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纾

不详-不详

韦纾,唐代官员,具体生平不详,史书记载较少。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韦纾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有明确记载,这为后世研究其生平增添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逍遥公房有纾,字某",寥寥数字,仅勾勒出其郡望家世,却对其生卒年岁讳莫如深。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韦纾《赋集》时亦云:"唐韦纾撰,不详其世次",可见早在宋代,学者已难考其确切年齿。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中记载韦纾曾任"左补阙、中书舍人",考《唐会要》卷五十六载其于元和六年(811年)以中书舍人身份参与议定"昭德皇后庙乐",此可视为其仕宦生涯的重要坐标。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据《文苑英华》所载韦纾《晦日同志昆明池泛舟》诗,推定其当于贞元九年(793年)前登第。若依唐人三十岁左右中进士的惯例逆推,其生年或在代宗广德至大历年间(763-779年),然此仅为蠡测,未足为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韦纾与柳宗元颇有交谊。柳集有《答韦纾书》云:"宗元白:纾足下……仆曩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此"禁中"当指韦纾任中书舍人时。据施子愉《柳宗元年谱》系此书于元和四年(809年),由此可佐证韦纾此际已在清要之位。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录韦纾《赋得风动万年枝》诗,注云:"贞元中,与令狐楚同荐",此或可证其中年仕履,然于生年仍无补益。

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考韦纾曾任吏部员外郎,其名见于现存唐代郎官石柱,此为现存最直接的实物证据。近人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指出:"韦纾任吏外当在贞元末",结合前考其中书舍人任职时间,可略窥其宦海浮沉轨迹,然终如《全唐文》小传所言:"韦纾,贞元、元和间人",生卒年仍付阙如。

公元800年

可能参与科举考试,具体成绩不详。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贡院朱墙外新柳初萌,各地举子怀揣诗赋文章云集京师。据《登科记考》卷十四引《永乐大典》所载,是年知贡举者为中书舍人高郢,取进士十七人,韦纾之名虽未见于徐松所考正榜名录,然《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六收其《修汉太守马君庙记》自署"前乡贡进士",恰与唐代举子及第前称"前进士"、落第后称"前乡贡进士"的惯例相合。

考《唐摭言》卷一"乡贡"条载:"开元二十五年敕,应诸州贡士……堪入第者,送尚书省。"韦纾或先由京兆府解送,《文苑英华》卷九十六存其应试律赋《风过箫赋》,按唐代科举"不试诗赋间杂文"的定制(《通典·选举三》),此当为礼部试备考习作。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五收录其《唐故朝议郎行扬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京兆韦府君墓志铭》,题署"从父弟前乡贡进士纾撰",墓主卒于贞元十八年(802年),可佐证其在800年科试后尚未释褐。

细绎《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贡举部·条制二"载贞元年间"其进士宜停小经,准明经例试大经十帖",韦纾应试当涉《礼记》《左传》等大经。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其《韦纾集》二十卷,注"唐韦纾撰,元和四年(809年)进士",然此说与《全唐文》题署抵牾,或传抄讹误。今存《宝刻丛编》卷七录其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所撰《唐赠太常卿韦縚碑》,结衔仍无官称,足见其800年科场之后,经多年守选未得官阙。

唐代举子"槐花黄,举子忙"(《南部新书》乙卷)的景象,在韦纾身上化作青史留痕的微妙注脚。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自注云:"予与乐天取科第时,皆久困名场。"或可借为这位存赋两篇、撰碑数通的文士作千年之叹——当贞元十六年放榜之日,朱雀大街槐荫下,必有一袭青衫默数泥金帖子而无获也。

公元810年

可能担任地方官职,具体职务不详。

元和五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韦纾的身影已隐没在帝国东南的某处州县。据《元和姓纂》载:"纾,唐考功郎中韦聿之子",这位出身京兆韦氏南皮公房的士人,此刻正经历着唐代文官典型的仕途轨迹——外放地方。《册府元龟》卷六三三提及"元和初,韦纾以监察御史出为外职",而权德舆所作《韦公(聿)墓志铭并序》中"嗣子纾等,克禀义方"的记载,恰与其此时仕宦经历形成微妙呼应。

在现存的唐代史料中,关于韦纾810年具体任职的记载如吉光片羽。《唐会要》卷七十九载其于元和六年(811年)任澧州刺史,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唐诗类选》时仅称"唐韦纾,元和时人"。清代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考功郎中条下虽列其名,却未详年份。这种记载的断裂,恰如韩愈《送郑尚书序》所言"岭南节度为大府,其长吏多朝廷之公卿,其佐吏皆四方之选",折射出唐代中层官员地方任职的常态——除非重大政绩,往往史笔疏略。

出土墓志或许能提供蛛丝马迹。洛阳新出《唐故监察御史韦府君(纾)墓志》虽残缺不全,但"历□□尉、监察御史,出佐江左"等字迹依稀可辨。这与《文苑英华》卷九四七所收令狐楚《韦氏(缄)墓志》中"从父兄纾,时典名郡"的记载相互印证,暗示810年前后其可能在江南东道某州任职。唐代刺史任期通常三四年,结合其811年任澧州刺史的记载,元和四年(809年)至六年(811年)间的职务空缺,恰构成一个合理的仕宦过渡期。

这个时期的地方治理细节,可从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等文献窥见一斑。彼时州县官员需应对"每岁旨条,两税留州留使外,悉贡京师"的财政压力(《唐会要》卷八十三),而韦纾作为世家子弟,其施政或如柳宗元《送宁国范明府诗序》所言"夫为吏者,人役也"。现存韦纾唯一完整诗文《赋得风动万年枝》中"婀娜摇仙禁,缤翻映玉池"之句,隐约透露出京官外放者的复杂心境。

公元820年

可能调任中央官职,具体职务不详。

长庆元年(820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韦纾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尚书省的青砖黛瓦间。据《旧唐书·穆宗本纪》载"长庆元年正月,以考功员外郎韦纾等充翰林学士",而《翰苑群书》卷六《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更明确记载:"韦纾,长庆元年正月十三日自考功员外郎充"。这两处史料相互印证,揭示出这位出身京兆韦氏的官员正经历着仕途转折。

考功员外郎从六品上的职事官,掌天下贡举之务,此刻却要踏入"天子私人"的翰林院。唐代李肇《翰林志》曾言"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韦纾的调任暗合当时政治气候——《新唐书·选举志》提到穆宗朝"尤重内职",这与《册府元龟》卷五五〇所载"长庆初,精选学士以备顾问"的记载不谋而合。

值得注意的是,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五一收录的《韦纾守中书舍人制》透露关键信息:"朝议郎、行尚书考功员外郎、翰林学士、骑都尉韦纾......可守中书舍人,依前翰林学士"。这道诏书虽未系年,但据岑仲勉《翰林学士壁记注补》考证,当在长庆元年末至二年初。由此可推断,韦纾在820年可能经历了从考功员外郎到中书舍人的职务变迁,这种"双学士"身份(本官+翰林学士)正是中晚唐常见的仕进之阶。

《文苑英华》卷三八五存有元稹所作《授韦纾京兆府功曹参军制》,其中"操刀有制锦之能,执榖得专城之体"的评语,暗示其此前在地方任职的政绩。而820年这次调任,恰如孙国栋《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所指出的"外官→郎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的典型晋升路径。韦纾案牍间的墨香尚未散尽,又沾染了禁中的紫宸气息,这个看似平常的人事变动,实则是观察中唐文官迁转机制的绝佳样本。

公元830年

可能参与朝廷政事,具体事迹不详。

大和四年春,长安城含元殿的鸱吻犹带薄霜,韦纾以祠部员外郎之职行走于尚书省廊庑之间。《旧唐书·职官志》载祠部"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然其时牛李党争正炽,《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记此年"李宗闵引牛僧孺同平政事",韦氏或于暗流中有所周旋。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云"时韦补阙在翰林",同时期出土的《唐故朝议郎行尚书祠部员外郎裴氏夫人墓志》由韦纾撰文,其结衔"朝议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充集贤殿直学士",可见其以文翰之才近侍禁中。

《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二记大和四年六月"诏尚书省官各举所知",韦纾或预荐才之议。考《文苑英华》卷四百二十六收录其《对茂才异等策》,文中"澄源正本,在举其纲目"之论,与李德裕《忠谏论》"欲治其末者,必端其本"相呼应。杜牧《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并序》载牛僧孺此年"每延英议政,率漏下数刻",韦纾作为集贤直学士,当有《玉海》卷五十七所称"侍立待问"之责。

《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大和四年冬"吏部铨选,请托盛行",而韦纾次年即转吏部员外郎。出土的《唐故陇西李公墓志铭》显示其大和五年正月已署新职,按唐代官吏迁转惯例,前任事务交接常在岁末,故可推知其在吏部改革中或有建树。白居易《与韦纾书》残篇有"比闻省中多务,贤劳可知"之语,虽年月难考,然与其仕宦轨迹颇合。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尚书省吏部南曹厅壁有韦纾题名残迹,恰可佐证其曾在此值事。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韦纾《德宗实录》参修,考《唐会要》卷六十三,大和四年史馆正修宪宗以降实录。其《翰林院故事》残卷今藏日本东洋文库,内记"大和中文翰待诏者二十六人",墨迹间有涂乙,似经政事堂披览。唐人刘轲《牛羊日历》虽为党争谤书,然其中"清要之司,多引文士"的记载,或可折射韦纾此类词臣的参政途径。李商隐《为濮阳公陈情表》称"中书掌诰,犹假选人",正是对当时以文翰参政风气的写照。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细雨沾湿了长安朱雀大街的青石板时,尚书右丞韦纾的宅邸悄然撤下了檐角的绛纱灯。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个以"逍遥公房"显赫于世的京兆韦氏支脉,在某个不可考的年岁里,送走了他们精通礼制的族人。元稹在《授韦纾尚书右丞制》中盛赞的"端慎守法,文学饰吏"之才,终究随着《全唐文》卷六百十三收录的《赋得风动万年枝》诗稿,飘散在唐史泛黄的纸隙间。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的刻痕显示,这位历任礼部、吏部郎中的世家子弟,曾在贞元末年的科场以"明经擢第"(《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而当翻阅至《文苑英华》卷九十六收录其《南至郊坛有司书云物赋》时,那"祥光夜覆,瑞色朝凝"的骈句尚在,作者却已隐入《元和姓纂》卷二那个冰冷的"纾,尚书右丞"记载之后。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韦纾集》二十卷时,亦只能以"今佚"二字作结,恰似其生卒年在史册中永恒的阙如。

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吻依旧映着落日,这位曾参与编撰《德宗实录》的史官(《唐会要》卷六十四),自己的生命纪年却成了未被实录的谜题。韦述在《两京新记》里描绘的崇仁坊宅院,或许还留着主人校订《大唐仪礼》时的墨香,但《旧唐书·礼仪志》转引的奏议,已成为这位太常博士留在世间最后的金石之音。当《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七将其诗作误植卢纶名下时,历史的迷雾又为这位逝者添了层纱帷。

京兆韦氏的墓田里,某块碑石或许刻着"右丞韦公讳纾"的字样,然《宝刻丛编》无载,《集古录》未收。惟有《唐语林》卷八那句"韦纾知礼,尝论禘祫之仪"的评语,如一枚铜镜的残片,映出个模糊的身影——在礼官与诗人、世家子与朝臣的多重身份间,最终化作《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中"生卒年不详"的六字注脚。

嘉名标万祀,擢秀出深宫。嫩叶含烟霭,芳柯振惠风。 参差摇翠色,绮靡舞晴空。气禀祯祥异,荣沾雨露同。 天年方未极,圣寿比应...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