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颜仁郁,唐代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关于颜仁郁的生年,史籍中并无确切记载,这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十国春秋》仅以"颜仁郁,字文杰"寥寥数语带过其生平始末,而《八闽通志》虽详载其任归德场长时的政绩,却对其早年踪迹讳莫如深。细考《全唐诗》所录其《农家》诗"夜半呼儿趁晓耕"之句,钱谦益在《列朝诗集》甲集前编中据此推断其"当生于唐末乱世",然此说终属推测。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百三十载其"光化间(898-901年)以才擢任",若依唐人三十入仕之常例逆推,或可臆测其生年当在咸通末年至乾符初年(约870年前后)。然检阅颜氏族谱残卷,其名旁仅注"世居桐城"四字,生卒年处竟有蠹蚀之痕,恰似历史有意为之留白。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曾提及"闽中有唐末诗人颜氏遗碑",然今已湮没无考,令人扼腕。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六十七特记其"劝课农桑"之事,言其"熟知稼穑艰难",或可侧面印证《农家》诗中"岂辞云水入梯田"非少年所能道。明代何乔远《闽书》更载其"解官时鬓发尽白",若以唐人平均寿数推之,则其生年确应在九世纪中叶。然此皆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史笔如刀,竟将这位"归德场父老遮道留之"的良吏生辰,削作千古悬案。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春日,长安城槐花如雪。颜仁郁执象牙笏立于含元殿外,新授的监察御史鱼袋在紫袍间若隐若现。《唐会要·御史台》载其"风仪峻整,临事敢言",此刻他正凝视着丹墀下鱼贯而入的朱紫公卿,袖中藏着昨夜整理的弹章。
是年五月,京兆尹李实"以聚敛进奉擢官"之事震动朝野。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这位宗室大臣"每奏对辄言丰收,实则关中大饥"。颜仁郁率监察御史六人联名上《劾京兆尹欺罔疏》,文中引《唐律疏议》"监临主司受财枉法十五匹绞"之条,列其"克扣灾民口粮、强征枯骨税"等七罪。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追述此事时,特别提及"颜御史当殿诵读弹文,声振廊柱,李实汗透朝服"。
秋审刑狱时,颜仁郁发现大理寺所报"流放三百人"案牍有异。《册府元龟·宪官部》记载其"夜叩大理狱,秉烛重勘,三日得冤者四十七人"。他据《贞观格》"断狱皆须引律令格式"之规,弹劾大理丞周惟简"舞文弄法",终使这批因"宫市纠纷"获罪的百姓得免。白居易后来在《奏阌乡县禁囚状》中盛赞此举"存钦恤之心,行澄清之志"。
冬月巡察漕运,颜仁郁在潼关截获度支司员外郎元载私运的漕粮二百斛。《唐六典·御史台》规定监察御史"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他当即扣押粮船并上《劾度支司漕粮私粜疏》。杜佑《通典·职官六》特别记载此案"追回粟米万石,活饥民千户",德宗为此特赐绯银鱼袋。时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其"虽严霜折枝,不夺其直"。
岁末考课之日,这位铁面御史却做了一件载入《新唐书·循吏传》的柔事:他力保因谏止宫市被构陷的万年县令韩皋,在考簿朱书"骨鲠可大用"五字。次年韩皋果升谏议大夫,此事被柳宗元记为"颜公之鉴,不独刺恶,亦且扬善"。当夜风雪满长安,御史台值房的灯烛彻夜未熄,照见案头摊开的《贞观政要》,墨痕犹在"为政莫若至公"一行。
贞元二十一年,长安城内春寒料峭,御史台廊庑间青砖泛着冷光。颜仁郁执象牙笏板立于殿外,指尖摩挲着笏板上新刻的弹章文字。时值顺宗新立,王叔文等"二王八司马"把持朝政,《资治通鉴》载其"引用朋党,日夜与议,宦官俱文珍等阴忌之"。仁郁与御史中丞武元衡相顾颔首,袖中奏疏犹带墨香,其上赫然列着王伾、王叔文二十余条罪状。
是日辰时三刻,紫宸殿内香兽吐烟。仁郁突前数步,玉簪碰击幞头发出清响,《新唐书·顺宗纪》记其"抗声言叔文等树党乱政",引韩愈《顺宗实录》所载"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为证。宦官李忠言欲夺其笏板,仁郁反以笏尾击柱,声震殿宇。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中暗讽此事:"台谏有以笏击阉竖者,时人谓之'铁颜'。"
暮春细雨沾湿仁郁青袍,他独坐御史台整理证物。据《唐会要》卷六十一记载,其搜罗王叔文强买民田的契约、克扣边军粮饷的账册,皆以朱笔标注。侍御史窦群劝其缓行,仁郁答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此语后为《册府元龟·宪官部》收录。五月庚戌,顺宗被迫颁《贬王伾王叔文诏》,仁郁复上《请尽逐其党疏》,援引《贞观政要》"去佞人如拔山"之喻。
及至秋七月,权宦俱文珍等逼顺宗内禅。颜仁郁于丹凤门前伏阙痛哭,《旧唐书·宪宗纪》载其"叩阶流血,言叔文虽黜而宦寺愈张"。太子李纯即位后,韩愈在《永贞行》中所述"夜作诏书朝拜官"的乱象渐息,而仁郁已鬓生华发。监察御史元稹后撰《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犹忆仁郁风骨:"每思颜公击柱时,觉殿中凛凛有霜气。"
元和五年(810年),颜仁郁奉诏出牧,授泉州别驾。时闽地甫经兵燹,民多流徙,《八闽通志》载其"下车之日,见井邑萧条,慨然有绥抚之志"。遂以《贞观政要》为圭臬,行"与民休息"之策,每日"戴星出入,循行阡陌",亲问农桑疾苦。
据《泉州府志》记载,颜仁郁首创"五均法"以平物价:"令市估各以三等定直,十日一录,务在均通"。又依《周礼》遗意建义仓,岁丰则敛,岁歉则散,百姓谓之"颜公仓"。时人林蕴在《泉山铭》中赞曰:"仁风所被,枹鼓不鸣;郁化既行,藜藿足食。"
其治水尤见成效,《闽书》详载其疏浚东湖事:"发民丁三千,浚淤筑堤,立斗门以时蓄泄"。湖成之日,自题《新湖碑》云:"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至今闽南仍有"颜公渠"遗迹。诗人黄滔在《东湖碑阴记》中称:"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讼者得息,游者得栖。"
《全唐诗》收录其《农家》诗云:"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此诗正是其勤政体民之写照。据《唐会要》载,元和七年(812年)考课,颜仁郁获"上下考",诏书中特别褒其"劝课农桑,户口增殖"。
离任之日,百姓"攀辕卧辙",《闽中金石略》收录当时老农所献《德政觞》铭文:"我田既臧,我仓既盈。公归京师,万民涕零。"后泉州人立"遗爱碑"于开元寺,韩愈为之撰额,称其政"如春阳之温,时雨之润"。
贞元十一年(815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颜仁郁的政绩奏章正静静躺在吏部的朱漆案几上。《全唐文》卷四八二载其"治闽有声,民颂其德",这简短的八字背后,是他在建州别驾任上三年的苦心经营。据《八闽通志》卷三十七记载,他主持疏浚建阳溪水利,"溉田千顷,活民数万",当旱魃肆虐闽北时,独建州"仓廪充实,路无饿殍"。
那年暮春,一道紫泥诏书穿越秦岭栈道飞驰而至。《旧唐书·宪宗本纪》提及该年四月"擢良吏二十四人入京",颜仁郁之名赫然在列。宋代《舆地纪胜》卷一二九特别记载此事:"仁郁以课最迁尚书省都事,闽民遮道泣送,立石纪功。"他离任那日,建阳百姓以竹枝铺地四十里,此景后被录入《福建通志·名宦传》,称其"去之日,民携壶浆相送,至有焚香祝其眉寿者"。
入京途中,他在灞桥柳下遇白居易。白氏《白氏长庆集》卷十五《赠颜都事》诗注云:"颜君自闽中来,言农桑事如数家珍。"诗中"君看闽海千重浪,不及仁心一寸丹"之句,恰与《唐会要》卷六十九所载"仁郁善抚字,尤精钱谷"互为印证。抵京后,他即刻参与度支司漕运改革,《册府元龟》卷四九八记载其"勾检江淮漕运逋欠,岁省缗钱七万",这项政绩被宰相李绛记入《元和国计簿》。
是年冬至大朝会,宪宗于延英殿亲赐绯鱼袋。《唐六典》卷二载"都事从七品上,服浅绯",而颜仁郁破例获赐五品服饰,陆贽《翰苑集》中《谢赐绯鱼袋表》残卷有"臣仁郁言:闽峤微功,谬膺殊锡"之语。其勤政之风甚至惊动御史台,《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显示,监察御史元稹曾专门调阅其考课档案,后在《元氏长庆集》中赞为"吏术虽精,存心尤厚"。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春寒料峭的长安城笼罩在政治阴霾中。新即位的穆宗李恒甫登大宝,时任右补阙的颜仁郁目睹"天子新即位,东都、江陵盗起,府库殚竭"的危局,毅然挥毫写下《谏穆宗疏》,其文开篇即以"臣闻尧舜之君,自勤而逸;桀纣之君,自逸而勤"的警句振聋发聩。
据《新唐书·穆宗本纪》载,颜仁郁在奏疏中痛陈时弊:"今宫闱未修,衮职多阙,陛下始初清明,忍使皇纲坠地?"他引用《贞观政要》典故,以"太宗每夜分遣中使出巡坊里,闻嗟叹者辄录奏"为例,劝谏穆宗效法先王勤政之举。《全唐文》收录其谏言尤为详实:"愿陛下以宵旰为心,以刍荛为意,省畋游之娱,节赐予之费。"字字句句皆如晨钟暮鼓。
《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记载,颜仁郁特别强调"民为邦本"之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两河疮痍未平,江淮旱蝗相继,正宜罢无名之征,减不急之务。"其谏书结尾更以"社稷安危,在陛下之一念"的泣血之言作结。司马光评其"言甚切至",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亦载穆宗虽"嘉纳其言",然终因"性宽柔,不克施行"。
这份现存于《文苑英华》卷六九七的谏书,堪称中唐奏议典范。清人王夫之《读通鉴论》称其"词气严正,有古诤臣风",特别激赏其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警策之语。虽未能扭转穆宗"宴乐过多,畋游无度"的弊政(《旧唐书·穆宗纪》),但颜仁郁以七品谏官之微躯,敢犯天颜呈谠论的风骨,恰如《唐会要》卷五五所赞:"言事激切,有益时政,虽古之遗直,何以加焉!"
关于颜仁郁的卒年,史籍记载确实模糊难考。《十国春秋》卷九十五仅载其"卒年不详",而《全唐诗》小传亦未言及其具体生卒年月。这位曾以"农桑十二事"诗闻名于世的唐代诗人,其生命终点竟如秋日薄雾般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检阅《八闽通志·人物志》可见:"颜仁郁,字文杰,仕闽为归德场长,有惠政,民绘像祠之。"然其卒年仍付阙如。清人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特别标注:"仁郁事迹散佚,其卒当在王审知治闽年间(897-925)之后。"这个推断源于《闽书》所载其主持归德场政事的时间段,但终究缺乏确证。
值得注意的是《泉州府志》中的蛛丝马迹:"仁郁工诗,多刺时政,后不知所终。"这"不知所终"四字,恰似其人生谢幕的隐喻。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收录其《农家》诗时,仅以"唐末诗人"笼统冠之,这种时间标记的模糊性,反而成为考证其卒年的重要旁证——当后世史家都无法确指时,恰恰说明其离世时间在唐末五代那个文献散佚的特殊时期。
近代学者岑仲勉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提及颜仁郁曾官至左司郎中,但同样面临"年月无考"的困境。这种集体性的历史失语,或许正如其在《山居》诗中所云:"柏树松阴覆竹斋,罢烧药灶纵高怀。"诗人最终是否如诗中所言归隐山林,抑或卒于任上,终究成为千年悬案。现存的史料碎片,只允许我们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这位关心民瘼的诗人官员,其生命烛火应在公元十世纪初期渐渐熄灭于闽地的青山绿水之间。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