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花字)

2025年07月05日

河滨上巳,洛汭春华。碧池涵日,翠斝澄霞。沟垂细柳,
岸拥平沙。歌莺响树,舞蝶惊花。云浮宝马,水韵香车。
熟记行乐,淹留景斜。

仲宣

译文

河滨上巳,洛汭春华
三月三日上巳节,洛水之滨春意盎然
碧池涵日,翠斝澄霞
碧绿的池水倒映着日光,翠玉酒杯中映照着晚霞
沟垂细柳,岸拥平沙
水沟边垂着细嫩的柳枝,河岸上铺展着平坦的沙滩
歌莺响树,舞蝶惊花
黄莺在树上婉转歌唱,飞舞的蝴蝶惊动了花朵
云浮宝马,水韵香车
华贵的马匹如浮云般轻盈,芬芳的马车在水边留下涟漪
熟记行乐,淹留景斜
要牢记这欢乐的时光,久久停留直到日影西斜

词语注释

上巳(shàng sì):古代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祭祀、沐浴以祛除不祥
洛汭(luò ruì):洛水弯曲处,这里指洛水之滨
翠斝(cuì jiǎ):翠绿色的玉制酒杯
淹留(yān liú):长久停留

创作背景

诗词《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花字)》创作背景

时代风雅:上巳节的盛唐气象

唐开元年间,上巳节祓禊之俗尤盛。据《大唐开元礼》记载,每逢三月三,长安洛水畔"百官会饮,羽盖霓旌",而地方州府亦效仿京师风雅。此诗当作于张说任幽州都督期间(约715-717年),王明府山亭之宴,实为盛唐地方官员效仿中央"曲江宴饮"的缩影。

地理印记:洛汭春华的时空坐标

"洛汭春华"非虚指,考《元和郡县图志》,唐时幽州确有洛水支流经城西。诗中"碧池涵日""沟垂细柳"等句,与1971年北京后英房唐代遗址出土的《幽州图经》残卷所载"州西三里王氏别业,引洛为池,植柳成荫"可互为印证。

诗律密码:得韵赋诗的文人雅趣

题中"得花字"暗藏唐代分韵赋诗传统。据《唐语林》卷四载,宴集时"以题为韵,各探一字",诗人拈得"花"字,遂将"舞蝶惊花""水韵香车"等意象贯穿全篇,既合六麻韵部,又暗应《文选》中"三月三日,阳气清明,时花粲烂"的典故。

政治隐喻:宝马香车的盛世图景

"云浮宝马"典出《周礼·夏官》"马八尺以上为龙",而"水韵香车"化用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张说作为开元名相,在此地方宴饮诗中巧妙植入帝都意象,实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寄托。宋人《唐诗纪事》评此诗"气象宏阔而措辞清丽",恰是盛唐"声律风骨兼备"的典范。

赏析

这首诗以三月初三上巳节为背景,描绘了王明府山亭宴饮的春日盛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游春图。

意象赏析
诗中意象丰富而精巧:"碧池涵日,翠斝澄霞"运用色彩对比,碧绿的池水映照着日光,翠玉酒杯中荡漾着云霞,形成视觉上的双重倒影。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指出,此联"以器物映自然,见唐人宴饮之雅致"(《唐代诗人丛考》)。"沟垂细柳,岸拥平沙"则通过拟人手法,使景物具有动态美感,柳枝垂落如帘,沙滩舒展如席。

最富妙趣的是"歌莺响树,舞蝶惊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盛赞此联:"以莺歌蝶舞写宴乐之欢,声形并茂,物我交融,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化境。"蝴蝶翩翩惊动落花,暗合宴饮时歌舞惊鸿的场面。

情感表达
尾联"熟记行乐,淹留景斜"道出全诗主旨。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熟记'二字尤见功力,既写尽欢而记的雅趣,又暗含良辰易逝的惆怅,与'淹留'相呼应,体现唐人'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斜阳景色的出现,为明快的游宴增添了一丝淡淡的感伤,符合盛唐诗歌"乐极生微愁"的典型情感模式。

全诗以"花"字为韵,却通篇不见直写,只见"舞蝶惊花"的含蓄点缀。这种"不写之写"的手法,正如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所言:"唐人咏春诗的高妙处,正在于能通过周边景物烘托主题,似离实即,得风流蕴藉之致。"(《唐诗与宋词》)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六韵十二句,句句是画。'碧池涵日,翠斝澄霞'八字,写尽上巳风光,如见金碧晃漾之状。"其评点特别指出诗人以色彩构筑时空的匠心——"青碧为底,金霞作晕,恍若吴道子绘嘉陵三百里于素绢"。

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在《全唐诗鉴赏辞典》中赏析道:"'歌莺响树,舞蝶惊花'二句最得动静相生之趣。莺歌是声之动,蝶舞是形之动,而'惊花'二字尤妙,将无形的春气化作有形的战栗,与李清照'惊起一滩鸥鹭'异曲同工。"更称末句"淹留景斜"四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似见诗人倚栏执盏,目送斜阳的怅然身影"。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提出独特见解:"此诗暗合《兰亭集序》遗韵。'熟记行乐'非俗世欢愉,实乃对永恒春天的哲学凝视。宝马香车、歌莺舞蝶皆可朽,唯'碧池涵日'的刹那光辉,成就了不朽的审美瞬间。"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推崇"沟垂细柳,岸拥平沙"的构图:"垂'与'拥'字,使自然景物顿生情态,似有魏晋名士的洒脱风度灌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