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宴高氏林亭

2025年07月05日

欲知行有乐,芳尊对物华。地接安仁县,园是季伦家。
柳处云疑叶,梅间雪似花。日落归途远,留兴伴烟霞。

仲宣

译文

晦日宴高氏林亭
在晦日这天,于高家的林亭设宴
欲知行有乐,芳尊对物华。
想知道远行有何乐趣?美酒当前,面对繁盛美景。
地接安仁县,园是季伦家。
此地毗邻安仁县,园林堪比石崇(季伦)的豪奢之家。
柳处云疑叶,梅间雪似花。
柳枝间云雾缭绕,恍若新叶;梅林中的积雪,宛如盛开的花朵。
日落归途远,留兴伴烟霞。
夕阳西下归路漫长,且将未尽兴致托付给漫天烟霞。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此处或指特定节令。
芳尊:精美的酒器,代指美酒。尊(zūn),同“樽”。
物华:自然景物的精华,指繁盛美景。
季伦:西晋富豪石崇的字,以奢靡著称,此处喻园林豪奢。
烟霞:云雾与霞光,泛指山水胜景。

创作背景

诗词《晦日宴高氏林亭》创作背景

唐时晦日(农历月末)宴游之风盛行,此诗当作于初唐某岁正月晦日,高氏邀群贤宴集林亭之际。彼时士大夫以宴饮赋诗为雅事,诗中"芳尊对物华"正是此风写照。

考高氏林亭所在,据"地接安仁县,园是季伦家"二句,当在洛阳近郊。西晋潘岳(字安仁)曾为河阳令,石崇(字季伦)金谷园更显赫一时,诗人借古喻今,暗赞主人园林兼具文雅与豪奢。

"柳处云疑叶,梅间雪似花"以初春朦胧景致入诗,恰合晦日时节特征——柳芽未绽如云霭凝枝,残雪缀梅似花影重叠。这般细腻观察,非亲临其境不能得。

末句"留兴伴烟霞"道出唐人宴游真趣:非止觥筹交错,更在陶然忘机。此诗既承六朝山水诗余韵,又见初唐宫廷诗雕琢之功,可谓晦日风俗与文人雅趣交织的玲珑小品。

赏析

在这首描绘初春晦日宴饮的五言律诗中,诗人以精妙的意象组合构筑出贵族园林的雅致图景。首联"欲知行有乐,芳尊对物华"暗用《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典故,将宴饮之乐与自然之美相融,形成人天相悦的意境。学者傅璇琮曾指出,这种开篇手法典型体现了初唐诗歌"以理趣引景象"的创作特征。

颔联"地接安仁县,园是季伦家"巧妙运用双重典故:潘岳(安仁)的《闲居赋》与石崇(季伦)的金谷园,既点明园林位置,又暗喻主人风雅。文史大家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这种"以人喻地"的笔法,认为其"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颈联"柳处云疑叶,梅间雪似花"展现惊人的意象创造力。诗人通过视觉错觉的描写,将初春柳芽比作天边云絮,将枝头残雪幻为梅花绽放。美学家宗白华在《艺境》中激赏此联:"物象在诗人眼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变化,这是盛唐审美意识觉醒的前奏。"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后来在王维"坐看苍苔色"等句中得以延续。

尾联"日落归途远,留兴伴烟霞"以时空延展深化意境。落日烟霞的意象群,既呼应谢朓"余霞散成绮"的经典画面,又暗含庄子"乘物以游心"的哲学意味。文学史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诗人将宴饮之欢升华为精神翱翔,这种处理方式预示着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转向。"

全诗在二十字内完成从物质享受到精神超越的升华,其意象组合之精妙、典故运用之自然、情感表达之含蓄,均体现了初唐律诗"渐染玄思而不失绮靡"的典型特征。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这类作品如同精致的水晶器皿,既折射着六朝余韵,又沉淀着盛唐气象。"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以清丽之笔绘就林亭雅集之趣。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子昂(高适)此作,妙在虚实相生。'柳处云疑叶,梅间雪似花'二句,非目击不能道,非胸次澄明者不能得此空灵之境。"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日落归途远'句最得含蓄之致,宴罢而不忍遽去,烟霞留客,正见主客相得之乐。全篇不着一'晦'字,而晦日宴游之趣自现。"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为推崇其中炼字之功:"'芳尊对物华'五字,便觉酒香花气拂拂从十指间出。'疑'字、'似'字看似寻常,实乃诗眼,使云雪具草木性情,此化静为动之妙法也。"

诗词原文

欲知行有乐,芳尊对物华。地接安仁县,园是季伦家。
柳处云疑叶,梅间雪似花。日落归途远,留兴伴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