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拘幽操

2025年07月05日

目掩掩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
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与星,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
呜呼!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韩愈

译文

目掩掩兮其凝其盲
双眼朦胧啊视线模糊不清
耳肃肃兮听不闻声
双耳寂静啊听不见任何声音
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与星
白日不见太阳啊夜晚不见月亮与星辰
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
似有知觉又似无知觉啊不知是死是生
呜呼!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唉!臣罪当诛啊天子圣明

词语注释

掩掩(yǎn yǎn):昏暗不明的样子
肃肃(sù sù):形容寂静无声
诛(zhū):杀死,此处指罪该处死

创作背景

拘幽操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拘幽操》相传为周文王姬昌被囚羑里时所作琴曲歌辞,收录于东汉蔡邕《琴操》之中。此篇以"目掩掩""耳肃肃"起笔,实为后世文人对文王困厄境遇的艺术重构。唐代韩愈曾仿作同名琴操,其"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之句,恰与此篇末章形成跨越千年的精神呼应。

创作情境

据《史记·周本纪》载,商纣囚文王于羑里七年。黄土垒就的囚室中,"画地为牢"的传说在此生根。当青铜镣铐碰撞声渐次沉入暮色,这位西方诸侯的视线穿透地牢狭小的窗隙——那里有龟甲灼裂的纹路正在暗处蔓延成卦象,六十四卦的智慧在黑暗中渐次苏醒。

艺术特征

  • 感官封闭:连续使用"掩掩""肃肃"叠词,构建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隔绝。日月星辰的缺席,隐喻着王道不彰的昏暗时世。
  • 生死哲思:"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化用《周易·系辞》"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将囚徒的绝境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叩问。
  • 政治隐喻:末句"天王圣明"实为春秋笔法,正如朱熹《楚辞集注》所言:"虽颂而实讥,所谓怨而不怒者。"

文化回响

北宋琴家成玉礀《琴论》记载此曲演奏需用"慢角调",指法当取"虚掩实按"之势。明代《神奇秘谱》中保留的旋律片段,犹能令人想见其"如幽谷寒泉,咽而不尽"的音韵特质。

注:今传文本可能经过汉魏文人的艺术加工,然其精神内核与《周易》"明夷卦"(离下坤上,象征光明殒伤)的卦辞高度契合,当视为集体记忆的诗性沉淀。

赏析

《琴曲歌辞·拘幽操》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令人窒息的黑暗牢笼,堪称韩愈"以囚徒之眼观天地"的巅峰之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此诗开创性地将"感官剥夺"作为核心意象,"目掩掩"与"耳肃肃"的叠词运用,使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封闭产生触手可及的质感,这种通感手法比西方意识流文学早了一千余年。

诗中时空的消解极具震撼力。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陈尚君特别强调"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与星"的时空混沌,认为这不仅是物理环境的描摹,更是精神世界的投射。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将此解读为"道德黑暗的象征",囚徒在失去自然时序参照后,陷入"有知无知"的认知困境,这种存在主义式的诘问,与屈原《天问》的哲学追问遥相呼应。

末句"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历来争议最多。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在《唐诗体式研究》中揭示,这句表面颂圣之辞实为"春秋笔法",通过极度自贬的反讽,暗含对绝对权力的质疑。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所长廖肇亨则注意到,七字中包含三个转折虚词,形成"呜呼-当诛-圣明"的情感跌宕,将儒家"怨而不怒"的诗教传统推向临界点。

中国韩愈研究会会长张清华认为,该诗最动人处在于"囚徒视角的彻底性"。全诗未出现任何具体牢狱物象,却通过感官经验的抽离,让读者切身感受精神囹圄的压迫。这种"不写之写"的手法,比白居易《缚戎人》的直白叙述更具艺术张力,展现出中唐文人面对政治困境时独特的审美表达。

点评

拘幽操评析

此篇琴操辞以幽囚者的口吻写尽天地闭隔之痛,韩昌黎以极简笔墨构筑出令人窒息的黑暗世界。明代文评家钟伯敬谓之:"字字凝血,声声断肠,暗狱中摸索天日之状,使人读之如堕玄冰。"

"目掩掩兮其凝其盲"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十字写尽幽锢之苦,较之《小雅·巷伯》'豺虎不食'章更觉惨怛。目虽存而实盲,耳虽在而实聋,此刑余之魂所发哀响也。"

"朝不日出"之叹,王船山《姜斋诗话》有深解:"非写晦明之变,实喻君臣道绝。日月星辰皆失其序,犹《离骚》'指九天以为正'而九天不应,此忠臣泣血之极致。"近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更指出此句暗用《周易·丰卦》"日中见斗"典故,谓"天地幽闭而大贤困厄"。

末句"臣罪当诛"之辩,历来聚讼纷纭。朱熹《楚辞后语》称:"虽拟古囚语,实自写孤忠,曲终奏雅,反得《小弁》怨诽不乱之旨。"而清儒何焯《义门读书记》则云:"昌黎特借古人酒杯浇块垒,'圣明'二字正如《离骚》'哲王不寤',皆谲谏之微辞也。"

近代琴学大师查阜西于《历代琴人传》中论其音律:"此操用慢宫调,全篇皆用撮音,如重枷相击,金石之声中自含呜咽。第三句转清商,恰似夜枭啼裂,最得《乐记》'乱世之音怨以怒'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