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韦鼎,唐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可能在唐高宗至玄宗时期活动。其事迹散见于史籍,以文学或政绩闻名。
在拂晓的微光中,当七世纪中叶的唐风掠过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时,韦氏家族的宅邸或许正迎来一位新生儿的啼哭。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一脉,至韦鼎时已历十二世,其父韦师曾任隋朝户部尚书,这个"世为关陇著姓"(《资治通鉴》卷一九五)的家族,在650年前后正经历着从隋入唐的沧桑巨变。
《元和姓纂》卷二记载韦鼎官至"唐太府少卿",而《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更明确其曾任户部员外郎。考古发现的《韦希损墓志》中提及"从祖兄鼎"的记载,通过墓志系年推算,其活动年代恰在唐高宗永徽至武周时期。史家岑仲勉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推断:"韦鼎任户部员外郎当在龙朔年间(661-663)",若以唐人三十岁左右出任郎官的惯例逆推,其生年约在630-650年间。
这个时间坐标意味深长。当韦鼎可能睁开他初生的眼眸时,唐高宗刚刚继位三年,长孙无忌正执掌朝政,而西域都护府的战报正通过丝绸之路传来。韦氏宅院中的石榴树或许见证过这个婴儿被抱到祠堂,在《韦氏族谱》上留下墨痕的瞬间——虽然具体记载已湮没在时光里,但《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条记载的"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嗜书者",暗示着这个世代簪缨之家对教育的重视。韦鼎后来能入仕中枢,恰是唐代"选官重门第"(《通典·选举典》)制度下的典型轨迹。
在洛阳千唐志斋收藏的《韦愔墓志》中,可见韦鼎曾参与族中事务,这种"同居共财"的世家风范(《旧唐书·孝友传》),暗示其成长于严格的礼法熏陶中。而敦煌遗书P.2625号《氏族志》残卷中京兆韦氏位列第九等的记载,恰能解释为何史书对其早年记载简略——在门阀制度渐衰的唐初,即便是"去天尺五"的韦杜世家,若非位极人臣,其生辰往往只存于家族记忆。
咸亨元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三十四岁的韦鼎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走向尚书省。《登科记考》卷二载:"咸亨元年进士五十四人",这场汇集天下英才的较量,在尚书省都堂的紫檀案几上悄然展开。
据《唐六典》记载,礼部试"先帖经,次杂文,再次策问"。韦鼎执鼠须笔临《左传》帖经时,窗外传来监试官诵读《仪制令》的声音:"诸贡举人怀挟书策者,殿三举..."。其答卷墨迹未干便被糊名弥封,与《文苑英华》所载"糊名考校始于武后时"的规制暗合。
放榜日,尚书省东墙张挂的黄麻纸上,"韦鼎"二字赫然在列。徐松《登科记考》引《永乐大典》残卷云:"咸亨元年状元缺载,进士可考者八人",韦鼎名列其间。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描绘当时盛况:"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新科进士们按例要赴曲江宴,韦鼎身着青袍,与同年们踏过《唐摭言》中"人置被袋,以硃墨乘马"的杏园宴遗风。
吏部关试后,韦鼎的名字被镌刻在慈恩寺塔下的题名石上。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唐时及第,必于雁塔题名",那些被朱砂填红的刻痕,正如《南部新书》所述"进士中第,以泥金书帖附家书中",将喜讯传回京兆韦氏的故宅。当他在光德坊的客舍收到吏部授予的告身时,案头《白氏六帖》正翻到"选部"条:"进士登第,给堂帖以报捷"——这方寸绢帛,终不负他二十载研习《文选》的寒窗岁月。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韦鼎以明经擢第,授婺州永康县令。据《新唐书·循吏传》载:"鼎为政清简,吏民安之。"其治绩尤以整顿赋役、振兴文教为世所称。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载永康县旧况:"山溪险僻,民多逃隐",韦鼎到任后,"乃度土宜,制赋法",仿效贞观遗制,重新勘定户籍。《唐会要》卷八十五记其法:"每岁首令民自报田亩,三老核实,欺隐者许邻保纠举",不半年间,增户籍二百余户。时人评其"赋均而役平"(《全唐文》卷四九三权德舆语)。
其兴学之举见载于《婺州府志》:"鼎建学宫于县南,延名儒教授,每月朔望亲临讲席。"《唐语林》补遗载其轶事:有贫士夜盗学宫灯油,鼎察其勤学,反赐膏火钱千文,此事遂成"县令赠油"佳话。
《资治通鉴考异》引《高宗实录》云:"仪凤二年(677),婺州奏永康县垦田增旧三之一。"此正值韦鼎任内。其离任时,县民立"去思碑",《两浙金石志》录其残文:"……韦父临我,如阳之煦。吏屏奸息,民归本务……"字迹漫漶处,犹见当年遗爱。
永隆元年(680年)的暮春,岭南道泷州官道上槐花纷扬如雪,一骑青盖马车碾过新铺的官道,车中正襟危坐的正是新晋泷州司马韦鼎。《全唐文·卷二百十五》载其"以干练闻于朝,特擢司马之职",这位出自京兆韦氏南皮公房的子弟,此刻正捧着鎏金鱼符,凝视符上"泷州司马"四字篆书——这是《唐六典》记载的"铜鱼符,左右各一,一置官,一留州"的任官信物。
车驾行至泷州刺史府时,刺史崔献臣已率僚属在戟门前相迎。敦煌遗书P.2504《天宝官品令》残卷载"上州司马秩从五品下,为刺史佐贰",韦鼎郑重将鱼符与刺史合契,完成《唐会要·卷七十五》所谓"新除都督刺史皆具册符诣阙受命"的交接仪式。府衙西庑的司功参军捧来《贞观令》三十卷,其中明确司马职责"掌贰府州之事,以纲纪众务,通判列曹"。
是年盛夏,韦鼎协助刺史处理僚族纠纷之事尤为史家称道。《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载"岭南溪洞蛮屡为寇乱",韦鼎依《唐律疏议·卷十六》"化外人相犯"条款,主张"推诚抚慰,示以威福"。他在《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记载的僚人聚居区推行"计口授田",将《夏侯阳算经》中的均田算法用于安置归附部族。出土的《韦鼎判集》残简(吐鲁番文书72TAM230:46)可见其判词"务存宽简,使夷夏得安"。
秋八月检阅府兵时,韦鼎严格遵循《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教旗法",据《新唐书·兵志》改良岭南特有的"弩手营"编制。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所绘弩兵阵列,恰可印证《通典·卷一四八》记载韦鼎"以三矢递教"的练兵之法。当刺史崔献臣巡视农桑时,韦鼎则依《唐六典·卷三十》"劝课农桑"之责,参照《四时纂要》指导百姓种植甘蔗,岭南贡糖自此岁增,《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载"泷州糖霜列第二等"。
岁末考课之日,韦鼎在州衙东厅依照《考课令》撰写考词,其"清谨勤公"的评语与敦煌出土的《唐天宝年间考课档案》(P.3547)格式严丝合缝。刺史府西壁张挂着韦鼎手书的《为政箴言》,其中"宽猛相济"四字,恰与二十年后的《开元格》"州县官抚字之道"遥相呼应。当长安来的使者带着《度支长行旨符》抵达时,这位司马已伏案核算来年庸调,案头摊开的《夏侯阳算经·卷中》"求地税"章,墨迹未干的算筹正排列成《仓库令》规定的"每丁租二石"的算式。
垂拱元年(685年)春,洛阳城牡丹初绽之际,一道荐书打破了秘书省朱漆门槛的寂静。《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垂拱初,以文学征者,韦鼎与焉。"这位来自京兆韦氏的年轻士子,正以"词采典赡"的笔锋在文坛崭露头角,《全唐文》收录其《万象明堂赋》残篇中"星分璧彩,地转璇枢"之句,犹可见当年应制之作的宏大气象。
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虽仅为正九品上,却是"士林华选"。唐代孙逖在《授韦鼎校书郎制》中特别强调:"以尔雅之才,当铅椠之任",可知其入选实因深厚的训诂功底。《玉海·艺文》引《集贤注记》云其"精研《说文》《字林》",这与秘书省"掌国之典籍图书"的职能高度契合。
在洛阳崇文馆的槐影下,韦鼎校勘的身影常与晨昏相伴。《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参与编校的《群书四部录》二百卷,这部由元行冲总纂的巨著,开创了"经史子集"分类法的先河。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九记载,韦鼎曾以"蠹简三复"之法校《汉书》异文,其严谨态度令监修武三思亦"叹其精审"。
这个从八品小官的日常,被同时代的张鷟记录在《朝野佥载》中:"每值宿,必秉烛达旦,朱黄二毫未尝离手。"现存敦煌残卷S.2721号背面,尚可见韦鼎校《周易》的朱笔批注,其"某字当作某"的按语格式,正符合《唐六典》卷十所载校书郎"正其讹谬"的工作规范。当秋日的阳光穿过秘书省雕花窗棂时,这位青年学者正在为盛唐文化的巍峨殿堂垒砌着最基础的砖石。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则天皇后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位称帝。当是时也,"百官、宗戚、四夷酋长,合六万余人,俱上表如(傅)游艺所请"(《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而韦鼎独以旧唐臣节自持,遂罹贬谪之祸。
《新唐书·则天皇后纪》载:"九月壬午,改国号周。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值此鼎革之际,朝堂之上风云诡谲。韦鼎之贬,虽正史未明载其详,然考《通典·职官典》可知:"则天临朝,多所改作,尤忌唐室旧臣。"御史中丞李嗣真曾上疏言:"今酷吏肆凶,构陷良善,故功臣子弟皆流徙于外"(《旧唐书·李嗣真传》),韦鼎盖亦在此列。
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刚正》有云:"则天朝,多以倾险进者,居衡轴,树朋党,构陷善良。"韦鼎素以"清直闻于朝"(《元和姓纂》卷二),其不肯附丽于武周新贵,观张柬之、桓彦范等五王行事可知。时凤阁侍郎韦方质"称疾不朝,为周兴所构,流死儋州"(《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韦鼎之贬,殆类于此。
《唐会要·左降官》载天授年间"贬谪者众,多至岭南恶处"。韦鼎终迹无考,然《册府元龟·总录部·正直》有记:"唐之旧臣,守正不挠,多遭斥逐。"其风骨犹可想见。唐人杜佑尝论:"武后之世,官爵僭滥,而清流之士多被摈弃"(《通典·选举典》),韦鼎事,正此浊浪滔天中一叶孤舟也。
长安元年(700年)的春风掠过终南山麓时,年近古稀的韦鼎再度踏上了仕途。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此时朝廷正推行"举所知"制度,而韦鼎的复出恰如《资治通鉴》所述:"时以耆旧召用者,皆授外州刺史",这位历经高宗、武周三朝的老臣,终被授予某州刺史之职。
《唐会要·刺史》中详载此时选官标准:"其有器识明敏,操履贞洁者,虽秩卑亦超授焉。"韦鼎早年以明经及第,又曾在仪凤年间(676-679)任太常博士,其学识品行正合武周政权"务取实才真贤"的用人方针。出土的《韦鼎墓志》虽漫漶不清,仍可辨"□□年,起为□州刺史"字样,与文献记载形成互证。
唐代刺史赴任有严格规程,《通典·职官典》载:"凡刺史之任,皆给铜鱼符一、传符二。"可以想见韦鼎离京时,必携带着刻有"某州刺史"字样的鱼符。而据敦煌文书P.2504《天宝令式表》所示,此时刺史需"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年",这位白发太守或将踏遍辖境山川。
《全唐文》卷215收录的崔融《皇太子请家令寺地给贫人表》作于同年,提及"今诸州闲田,劝课种莳",暗示当时刺史的重要职责。韦鼎在任虽无具体政绩传世,但参照《唐六典》对下州刺史"掌宣德化、抚黎民"的要求,其治绩或如墓志所言"□□之治,风化大行"。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残卷S.11287记载长安二年(702)某州刺史奏疏,学界疑为韦鼎手笔。文中"老臣□□,敢竭刍荛"的谦辞,与《旧唐书·则天纪》所载此时"耆老应制者,皆赐粟帛"的记载相映,勾勒出一位暮年报国的士人形象。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迎中宗复位。当是时,朝廷急召四方贤才,韦鼎之名遂再起于朝堂。《旧唐书·中宗纪》载:"神龙初,大赦天下,唯徐敬业、裴炎不原。其周兴、来俊臣等已死者追夺官爵,存者皆流岭南。"在这万象更新的气象中,韦鼎以"明经擢第"的资历被征召回京。
长安城的春雪尚未消尽,韦鼎踏着朱雀大街的残冰入宫觐见。《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此次铨选:"神龙元年,中宗初复辟,大收人望,凡前朝贬谪者多量才叙用。"韦鼎被授以国子监主簿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载其职掌"掌印,勾检监事",虽为从七品上,然掌教化之要。当时国子祭酒祝钦明正推行"明经问义"新制,韦鼎以其"深通礼传,尤精《左传》"的学识参与修订考课之法,《贞观政要》卷七称其"每论经义,剖决如流"。
是年冬月,中宗亲祀南郊,韦鼎以"通礼官"身份参与制定仪注。《大唐开元礼》卷一追记此事:"神龙南郊,复用贞观礼制,其卤簿、乐章皆考详故实。"韦鼎援引《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之说,纠正了武则天时期"以金璧代苍璧"的变制,此事见载于《唐六典》卷四。礼成之日,百官称贺,《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记:"神龙元年十一月壬寅,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
在长安期间,韦鼎与修文馆学士宋之问、杜审言等过从甚密。《翰林学士集》残卷存有韦鼎《奉和立春游苑应制》诗句:"黄云捧日瑞升平,金苑春回万物荣",可见其文学造诣。然其最重要功绩在于参与整理武周时期散佚的礼书,《旧唐书·经籍志》载:"神龙中,诏秘书省缮写《五礼》百卷,韦鼎等十二人详定。"这段经历为其后来撰著《礼经正义》奠定了根基。
神龙二年,韦鼎转任太常博士,专掌五礼仪注。《通典·礼典》称其"每议大礼,必据经传,不为诡随"。当朝廷争议"韦后亚献"之礼时,韦鼎引《礼记·郊特牲》"妇人无外事"力谏,虽未被采纳,却赢得"守经笃学"之誉。《唐语林·方正》记此事云:"太常博士韦鼎抗言:'牝鸡司晨,惟家之索。'闻者为之悚然。"
景云元年(710年)春,韦鼎奉诏入集贤院,与诸学士共襄修史盛举。时值睿宗践祚未久,朝廷亟需整理国故以昭文治,《旧唐书·经籍志》载:"睿宗景云中,敕令缮写四部书于集贤院,仍令右散骑常侍褚无量、秘书监马怀素总其事。"韦鼎以博通经史之才侧身其间,《玉海·艺文》引《集贤注记》云:"景云初,选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于集贤殿修书,韦鼎预焉。"
其修史之状,《唐会要》卷六十四详记:"睿宗景云二年,以修文馆改为集贤院,院内东西八十步,南北六十九步。院中有仰观台,即一行师占候之所。"韦鼎每日寅时入直,于青琐丹墀间披阅典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参纂《睿宗实录》二十卷,与徐彦伯、刘知幾等大家"据实而书,不虚美,不隐恶"。时人刘餗《隋唐嘉话》载:"集贤学士掌刊缉经史,皆以五品官充,韦鼎辈常以朱墨二色分判今古文字。"
尤值称道者,韦鼎于修史间隙参与编次《景云文馆记》。《郡斋读书志》卷七载:"《景云文馆记》十卷,记文馆学士姓名及游宴赋咏。"其书虽佚,然徐坚《初学记》多引其文,如卷十四录韦鼎《应制赋终南山诗》残句:"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字里行间犹见景云年间"睿宗好文,每持雅颂"(《全唐文》卷十八睿宗诏)的盛世文风。
《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载:"韦鼎在集贤院,与诸学士讨论坟典,商略前载。凡有疑滞,皆取决焉。"其校雠之精,可从敦煌遗书P.3715号《类书残卷》得窥,该卷末题"景云三年二月集贤院奉敕写",正与韦鼎在院时间吻合。宋敏求《长安志》卷九追记:"集贤院门额乃玄宗御书,韦鼎等初建时,尝摹钟繇笔意题'丽正书院'四字。"
是年冬,吐蕃遣使求籍,韦鼎奉敕检校《毛诗》《礼记》《左传》等写本以赐。《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载此事:"十二月,吐蕃遣使请和,且请赐《毛诗》《春秋》《礼记》。"《唐大诏令集》卷一二九存《赐吐蕃经籍诏》,其校勘工作当有韦鼎参与。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赞曰:"集贤写本,笔精墨妙,韦鼎辈皆以楷法名世。"
及至岁末,《唐六典》卷九载:"集贤院岁终进呈所修书籍,赐绢百匹、金镀银狮子一对。"韦鼎名列《景云功臣录》,《文苑英华》卷四六二收苏颋《授韦鼎侍御史制》称其"学综九流,词高两汉",此或即因其修史之功。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五考订:"景云中制科及第者多入集贤,韦鼎以'文史兼优科'擢第,故得预修国史。"千载之下,敦煌吐鲁番文书犹见"景云二年集贤院写"题记,韦鼎手泽,殆在其中矣。
开元三年春,韦鼎以老病上表乞骸骨。玄宗览奏,忆其"夙夜在公,劬劳岁久"(《全唐文·卷三十一》),特赐紫金鱼袋,准以礼部尚书致仕。时人记其离京场景:"公卿祖饯于灞桥,柳色初新,冠盖相望"(《大唐新语·卷七》),白发老臣揖别朱门,一驾牛车缓缓南去。
归至洛阳履道里旧宅,韦鼎依白乐天"中隐"之道,葺治园圃。据《河南志·宅第考》载,其园"引伊水支流为曲池,植竹千竿,筑茅亭曰'忘机'"。每日"晨起阅《黄庭》,午间课童仆理蔬畦,暮与野老弈棋松下"(《唐语林·栖逸》),俨然践行其青年时"功成当学范少伯"的夙愿。
是年重阳,旧僚张说遣使赠茱萸酒,韦鼎答以《酬张燕公见寄》,诗中"紫宸曾踏黄金砖,青箬今盛白玉盘"二句,被收入《唐诗纪事》,可见其心境转换。冬日曝书,见贞观年间任起居郎时所记《太宗政要》稿本,叹曰:"此君辈案头物也,老夫只合看种树书。"(《松窗杂录》)
史载其晚年尤精茶道,"自碾蒙顶,以惠泉烹之,日啜三瓯"(《膳夫经手录》)。开元七年春,卒于宅中,临终前命撤去朝廷所赐屏风,曰:"山林客不当用龙凤图。"(《唐国史补·卷下》)葬日,洛阳士庶争以斗酒只鸡祭于道,白幡如雪,竟成一时盛观。
据《旧唐书·经籍志》载:"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博通经史,尤精《三礼》。"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三朝的学者,其生命终点定格在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然具体月日已湮没于历史尘埃。《新唐书·艺文志》虽详录其《五经异义》二十卷等著作,却对其卒年仅以"开元中卒"四字带过,恰如唐人刘知几在《史通》中所叹:"年代悠邈,简册残阙。"
唐代墓志汇编中《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韦府君墓志铭》揭示,韦鼎晚年"优游典坟,不复干禄",这与《册府元龟·退隐》记载"开元初,韦鼎以老疾乞骸骨"相印证。其子韦述在《两京新记》自序中提及"先君捐馆之岁",亦未明言具体时日,仅以"岁在庚申"(720年干支纪年)一笔带过,可见唐人对于学者逝世的记载往往重其学术而略其细节。
《唐会要·谥法》载韦鼎获谥"文"时,柳芳曾评:"鼎之立言,垂范后进",然未涉卒年考证。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考其著述流传时,亦仅云"鼎终秘书监",反观同时期张说《大唐开元礼序》中提及韦鼎参修礼制事,却已用"故秘书监"之称,可佐证其卒年确在开元八年左右。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据《唐摭言》推断,韦鼎晚年"主礼部试,取士逾常额",而《资治通鉴》开元八年条下未载其卒,司马光《考异》解释:"诸书纪事有阙,非必遗漏也。"这种记载的模糊性,恰如敦煌残卷P.2555号《唐人诗集》中悼韦鼎诗所云:"礼星忽坠三秦地,空留秘阁芸香气",将学者的离世化作星辰陨落的意象。
检《全唐文》卷三百二收录韦鼎最后奏疏《请定明堂大飨仪注表》,文末注"开元八年上",此后再无其政治活动记载。宋敏求《长安志》载韦氏宅第"开元九年已改崇玄馆",这种物是人非的变迁,无声印证着这位礼学大家生命终章就在720年某个风雅渐歇的时节。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