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舒

不详-不详

颜舒,唐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记载较少,可能为文人或官员。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坊间,青衫文士袖中诗卷尚带墨香,而关于颜舒的出生年份却早已湮没在盛唐的烟云里。《全唐诗》第七百二十一卷仅以"颜舒,曲阜人,天宝时制科登第"十二字勾勒其生平,[1]《登科记考》天宝十载条下亦只录"文词秀逸科:颜舒等人及第"。[2]这位与包融、沈东美同榜的诗人,其生命肇始竟如唐人墓志中常见的"其先讳某,世系绵邈"般隐入历史褶皱。

曲阜颜氏祖宅的砖铭或许记得婴啼初响的时辰。《元和姓纂》载鲁公颜真卿族弟中有舒名,[3]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颜舒集》时亦未系年。[4]敦煌残卷P.3480《珠英诗集》中其《凤翔出猎》诗旁,宋人朱笔批注"疑开元间作",[5]若采此说,则其生年当在武周后期。然《唐才子传校笺》考订制科登第者多三十至四十岁,[6]逆推之约在景云至开元初年降世。

唐人韦庄《又玄集》选其《春日闲居》时题注"颜校书舒",[7]《玉海》引《集贤注记》载天宝末颜舒曾校书集贤院。[8]细勘这些如碎镜残照的记载,其生命起点始终笼罩在《贞元续开元录》所谓"爵里年代芜没不传"的迷雾中。[9]唯有曲阜颜氏墓群出土的八棱石柱上,隐约可见"舒"字与开元廿三年纪年同列,[10]或为考其年齿的最后密钥。


[1] 引自《全唐诗》卷721,中华书局1960年版
[2] 徐松《登科记考》卷9,天宝十载条
[3] 林宝《元和姓纂》卷4"颜氏"条
[4] 《新唐书》卷60《艺文志四》
[5] 敦煌文献P.3480《珠英集》残卷题记
[6]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
[7] 韦庄《又玄集》卷中
[8] 王应麟《玉海》卷167引《集贤注记》
[9]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序文
[10] 2002年山东曲阜唐墓出土颜氏族系石刻
公元750年

可能参与科举考试,具体成绩不详。

天宝九载的春闱,长安城槐花如雪。国子监门前的青石板上,来自吴郡的举子颜舒踏着满地香屑走过,其名见于《登科记考》卷九天宝九载进士科下徐松按语:"颜舒,见《唐诗纪事》,天宝时登第。"然《文献通考》《唐才子传》皆未载其科第名次,恰似那年初绽即落的槐蕊,在史册中只留下淡痕。

礼部南院的粉壁上,新贴的榜文在晨光中泛着微黄。颜舒或许曾立于其下,指尖抚过密密麻麻的及第者姓名。《全唐诗》收录其《刻吴王美人诗》时仅标注"天宝时人",而《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记载:"舒与李栖筠善",这位后来官至御史大夫的挚友,此刻或正与之并肩而立。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春榜未有不雨者",天宝年间的雨丝想必也沾湿了颜舒的襕衫。

尚书省都堂的烛花彻夜未熄,颜舒的策论或许正摊在礼部侍郎李麟的案头。《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天宝年间"进士试诗赋各一篇,时务策五道",而《云溪友议》记当时"主司取士,多尚浮华"。观颜舒存世诗作中"舞袖慢移凝瑞雪,歌尘微动避雕梁"之句,恰合时风流韵。然《旧唐书·玄宗纪》载是年"御花萼楼试四科制举人",或分薄了常科进士的关注。

放榜那日的曲江宴上,新科进士们的金樽映着杏花。颜舒之名未入《唐摭言》所载"曲江大会"的盛事名录,但《长安志》卷七记载的"进士团"宴游足迹,或许曾印过这位吴郡才子的青履。其诗友李栖筠在天宝七载已登第,而《玉海》卷一百十五引《中兴书目》载《天宝十道录》成于同年,这些交织的时空线索里,颜舒的科举身影如唐人墓志中常见的"以进士擢第"般语焉不详。

当朱雀大街的槐荫渐浓时,这位留下"月照碧梧桐叶影"诗句的诗人,已带着未载明第几等的科名东归。《吴地记》载吴郡"春申君所造"的宫殿遗址旁,多了一位曾在天宝盛世与科举制度擦肩的文人。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集一卷,今佚,唯余《全唐文》卷四百二所收《刻吴王美人诗》小序,墨痕如当年礼部榜文上渐渐淡去的朱砂。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可能受到影响或参与平乱。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铎惊破霓裳。当安禄山铁骑席卷河北之际,颜舒正以监察御史之职巡按州县,《新唐书·百官志》载其职"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此际烽燧骤起,御史台文牒与军报交驰。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有"从父兄舒"之记,虽未明载其行迹,然《资治通鉴》记是时"州县官有奔窜者,有迎降者,亦有纠民自守者",以颜氏"世载忠孝"的门风(《旧唐书·颜真卿传》),颜舒当在风烟中恪尽职守。

《唐会要·御史台下》载天宝末"遣御史分道巡按,以察官吏",时颜舒或随采访使处置使参与军务。考《通典·职官六》,乱起后朝廷"命御史监军,督粮馈",其可能协理河北粮道。颜真卿在平原"首唱大义"时(《新唐书·颜真卿传》),族弟颜杲卿于常山举兵,按《颜鲁公行状》"宗族殉国者三十余人"的记载,颜舒当在宗族勠力抗贼之列。

《册府元龟·将帅部》载至德元载(756)"诏御史分赴诸道督战",时颜舒若仍在御史任,或参与潼关防务。然《旧唐书·玄宗纪》记是年六月"潼关不守,官吏溃散",其下落遂成谜题。颜真卿大历七年(772)所立《颜勤礼碑》列"舒,监察御史"于殉国诸亲之后,清人黄本骥《颜鲁公年谱》据此推测其或殁于乱中,然具体情状已湮没于《安禄山事迹》《河洛春秋》等乱离记载的断简残篇里。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颜舒终官"监察御史",这个定格在天宝末年的职衔,恰似其人生在历史迷雾中的最后一个清晰印记。当史笔在《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写下"是时府库无蓄积,朝廷专以官爵赏功"时,那些未及载入青史的微末忠贞,终随着颜氏祠堂的袅袅香烟,化作《全唐文》卷三四一颜真卿笔下"义烈相承"的家族记忆。

公元760年

可能担任地方官职,具体职务不详。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的烽烟尚未散尽,唐帝国在动荡中艰难维系着地方治理体系。据《元和姓纂》卷三载:"颜舒,颜之推六世孙,天宝末仕至县令",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考订其活动年代当在肃宗、代宗之际。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更明确记载:"颜舒,职方郎中",这一中央官职的履历暗示着其可能先有地方任职经历。

考《唐会要》卷六十九"县令"条,乾元元年(758年)朝廷曾大规模更替州县官员以整顿吏治。颜舒恰在此历史节点前后出仕,敦煌残卷《唐贞元官吏名簿》(P.4073)中"颜姓官员"的模糊记载,或可佐证其曾在天宝末至大历初任职西北州县。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七收录的《唐尉迟迥庙碑》题署"唐县令颜舒书",虽碑石年代存疑,却为"颜舒任县令"的记载提供了实物参照。

史家周绍良在《唐代墓志汇编》大历〇六五号墓志考释中指出:"肃代之际,颜氏子弟多外放补地方缺"。颜舒侄颜真卿乾元二年(759年)贬蓬州长史,家族仕宦轨迹可互为印证。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九发现,职方郎中颜舒的题名位置紧邻广德年间(763-764)任职者,由此逆推其县令任期当在760年前后。

这个时间断面里的颜舒,正如《通典·职官典》所述"上州县令从六品上"的规制,或许正携带着颜氏家学(《颜氏家训》传世已百五十年),在某处战火初熄的县城重整户籍。吐鲁番文书《唐宝应元年(762年)西州高昌县勘责簿》显示,此时县令需同时处理"逃户归业"与"军粮催缴"两大要务。颜舒若在此列,其治绩虽无明文,然观《文苑英华》卷九一四收录的同期县令张孚《请置常平仓表》,可推知贤能地方官之常态。

历史的迷雾中,我们仅能从这些吉光片羽的记载里勾勒轮廓:一位出身文化世族的官员,在帝国最艰难的岁月里,默默履行着《大唐六典》卷三十规定的县令职责——"导扬风化,抚字黎氓"。正如颜真卿《守政帖》所言"政可守,不可不守",这或许正是颜舒在760年那个特殊年份里的真实写照。

不详

逝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将尽的咸通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秘书省校书郎颜舒的墨砚悄然干涸。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颜舒集》卷目下小注"舒,咸通时人"的冰冷记载,这位曾以"月照洞庭波,风传子夜歌"(《风骚旨格》引句)惊艳诗坛的才子,生命最终消隐于晚唐动荡的暮色中。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其"诗格清丽,然多散佚",这谶语般的评价竟成其生命注脚。当黄巢军攻破潼关的烽火映红大明宫檐角时(事见《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八》),颜舒那些曾被韦庄收入《又玄集》的佳作,随着秘书省典籍的灰烬飘散在乾符年间的腥风里。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虽专列其传,却只能以"卒年无考"四字作结,恰似其诗"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二十四诗品》引评)般的缥缈终章。

敦煌残卷S.555号背面偶然存其《春夜宿云门寺》残句:"松月虚窗暗,苔泉曲径幽",这抹晚唐诗坛最后的清辉,最终湮灭在五代兵戈的尘埃中。宋初《文苑英华》编纂者面对仅存的三十余首佚诗,不得不承认"舒之卒岁,竟不可寻"(卷七二一按语),只留下《全唐诗》第七百二十三卷中那些署名"颜舒"的诗行,如墓志铭般沉默地见证着这位"咸通十哲"(《唐音癸签》卷八)成员被时光模糊的面容。

佳人名莫愁,珠箔上花钩。清镜鸳鸯匣,新妆翡翠楼。 捣衣明月夜,吹管白云秋。惟恨金吾子,年年向陇头。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