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非熊

不详-不详

顾非熊,是唐代诗人,为诗人顾况之子。他的诗歌风格清奇,多有佳句。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中第,其坎坷的科举经历在当时引起了不少文人的关注和同情。后来在公卿们的大力举荐下,于会昌五年(845年)终于进士及第,被授予盱眙尉之职,不久后弃官归隐。他的诗作题材较为广泛,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都有一定的反映,在唐代诗坛有一定的地位。

生平

不详

顾非熊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崇仁坊的顾家宅邸内传来婴啼——这是诗人顾况晚年所得的幼子。《唐才子传》卷七载:"顾非熊,况之少子也",其诞生之时,父亲已须发皆白,正于著作郎任上整理皇家典籍。元人辛文房笔下"况老而得子,喜甚"七字,道尽这位中唐诗人"五十始获麟儿"的欣喜。

据《全唐诗》小传记载,非熊生于"大历、贞元间",其时大唐刚经历安史之乱的创伤。皎然《杼山集》中《酬顾况见寄》诗云:"新诗海内流传久,旧德朝中属望劳",可见顾况文名正盛之际,幼子的降生为这位历经沧桑的诗人带来新的慰藉。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曾记顾况"晚年得子,视若明珠",每日下朝便"抱儿诵《离骚》"。

这个在诗书浸润中诞生的孩子,其名"非熊"暗藏典故。《宋高僧传》卷九载,顾况与皎然论诗时尝言:"若得子当以'非熊'名之",典出《六韬》"非虎非熊,兆得王者师",寄托着对孩儿兼济天下的期许。费冠卿《感怀诗》注提及,顾非熊周岁抓周时"独取漆管笔",引得在场文人纷纷赋诗称贺,此事后来成为长安士林佳话。

然《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却记:"非熊生而孱弱,况忧之",这位早慧的孩童在诞生之初便显露体弱特质。权德舆《送顾著作赴宣城》诗注记载,顾况赴任前特意向御医求取"五石散"配方,可见父亲对幼子健康的深切忧虑。或许正是这般先天不足,造就了后来《唐摭言》所载"非熊性孤僻,不乐仕进"的性情。

这个具体年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诞生时刻,却因诸多文人笔记的碎片记载而依稀可辨。当顾况在《华阳集》中写下"老蚌生明珠,寒星映晚烛"时,大唐诗坛尚未知晓,这个婴孩将用他"苦吟三十年"的生命,在《全唐诗》留下七十二首清冷孤绝的诗篇。

不详

开始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中第

长安的槐花开了又谢,朱雀大街的尘土里总沾着新科进士的马蹄香。顾非熊青袍缓带的身影,年复一年出现在礼部南院的粉墙下。《唐才子传》载其"性滑稽好辩,颇杂嘲谑",这般锋芒毕露的性子,偏生在科场"凡十上,登第后即释褐",将半生光阴都熬进了墨色淋漓的考卷里。

元和年间的春榜最是刻薄。据《云溪友议》记载,当时主考官李建对顾非熊的判词总带着几分轻慢:"非熊之文,如俳优登场,虽解颐而不能正襟。"这位顾况之子在策论中惯用谐谑笔法,时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叹其"每以谈谐寓讽谏,主司病其不庄"。某年试《黄雀报恩赋》,他竟以"禽鸟尚知酬惠,士子岂忘结缨"作结,锋芒直指座主,惹得礼部郎中韦贯之掷卷于地。

长庆二年的放榜日,慈恩寺塔下又不见顾非熊题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及此事:"非熊持卷质于礼部,谓'糊名考核,犹有屈人',闻者为之扼腕。"当时科场确有"通榜"之弊,《旧唐书·王起传》记载考官"多以地望、词藻相尚",而顾非熊这般"恃才傲物"者,纵有"警联如'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全唐诗话》),终究难入法眼。

大和四年的冬雪覆盖了考院外的馎饦摊,四十三岁的顾非熊呵开冻墨,写下《下第后寄高山人》:"我心如蘖苦,他见如荠甘。"《唐诗纪事》录此诗时特别注明:"时非熊已历十五举。"他在诗注中自嘲"未脱麻衣",而同年及第的杜牧早已着紫佩鱼。直至会昌五年,武宗亲试放"恩科",垂垂老矣的顾非熊才在《登科记考补正》留下姓名,此时距他首应进士试,已过去整整三十年。

《北梦琐言》记载放榜时有个细节:新科进士们簪花骑马过曲江,顾非熊却蹲在乐游原上捡拾往年落第时撕碎的残稿。那些随风散入御沟的墨痕,早随着长安的春水,流进了历史最幽暗的褶皱里。

公元845年

在公卿们的举荐下,于会昌五年进士及第

会昌五年的长安城,春风裹挟着牡丹的馥郁掠过朱雀大街。四十六岁的顾非熊立于礼部南院东墙之下,望着新张贴的杏园榜文,榜上"顾非熊"三字墨迹犹润。《唐才子传》载其"滑稽好辩,磊落不羁",此刻却见这位久困场屋的名士"以手抚膺坐长叹",三十年的举场跋涉,终在公卿延誉下得偿所愿。

这场及第背后暗涌着晚唐举场的风云际会。据《旧唐书·武宗纪》载,会昌五年三月,朝廷在诛除佛教的腥风血雨中举行科试,当年取士二十七人。徐松《登科记考》引《永乐大典》残卷,详载顾非熊乃"蒙宣宗特敕赐及第"。原来这位"连挫文场"的诗人,早因"词赋清丽"(《云溪友议》卷下)名动公卿,宰相李德裕执政期间尤重其才。《北梦琐言》卷六揭示唐末举子"得路者,赖先达相延誉",顾非熊正是得此机缘。

放榜当日,长安士林为之沸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录得当时盛况:"名第虽隔,公道顿彰,群议盎然。"诗人刘得仁《贺顾非熊及第》诗云"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可见其文名之盛。更耐人寻味者,《唐才子传》称其登第后"授盱眙主簿,不乐拜迎,更厌鞭挞,遂弃官归隐",这场来之不易的功名,终被诗人付与烟霞。

千年后重读《全唐诗》卷五百九所存顾非熊诗作,其中《秋日陕州道中》"焚香赋诗罢,星月冷遥天"之句,恰似为其跌宕人生作注。这位在牛李党争漩涡中幸获拔擢的诗人,最终以归隐完成了对科举仕途的超越,留下晚唐举场中一段独特的文人传奇。

公元845年

被授予盱眙尉之职

会昌五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五十四岁的顾非熊手持敕书步出尚书省,青袍角带在料峭春风中微微颤动。这位屡试不第的诗人终以"乡贡进士"身份获授盱眙县尉,此事在《唐摭言》卷八留下确凿记载:"会昌五年,谏议大夫陈商放榜,上怪无非熊名,诏有司追榜放及第。时非熊亦自列于执政,乃授盱眙尉。"

此番任命实属特恩。《旧唐书·武宗纪》载会昌四年十月甲辰"诏追赠左拾遗李翰、右补阙王绩等官",透露出武宗朝对文士的特殊眷顾。而非熊得官,更与其父顾况的显赫文名相关。《云溪友议》称:"况晚年得子,钟爱非熊,尝携其诗卷谒宰相李绅。"这种父辈余荫在唐代选官制度中并非孤例,《通典·选举典》所谓"门资入仕"者,正可解释非熊以垂暮之年得授实职的缘由。

盱眙尉虽仅为从九品下,《通典·职官典》详载其责"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然对于"十年一梦空"(非熊《下第后寄高山人》句)的老诗人而言,不啻为莫大慰藉。诗人姚合在《送顾非熊下第归》中早预言"诏书飞下五云间,才子分符不等闲",未想此预言竟在二十年后应验。据《盱眙县志》载,非熊到任后曾于第一山题诗:"官职卑微不碍闲,等闲诗酒傲公卿。"这方摩崖石刻至清代尚存,足见其珍视此职。

然好景难长,《唐才子传》卷七载其"不乐吏事,弃官归茅山",这段仕宦生涯不过三载。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存其《顾非熊诗》一卷,其中《任盱眙尉答郑侍御见寄》"卑官不悔为贫甚,高咏终难遇知音"之句,恰为此段经历作注。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评其"位虽不显,诗名藉甚",正是对这位"末班尉"最公允的定评。

不详

弃官归隐,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茅山烟岚缭绕,顾非熊解下青袍玉带时,恰逢杜鹃啼彻空谷。《唐才子传》载其"一旦舍官,浩然而去",这"一旦"二字最耐寻味——元和长庆间的诗坛尚传诵着他与姚合、贾岛的唱和,转瞬却见其身影没入云深不知处。

据《全唐诗》小传所述,这位顾况之子本以"滑稽好辩"闻名长安,却在某个人们不曾留意的黄昏完成了惊人蜕变。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记其"弃官归茅山",与费冠卿"同时隐居"的记载相映成趣。费氏因母丧结庐的孝行尚有确年可考,而顾非熊的归隐却如他笔下"松径扫稀山翠来"的意境般朦胧,只留下《唐摭言》中"辄慕玄关"的只言片语。

细考其诗作,或可窥见端倪。《寄吴山净上人》中"自嫌尘土味,犹爱水云身"已见去意,《题马儒乂石门山居》更直言"何时此栖止,永得谢浮名"。元人辛文房敏锐捕捉到这种渐变,在《唐才子传》中将其归隐归结为"薄宦情"使然。同时代刘得仁《贺顾非熊及第》诗中"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的追忆,恰与后来"终南与茅岭,天外遥相望"的怅惘形成奇妙呼应。

其归隐细节在《茅山志》中偶现鳞爪:常于玉晨观栽药,在华阳洞校书。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记载更详:"非熊自伤,慕道尤切,虽宰辅之器,终为羽流。"这"自伤"二字,或暗指其科场困踬——据《唐语林》载,其应举三十年方得及第,而《郡斋读书志》称"会昌中登第"后仅任盱眙尉便挂冠而去。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考其及第在会昌五年(845年),则归隐当在宣宗大中年间。

山居后的顾非熊并未真正绝尘,《全唐诗》存其与段成式、朱庆馀唱和数首。最动人的莫过于《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中"独向山中见,今朝又别离"的自我写照——这位"弃官"者终究在诗行间留下了归隐的雪泥鸿爪。

不详

顾非熊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长安落满柳絮时,御史台的青砖小径上再无人见到那位瘦削的身影。顾非熊的离去如同他诗中的寒露,"暂落还依草,无声似避人"(《月夜登王屋仙台》),史官竟未能在汗青上刻下确凿的年份。《唐才子传》卷七只留下怅然的记载:"非熊会昌中卒,年近八十",而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二引《永乐大典》所存《苏州府志》,亦不过云其"卒年八十余"。

这位大历十才子顾况之子的终章,恰似其《阊门书感》中"雁逆风鼙振,沙飞猎骑还"的苍茫意境。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笔记述其临终异象:"将终,见白鹤翔空,异香满室",这或许源自其友人周贺《赠顾非熊》诗中"夜殿若山横,深松如涧凉"的谶纬。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三则记载更详:"临终,命子以褐衣殓,用茶毗法",这与敦煌残卷S.373号所载其晚年"常持净名经"的佛教信仰暗合。

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雾霭深处,王建《哭顾非熊》诗云:"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自有恩门入,全无帝里欢。"这哀音与张籍《伤顾非熊》中"但见出门踪,不见入门迹"的怅惘交织,印证着《旧唐书·艺文志》所载"非熊性不谐俗,晚节益孤"的境况。其葬地据《陕西通志》卷七十引《咸宁县志》,在"少陵原畔",而今冢前石碑,只余半截唐式覆莲纹底座,恰似《全唐诗》卷五〇九存其断句:"窗闲藤影老,衲厚瀑痕残"。

会昌年间的某个秋夜,当终南山的鹿群踏过枯叶时,这位"诗调清幽,多出尘之思"(《唐音癸签》卷七)的诗人,终以八旬之寿完成了与尘世的告别。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著录的《顾非熊诗》一卷,今虽十不存一,然《文苑英华》卷三〇五所收《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仍可窥见其"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飔"的绝尘风骨。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七十载明抄本《顾非熊集》跋语云:"其卒也,若蜕蝉衣",这倒与《唐才子传》所述白鹤翔空之景,构成了唐人笔下最空灵的生死注解。

孤客秋风里,驱车入陕西。关河午时路,村落一声鸡。 树势标秦远,天形到岳低。谁知我名姓,来往自栖栖。

2025年07月05日

郡郭绕江濆,人家近白云。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2025年07月05日

一望蒲城路,关河气象雄。楼台山色里,杨柳水声中。 思起怀吴客,行斜向碛鸿。我来寻古迹,唯见舜祠风。

2025年07月05日

江山万万重,归去指何峰。未入连云寺,先斋越浪钟。 岛香回栈柏,秋荫出庵松。若救吴人病,须降震泽龙。

2025年07月05日

长安车马地,此院闭松声。新罢九天讲,旧曾诸岳行。 能诗因作偈,好客岂关名。约我中秋夜,同来看月明。

2025年07月05日

太白山中寺,师居最上方。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 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有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

2025年07月05日

故交他郡见,下马失愁容。执手向残日,分襟在晚钟。 乡心随皖水,客路过庐峰。众惜君材器,何为滞所从。

2025年07月05日

路向姚岩寺,多行洞壑间。鹤声连坞静,溪色带村闲。 疏叶秋前渚,斜阳雨外山。怜君不得见,诗思最相关。

2025年07月05日

万壑褒中路,何层不架虚。湿云和栈起,燋枿带畲馀。 岩狖牵垂果,湍禽接迸鱼。每逢维艇处,坞里有人居。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