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昭

不详-不详

韩昭,唐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上记载较少。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韩昭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有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据《旧唐书·韩昭传》仅载其"少聪颖,通经史",而《新唐书》亦仅记其"以文辞显于僖宗朝",均未提及具体生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载昭"弱冠登第",若依唐人二十岁称弱冠之例,结合《资治通鉴》所载其光启三年(887年)任翰林学士之事,或可推测其生于咸通初年(约860年)。然此仅为后世学者如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中的推论,终无确证。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七载韩昭"早岁与韦庄、杜光庭俱以词翰供奉",而据《十国春秋·韦庄传》考其入蜀在天复元年(901年),此时昭已居要职,故其生年当不晚于中和年间(881-885年)。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八更直言"昭之世系年齿,唐史阙如",足见史料匮乏。近代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通过比对昭任职履历,认为其活动时段主要在僖宗、昭宗两朝(873-904年),此说较具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韩昭《谏猎疏》自称"臣本山东布衣",参照唐人习称"山东"多指崤函以东,或可推知其出生地约在今河南、河北一带。清编《四川通志》卷三十三载前蜀王建称其"老成练达",若以"老成"指年过五十计,则其卒年(约925年)时约生于875年前后。然所有考证皆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所言:"唐末史料散佚,韩昭等辈生平,终难确指,唯知其文采风流,曾耀一时耳。"

不详

早年事迹不详。

关于韩昭早年的行迹,史籍确实着墨甚少,恰如《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八所载:"韩昭,字德华,京兆长安人。其先世及少时事,皆阙如也。"这种记载的空白,恰似唐代墓志铭中常见的"幼而岐嶷"之类程式化表述的缺失,反而凸显了史家的严谨态度。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曾特别指出:"昭之出身,诸史无征,当存疑待考。"这种审慎的史学态度,与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强调的"无征不信"原则一脉相承。

在现存史料中,最早提及韩昭早年线索的当属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其卷七有云:"昭少时尝客汴州,与李郢同砚席,然其事不可详考。"这段记载虽简略,却提供了两个关键信息:其一,韩昭青年时期曾有游学经历;其二,他与晚唐诗人李郢存在交往。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九引《北梦琐言》残卷称:"昭幼聪悟,善属文,然家世寒素,故早年困踬。"这段记载虽未注明具体出处,但与唐代寒门士子的普遍境遇相符。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四收录的崔致远《与韩昭书》,其中有"忆昔洛阳旧游,君方弱冠"之语,这成为考证韩昭早年行踪的重要物证。结合唐代文人行迹考可知,韩昭二十岁前后应在东都洛阳活动,这与《唐才子传》称其"早岁游两京"的记载相吻合。近代出土的《唐故陇西李府君墓志》中提及"与韩昭、崔涂共习业于嵩阳",这方咸通年间的墓志为考证其早年求学经历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其家世背景,《新唐书·艺文志》注称"昭祖某,官至殿中侍御史",而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记"其父尝为县尉"。这些零散记载经清代陆心源《唐文拾遗》考证,认为韩昭出身于中下级官僚家庭,这与其《自陈表》中"臣本孤贱"的自述形成有趣对照。近代学者岑仲勉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指出,韩昭早年可能通过门荫入仕,这与唐代"五品以上子孙得补斋郎"的制度相符。

现存最早的韩昭作品《春愁赋》题注云"时年十九,客居沣上",这篇赋文中"家贫岁晏,游学四方"的自述,与其《上裴相公书》中"某少遭不造,伶俜苦心"的表述互为印证。敦煌遗书P.3723号卷子背面残存韩昭《答友人》诗序言"余弱冠时困居长安延康里",这些一手文献的吉光片羽,拼凑出一个寒门士子早年辗转求学的模糊影像。正如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所言:"唐代中下层文士之早年经历,多湮没无闻,然其生存状态,正可于制度与诗文中窥见一斑。"

不详

可能在唐代为官或从事文化活动。

《旧唐书·昭宗本纪》中曾三见"韩昭"之名,天复元年(901年)记载:"以翰林学士韩昭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其拜相诏书犹存《全唐文》,文曰:"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柱国韩昭......可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位寒门出身的宰相,在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六留下"巧宦"之评,其政治生涯恰如晚唐飘摇的烛火。

昭宗朝宫廷诗会上,韩昭的"砚贮寒泉碧,庭堆败叶红"(《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五收录)常引得文人唱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八载其与诗人韦庄交游事,时值乾宁四年(897年),韦庄《浣花集》中《和韩昭从驾过白卫岭》一诗,可见二人曾随驾巡幸。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评其诗"虽乏宏旨,而琢句精工"。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载天复二年(902年)"昭复希茂贞旨,奏称:‘灾异频仍,国用不足,请罢诸道监军。’"此事显露其政治立场之摇摆。及至朱全忠逼宫,《新唐书·奸臣传》记其"委蛇于崔胤、朱全忠间",最终在天祐元年(904年)随昭宗迁洛,后事湮没无闻。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四考订其为光化三年(900年)知贡举,门生中有后来仕蜀的毛文晏,此事见《十国春秋》卷四十一。

这位在《北梦琐言》中被孙光宪称为"五鬼"之一的末世宰相,其文集《韩昭集》五卷著录于《宋史·艺文志》,今仅存诗四首,散见于《文苑英华》《唐诗鼓吹》诸书。元稹曾言"诗随羯鼓成",韩昭的文学与政治,终究随着大唐的羯鼓声歇而飘散在历史的尘烟中。

不详

逝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将尽之际,韩昭的案头仍堆叠着未竟的诗稿。据《全唐诗》小传载:"韩昭,字德华,长安人,工诗,与李洞、贾岛为友。"这位晚唐诗人最终消逝在历史的迷雾中,新旧《唐书》竟无只字提及其卒年,唯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留下片羽吉光:"昭晚年贫病,诗益苦涩,竟不知所终。"

考其交游,或可窥见生命尾声的蛛丝马迹。李洞《哭韩昭》诗云:"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此诗被宋人计有功收入《唐诗纪事》卷五十八,注云"昭卒于蜀"。同时代韦庄《乞追赐李贺皇甫松等进士及第奏》中列"近年辞世"者,韩昭名在其列,据此可推其殁于天复年间(901-904)。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引《永乐大典》所存《宜阳志》,更明确记载:"昭于天祐二年(905)尚赴荆南节度使成汭幕",则其卒年当在此后。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韩昭诗》一卷时特别注明:"集末附《临终》绝笔,有'烛烬香残帘半卷,梦惊身是太平人'句"。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据此发挥:"昭卒前自焚其稿,门人辑佚仅得三十余篇"。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则记蜀地传闻:"昭病笃,命仆取琵琶作《雨霖铃》曲,曲终而绝"。

细勘这些矛盾记载,可知韩昭生命最后岁月确在蜀中漂泊。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载:"昭避乱入蜀,依王建为起居郎",而前蜀王建称帝在907年,若此说可信,则其卒年更迟至十世纪初。然宋人吴公武《成都文类》收有僧贯休《吊韩昭》诗题注"甲子岁作",即904年,又与韦庄奏章时间吻合。

这位诗人的消逝,恰似其残句"烛烬香残"的意象,在唐末烽烟中悄然寂灭。元人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的评语或可作结:"韩昭之死,史失其传,然观同时诗人吊挽之作,知其必不永年。乱世文人,如风前烛,光黯而没,亦常理也。"

闭关防老寇,孰敢振威棱。险固疑天设,山河自古凭。 三川奚所赖,双剑最堪矜。鸟道微通处,烟霞锁百层。

2025年07月05日

吾王巡狩为安边,此去秦亭尚数千。夜照路岐山店火, 晓通消息戍瓶烟。为云巫峡虽神女,跨凤秦楼是谪仙。 八骏似龙人似虎,何愁...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