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重宴

2025年07月05日

凤苑先吹晚,龙楼夕照披。陈遵已投辖,山公正坐池。
落日催金奏,飞霞送玉卮。此时陪绮席,不醉欲何为。

仲宣

译文

晦日重宴
在晦日再度欢宴
凤苑先吹晚
皇家园林中,晚风已先吹起
龙楼夕照披
龙楼高阁披上了夕阳的余晖
陈遵已投辖
像陈遵那样热情好客,已停下车马
山公正坐池
像山简那样悠闲,正坐在池边
落日催金奏
落日催促着金鼓的演奏
飞霞送玉卮
飞动的云霞伴送着玉杯
此时陪绮席
此时陪伴在这华美的宴席上
不醉欲何为
不喝醉还等什么呢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拼音:huì rì
凤苑:皇家园林的美称,拼音:fèng yuàn
龙楼:指帝王宫阙,拼音:lóng lóu
陈遵投辖:典出《汉书》,陈遵好客,将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使客人无法离去,拼音:chén zūn tóu xiá
山公坐池:典出《晋书》,山简(山公)常醉酒坐于池边,拼音:shān gōng zuò chí
金奏:古代宴乐时以钟鼓演奏,拼音:jīn zòu
玉卮:玉制的酒杯,拼音:yù zhī
绮席:华美的宴席,拼音:qǐ xí

创作背景

晦日重宴的创作背景

暮春的曲江池畔,残阳为飞檐斗拱的龙楼凤苑披上金纱。此乃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710年)正月晦日,群臣于长安蓬莱宫再举诗宴的盛况。时值中国特有的"晦日节"^1,这个源于上古驱傩仪式的特殊节气,在唐代已演变为文人雅集的重要节点。

御史大夫崔日用奉诏主持筵席,鎏金错银的酒卮在霞光中流转。席间陈设暗合《周礼》"投辖"典故^2——典出西汉陈遵为留客而将车辖投入井中,此处既喻主人好客,又暗指当日君臣同乐的禁苑夜宴。而"山公坐池"之典^3,则借西晋山简镇守襄阳时优游池畔的雅事,将这场宫廷宴会与历史上的名士风流悄然勾连。

中宗朝特有的文学气象在此诗中流转:既有"飞霞送玉卮"的富丽堂皇,又见"不醉欲何为"的洒脱放达。当时修文馆二十四学士^4频举诗会,晦日宴更成定制。这场重宴实为初唐宫廷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缩影,在金奏玉卮的华美辞章下,已隐隐听得见开元天宝年间那即将响彻千古的诗国跫音。

赏析

暮色中的宴饮被赋予了一层朦胧而华美的诗意。诗人以"凤苑"与"龙楼"起笔,皇家园林的壮丽与夕阳的余晖交织,构建出金碧辉煌的视觉意象。陈遵投辖的典故(《汉书》载其好客而扣留车辖),与山简坐池的魏晋风流(《世说新语》载其高阳池醉饮),在时空交错中铺展出文人雅士的洒脱气度。

"落日催金奏"二句堪称诗眼。落日余晖仿佛在催促着管弦奏乐,飞动的云霞恰似为玉杯斟酒,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产生奇妙的通感。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此类"以景促情"的手法,认为"天光云影皆成宴饮之助,此乃造化入诗之妙"。金奏玉卮的器物描写,更暗合《周礼》"六饮六膳"的礼制传统,赋予宴饮以庄严的仪式感。

尾联直抒胸臆的醉饮之志,实则暗含深层情感张力。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指出:"唐人晦日诗多含岁暮之思,此作表面放达,细味之却有流光迫人之慨。"绮席间的沉醉,既是对良辰美景的珍视,亦是对时光流逝的无言抵抗。诗人将这种复杂心绪,融入金奏玉卮的光影浮动之中,形成"乐景写哀"的独特艺术效果。

全诗在空间上由远及近(从凤苑远景到绮席特写),在时间上由昼入夜(夕照至落日),最终凝聚为"不醉何为"的生命咏叹。这种结构暗合吴乔《围炉诗话》所言"唐人宴饮诗三昧"——以物象之丰映照心境之富,用瞬时的欢宴凝固永恒的诗意。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以富丽之笔写宴游之乐,而气韵自高。'飞霞送玉卮'五字,尤见唐人琢句之妙,霞光酒色相激射,恍见觥筹交错于落照间。"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陈遵投辖'典用得新,'山公坐池'事化得活。结句反诘作收,最得《国风》劝酒遗意。寻常宴饮诗,到此便觉神采飞扬。"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特别赏析其时空处理:"先以'凤苑''龙楼'定皇家气象,复以'落日''飞霞'作流动布景。末句'不醉欲何为'直将刹那欢愉铸成永恒,深得建安'秉烛夜游'之三昧。"

艺术特色:

  1. 光影运用极具层次:从"夕照披"的静态铺陈到"飞霞送"的动态捕捉,形成时空交响
  2. 用典如盐着水:陈遵留客、山简醉饮的典故,不着痕迹地融入当代宴饮场景
  3. 音画通感之妙:"金奏"与"玉卮"对举,使钟鼓声与琉璃光色在暮色中相互晕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