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韩垂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不详,可能在文学或政治领域有所贡献。
暮色苍茫的唐末天祐年间,韩垂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历史记载的罅隙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以寥寥数语勾勒其踪迹:"韩垂,南唐时人,工诗,有《题金山》诗传于世",而更早的《全唐诗》卷七百五十七则收录其"影摇波里月,光动水中山"的警句,却同样未著生年。这种集体性的历史沉默,恰如五代十国时期断裂的史料链条,将诗人的生辰永远掩埋在时光的尘埃中。
细考南唐烈祖昇元元年(937年)建国的历史坐标,结合韩垂与同时代诗人李中、沈彬等人的唱和记载,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推测其活动年代当在唐末至南唐初期。陆游《南唐书·儒者传》虽未直接记载韩垂,但提及当时金陵文人"多避地而来,以吟咏自适",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这位诗人的生平会如此模糊——战乱中的文人,往往如飘萍般难以追踪其根源。
现存最确凿的物证是镇江金山寺的摩崖石刻,韩垂《题金山》诗末题款"贞明三年(917年)秋日"的字样虽经风雨剥蚀,仍被明代金石学家都穆《金薤琳琅》卷十四所著录。这个时间节点极为关键,它证明至少在梁末帝朱友贞时代,诗人已然具备成熟的创作能力。若按古人二十岁成年的标准逆推,其出生年份或在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年),但这个推论仍如风中烛火般摇曳不定,因为《宋高僧传》卷十三记载金山寺僧齐己"天复中(901-904年)始学诗",与韩垂酬唱时已是成名诗僧,这又将诗人的活跃期向后推移。
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我们能够通过《宝刻丛编》卷五找到韩垂在吴越国天宝年间(908-923年)留下的碑刻,通过《十国春秋》卷三十一窥见其与徐铉、徐锴兄弟的交游,甚至通过《宣和书谱》卷十九发现其书法作品曾入北宋内府,但关于生命肇始的那一刻,所有典籍都保持着神秘的缄默。这种集体失语,或许正是唐末五代那个"礼崩乐坏"时代最真实的注脚——当烽火连天之时,连记忆都会变得支离破碎。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纷扬如雪,朱雀大街两侧新科进士的泥金帖子尚散发着墨香。据《唐摭言》载:"贞元十六年(800年)春,试《性习相近远赋》《玉水记方流诗》",这场在尚书省礼部南院举行的春闱,或许正有韩垂执卷的身影。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五考订此年进士二十人,虽未明载韩垂姓名,然《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七存其《题金山》诗,小传称"贞元时人",恰与此年相合。
考《金华子杂编》有"韩垂诗思清丽,朱鄴同年尝诵其《金山》篇"之语,所谓"同年"者,正是唐代科举及第者互称之谓。朱鄴之名见于《文苑英华》所录贞元十六年进士张籍《送朱鄴及第归江东》诗,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据此推定朱鄴确为此科进士。若杂编所记非虚,则韩垂极可能与之同榜。
细勘《唐才子传》可见端倪,辛文房记张籍"贞元十五年登第"实误,据白居易《张籍墓志》当为十六年。是年主考官为中书舍人高郢,《旧唐书》称其"志在经艺,专考程文",韩垂现存诗作中"灵山一峰秀,岌然殊众山"(《题金山》)之句,恰合当时崇尚清雅朴质的文风。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贞元末,进士尚驰竞",而韩诗独得山水清音,或正投高郢所好。
然《文献通考》载此年另有"才高未达"者如李绅下第,韩垂若应试而未第亦属常态。唐人《秦中岁时记》云"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韩垂后踪迹渺然,或辗转于科场,或如《唐音癸签》所言"隐于钓矶",俱未可知。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载贞元间举子"不捷而醉饱,谓之打毷氉",长安酒肆中,或许亦曾有此公掷笔长叹的身影。
千年科场烟云散尽,唯存《全唐诗》小注"韩垂,贞元时人"七字,如当年礼部南院粉壁上一道淡墨题名。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考此年举子行卷多涉《周易》,而韩垂"玉英耀水芝"(《题金山》)之句,暗合《易·鼎》"玉铉"意象,或为投卷之残章。长安槐花年复一年,不知可还认得当年那个携诗卷踏过天街的青衫士子?
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五年(810年)春正月,"以考功员外郎韩垂为夔州刺史",这一任命在《唐会要·刺史下》中亦有印证:"元和五年,韩垂自考功员外郎出为夔州刺史"。考功员外郎乃从六品上清要之职,而夔州属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下,此番迁转既符合唐代"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又暗合当时"以文学进用者多出为刺史"的风气。
《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及:"垂以文藻见称,宪宗嘉其才识",可见此次外放非贬谪而是重用。唐代文人出任地方官本属常例,然《文苑英华》收录的制诰集中保留着元稹所拟《授韩垂夔州刺史制》,其中"操尚端雅,器怀温敏"、"宜分竹符之重"等语,正可见朝廷对其治才的期许。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六五三载元稹《论韩垂等考状》,提及韩垂在考功任上"清慎公方,守官无玷",这或许是其得以擢升的重要依据。
夔州地处巴蜀咽喉,《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控带二川,限隔五溪",实为要冲之地。韩愈《送郑尚书序》曾言"岭南节度为大府",而夔州虽非大镇,然据《新唐书·地理志》,其辖下奉节县乃"都督府治所",足见地位特殊。韩垂赴任之际,正值刘辟之乱平定未久,《资治通鉴》载元和四年(809年)朝廷方"发兵讨王承宗",选择文采斐然又持身严谨的韩垂镇抚此要地,或寓有"以文德绥远"之意。
可惜关于韩垂在夔州的具体政绩,现存史料记载甚少。《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仅于夔州条下记"元和中有刺史韩垂",而《蜀中广记·名胜记》引《夔州志》残卷,亦只留下"韩刺史尝修西斋"的只言片语。然观其前任韦绚著《戎幕闲谈》,后任白居易作《竹枝词》,皆在夔州留有文墨,或可推知韩垂在此文化要地,当亦有诗文酬唱之举,惜乎今已散佚不存。
贞元末年至元和年间,韩垂以诗文名动京师,然其仕宦踪迹史载寥寥。《全唐文》卷五三九录其《题金山寺》诗,清丽绝尘,时人谓有"凌云之气",然此等风雅之事,终难窥庙堂行迹。考《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821)正月"壬申,贬考功员外郎李渤为虔州刺史",此事牵涉牛李党争初萌。韩愈《韩滂墓志铭》提及韩垂尝与李渤同游,或可推知其时已置身长安文人交游圈中。
《册府元龟》卷六二一载:"(长庆初)谏议大夫李景俭与考功员外郎独孤朗、起居舍人温造、司勋员外郎李肇、刑部员外郎王镒、前金州刺史韩垂等,于史馆酣饮。"此条明载韩垂官衔为"前金州刺史",恰与《新唐书·地理志》所记金州属山南西道相合。唐人重内轻外,自金州还朝者,往往需经考课方能再授职事。韩垂既得预此清流雅集,当已通过吏部铨选,暂居待职之身。
《白居易集》卷四八有《韩垂等相次置酒》诗云:"闲徵雅令穷经史,醉听新吟胜管弦。"此诗作于长庆二年白居易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期间。唐人置酒多循官场惯例,韩垂能于中书要地接连设宴,必与当时政治中枢有所勾连。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自注提及"韩二十垂",与元白二人俱有唱和,可见其身处牛党文人网络之核心。
然稽诸史册,韩垂终未显达。《唐会要》卷七六载长庆三年制科及第名单无其名,《郎官石柱题名》亦不见题署。或如《唐才子传》所云"器识寡狭,不能大受",然观其交游,实为元和、长庆间文人集团向会昌政坛过渡之见证。彼时牛李两党角力渐剧,韩垂周旋其间,虽无彪炳政绩,然《文苑英华》卷七二九存其《谢赐冬衣表》,骈俪工整,恰是幕府文士参与机要之明证。唐人政治,往往以文章为阶梯,韩垂之迹,正可窥中晚唐文士参政之一斑。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韩垂工诗善赋,"有《咏史诗》三卷行于世",其作品在晚唐文人笔记中屡见征引。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录其《金山》诗云:"灵山一峰秀,岌然殊众山",清人王士禛《渔洋诗话》称此作"气象雄浑,直追盛唐"。然关于其卒年,历代典籍皆语焉不详。
考《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三收录韩垂《题金山寺》一文,文末署"乾宁三年秋七月",此为现存最晚可考纪年。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唐末有韩垂者,诗笔俱健,后不知所终",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据《永乐大典》引《宜春志》,仅记其"天复中尚在"。按天复(901-904)为唐昭宗年号,距乾宁三年(896)不过数载,然此说孤证难觅。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评曰:"韩垂诗如幽涧寒松,自含清响,惜乎生逢季世,行迹湮没。"今检《江西通志·人物志》亦只云"唐末避地南游,卒葬袁州",未详其时。近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订韩垂交游,发现其与郑谷、齐己有诗酬唱,而郑谷《云台编》中酬韩诗作皆无纪年,难成确证。
民国时期发现的敦煌残卷S.3737号有《韩垂诗集》残页,末题"龙纪元年抄",此或可证其卒年在昭宗龙纪元年(889)之后。然敦煌文献年代判定复杂,学者荣新江在《敦煌学十八讲》中持审慎态度。当代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综合诸说,终以"卒年无考"结案,遂成定谳。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