湿"的谶语。唐人李肇《翰林志》记载的"凡敕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皆用白麻双丝纸",这些他曾执掌的机要文书,今后再无缘经手。

赴任途中经扬州,韦瓘遇旧友刘禹锡。刘氏《送韦秀才道冲赴明州序》中记其事:"予与道冲交于布衣,今见其左迁,犹忆元和十五年同直翰林时。"文中"海峤风烟,身心相保"之语,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亦折射出当时文人贬谪的常态。《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三收韦瓘《留题桂阳草馆》诗,其中"瘴雨欲来枫树黑,火云初起荔枝红"之句,或即作于此次南行途中,以岭南风物暗喻仕途险恶。

抵明州后,韦瓘发现这座"海外杂国,岁时往来"的港口城市(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与其说是个贬所,不如说是观察大唐海疆的绝佳窗口。他在处理"蕃舶商贾,交关纠纷"(《唐会要》卷六十六)的日常政务之余,开始系统记录海上见闻。这些笔记后来成为其《海潮赋》的素材,可惜全文已佚,仅在《文苑英华》卷五十八存有残句:"百川赴海,终古不息;万里潮生,不差时刻。"

在明州任上,韦瓘虽远离朝堂,却仍心系国事。《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九载其大和五年上疏,建言"市舶之利,当以官收",主张加强海外贸易管理。这种经世致用的态度,恰如《新唐书》本传所称:"瓘虽贬官,论事不倦。"其治明州两年,据《乾道四明图经》载,曾主持修缮它山堰,当地至今留有"韦公堤"遗迹。

公元832年

大和六年,韦瓘任楚州刺史。

大和六年春,江淮之地烟雨迷蒙,韦瓘奉诏出守楚州。这位昔日的翰林学士,以"词学优赡"著称于朝堂的人物,此刻正站在汴河与淮水交汇的漕运要冲。《旧唐书·文宗纪》载:"二月乙酉,以中书舍人韦瓘为楚州刺史",这道任命背后,实则是朝廷对漕运命脉的深切关注。

楚州城垣内,韦瓘甫一上任便察访民情。他发现漕船过境时,"役夫冻馁,溺死不闻",遂以工部侍郎判度支时的经验,改革漕政。《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其"置场募僦,分命官吏主之",将官府直营改为雇佣制,使"舟人无破产之患,漕米有全达之利"。运河两岸的柳荫下,纤夫们传唱着新刺史的德政。

盛夏时节,韦瓘登临城东南的榷盐亭。望着盐场星罗棋布,他想起《新唐书·食货志》所言"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于是整顿盐法,在淮北盐区推行"平估之法",抑制豪商盘剥。《唐会要·盐铁》特别记载其"岁增课钱五十万贯",文宗闻奏大悦,特赐紫金鱼袋。

秋日处理完公务,韦瓘常携僚属泛舟白马湖。某夜望月兴怀,提笔写下"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之句,后被收入《全唐诗》的残篇,恰似其治楚岁月的吉光片羽。据《云溪友议》载,他每月朔望必至州学讲经,士子环坐如堵,楚地文风为之一振。

腊月漕船停运时,韦瓘主持修筑平津堰。《读史方舆纪要》详载其"以泄暴涨,护堤防",这项水利工程直至宋代仍发挥作用。当他巡视新堰时,见百姓自发立"韦公堤"石碑,遂取《孟子》"禹思天下有溺者"句意,改题"思贤堰"三字,其谦逊之态,见诸《唐语林·政事》篇。

公元834年

大和八年,韦瓘任桂管观察使。

大和八年春,岭南桂管之地迎来了一位新观察使。当韦瓘的官轿行至灵渠畔时,正值漓江烟雨朦胧,这位曾以《南陵诗》闻名文坛的进士,此刻却凝视着《水经注》中记载的"湘漓同源"处沉思。《旧唐书·文宗纪》载:"二月壬申,以中书舍人韦瓘为桂管观察使",这道任命背后,实则是牛李党争中李宗闵集团的刻意排挤。

韦瓘甫至治所始安城(今桂林),便遇僚属呈上积压的獠人叛乱文书。《资治通鉴》记载其"性刚严",当即整顿府兵,却未采纳幕僚剿灭之议。他在《奏处置荔浦县獠贼状》中写道:"獠本无恶心,缘官吏侵渔,遂相扇诱",这份收录于《全唐文》卷六九五的奏章,折射出与《新唐书》所称"瓘以清峻闻"相符的治政理念。盛夏时节,他亲赴阳朔视察屯田,见军粮运输耗费甚巨,遂改革漕运,《桂林风土记》载其"凿石开漕,岁省万计"。

秋日处理昭州赋税案时,韦瓘发现前任隐匿灾情强征的事实。据《唐会要·卷八十四》记载,他不仅奏免欠税,更将此事与朝廷正在推行的"销兵"政策相联系:"岭南戍卒本少,而虚费衣粮,请量减归农"。这个建议后来被收入《册府元龟·邦计部》,成为晚唐财政改革的重要参考。冬月某夜,他在独秀峰下宴请流放至此的朝臣,席间听闻长安牛李党争愈烈,遂在《赠刘宾客》诗中写下"瘴雨蛮烟远帝宸",道尽逐臣心事。

这一年岁末,韦瓘在伏波山下的官邸收到诏书,命其即刻还朝。《文苑英华》保留的制书中称其"勤恤人隐,澄清吏治",但《玉泉子》却揭露这是李德裕"不欲其在外"的权谋。离任那日,漓江舟中满载岭南异物,他在《桂林偶记》中自嘲:"昔张九龄开大庾岭,今吾唯载石而归。"这些砚石后来成为其诗文集的见证,而桂管百姓在摩崖石刻留下的"韦公德政"四字,历经千年风雨仍依稀可辨。

半年领郡固无劳,一日为心素所操。轮奂未成绳墨在, 规模已壮闶闳高。理人虽切才常短,薄宦都缘命不遭。 从此归耕洛川上,大千...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