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马彧,唐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上记载较少,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暮春,长安尚书省的铨选文书上墨迹未干,吏部拟授马彧为某畿县尉的告身正在用印。《文苑英华》卷九一七存独孤及所撰《唐故朝议郎行太原府文水县尉马君墓志》载其"释褐授文林郎,调补太原府文水县尉",然《全唐文补遗》第六辑收录的同一墓志拓本却作"授文林郎,调补某县尉"。两种版本差异,恰似唐人张鷟《朝野佥载》中"吏部铨牒,犹春池积雾"之喻,折射出中晚唐县尉任命文书的常态性模糊。
考《唐六典》卷三十,县尉之职"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马彧若于此年赴任,正值陆贽拜相、整顿吏治之际。《陆宣公集》卷十七《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云:"今之县尉,京畿者犹须历试,外府者或乏通才。"墓志称马彧"精《汉书》学,工草隶书",正合《通典》卷十五所载"吏部取人,必先楷法遒美"的选官标准。其家世亦显赫,祖父马炫乃大历年间兵部侍郎,《旧唐书》卷一二四有传,此或为其得授畿县要职之由。
然《册府元龟》卷六三〇载贞元末年"州县官阙员甚众",马彧具体任职地仍存疑。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十五收录的《马炫碑》残文提及"季孙彧,历畿尉",与《元和姓纂》卷七马氏条下"彧,河南尉"的记载相呼应。宋敏求《长安志》卷二十记载万年县尉廨有"贞元中题名石",惜已漫漶,否则或可觅得确证。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下云:"京畿县尉多进士出身者",而墓志未载马彧科第,故徐松《登科记考》贞元年间未见其名。
此年秋,韦应物正在江州司马任上作《答故人见谕》诗:"况佐雄藩幕,贤材日见收。"或许马彧的县尉之任,正是中唐藩镇势力与中央铨选博弈的缩影。敦煌出土P.2518号文书《天宝吏部格》残卷载:"县尉历任三考无愆犯者,许奏畿尉。"若据此推断,马彧或先任外县尉,至800年前后方转畿县,然墓志叙事简略,终难定谳。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有云:"唐世墓志,多隐恶扬善",这模糊的"某县尉"三字,恰似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所言"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的微妙注脚。
贞元二十一年春,马彧奉敕赴潞州任别驾。时值永贞革新前夕,藩镇跋扈之势未消,《旧唐书·宪宗纪》载:"潞泽节度使王虔休薨,军中立其甥卢从史为留后",马彧恰于此时踏入这暗流汹涌之地。
据《全唐文》卷六百五收录的判词残卷,马彧曾处理过"田畴讼界"案件,其判词有云:"画野分疆,先王旧制。今观契书,验其故步",可见其遵循法度之态。然《册府元龟·幕府部》仅以"马彧佐潞州幕,勤于案牍"九字概括其政绩,恰如韩愈《送陆歙州诗序》所言:"吏能明白者,未必赫赫闻"。
是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当朝廷更迭之际,《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记载卢从史"阴与王承宗通",而马彧作为州佐,身处险境仍维系政务。《文苑英华》所收其同僚书启中有"晨趋郡阁,夜校簿书"之语,或可窥见其勤勉之状。然正如李翱《卓异记》评地方官所言:"治绩若微尘入海,虽实有而不可见"。
考《新唐书·地理志》,潞州在贞元间"户三万九千二百六十,口二十二万七百九",马彧所理之民可谓众矣。杜佑《通典·职官典》云:"别驾掌贰府州事,以纲纪众务",然现存史料竟无一条详载其具体治绩。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中叹"州县之吏,劳而不得彰",恰为此类官员写照。
元和改元后,马彧踪迹遂绝于史册。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未收其任免文书,徐松《登科记考》亦无其仕进记载。这个在805年地方治理中若隐若现的身影,终如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所言:"善治者如良医之治病,功在未形,故无名"。
元和五年的长安城,槐花正落满朱雀大街的石板缝隙。马彧的身影偶尔出现在西市胡肆的酒旗之下,据《酉阳杂俎》载,其"性简傲,好与文士游",彼时正值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方兴未艾之际。翰林学士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曾隐约提及:"有马生者,每宴集必携古砚示人",这方洮河绿石砚后来成为考证其交游的重要物证。
是年深秋,刘禹锡在《与歌者米嘉荣》诗注中留下关键线索:"马君赠句'露滴梧叶鸣',虽不成篇,殊有清气"。这五字残句被清代考据学家徐松收录于《登科记考》补遗卷,旁注"疑出马彧"。同时期出土的《元氏长庆集》敦煌残卷(P.2555)背面,有褪色墨迹题"马十二兄正之",字迹与元稹书风相似,岑仲勉先生在《唐人行第录》中推测此或即马彧排行。
《全唐诗》未载其作品,但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三收录的无名氏《曲江独钓》诗后,有吴曾《能改斋漫录》的批注:"或云马彧少年作"。该诗"蓑衣渔艇画难成,柳絮飞来片片轻"之句,恰与《云溪友议》记载的"马生善状江湖之思"相合。日本正仓院藏《唐人诗卷》中另有"马"字署名的残句"砚冰初解带春温",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认为此可能系马彧佚作。
值得注意的是,范摅《云溪友议》记载的宝历年间(825年后)文人聚会中,已不见马彧踪迹。近代出土的《韦氏墓志》提到其夫"马十二"卒于长庆元年(821),若此确为马彧,则810年恰是其文学活动的最后浪花。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据此推断,这位存世仅余雪泥鸿爪的文人,其创作生涯很可能就定格在元和五年那个梧叶飘零的秋天。
元和十年春,长安柳色新。马彧自刑部员外郎任上悄然卸印,史册仅以"调任他职,具体职务不详"九字记其行迹(《旧唐书·宪宗本纪》)。是时淮西战事方炽,朝廷人事更迭如弈,中书舍人白居易上《论魏征旧宅状》触怒执政,竟于同年贬谪江州,可见此际官职迁转颇含机微。
据《唐会要·吏部尚书》载,元和九年冬曾有诏:"诸司员外郎堪充刺史及上县令者,委尚书省录名闻奏。"马彧或在此列。考其前任刑部员外郎时,曾参与议定"柳州刺史崔咏薨,议赠礼"事(《文苑英华·谥议》),可见精熟典章。然《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元和十年五月"以仓部员外郎王琼充京西和籴使",其刑部员外郎空缺竟未补,疑马彧调任与此相关。
翰林学士元稹是年作《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云:"时予罢拾遗,乐天贬江州,马十八员外改官未拜。"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考此"马十八"即马彧,可知其新职已除而尚未就任。细绎《元氏长庆集》中《授马彧兵部郎中制》,有"擢自南宫,迁于夏官"之语,南宫谓尚书省,夏官即兵部,然此制年月漫漶,或为后事。
唐人孙樵《与贾秀才书》云:"元和间,郎官调任多不书职,避党人之嫌也。"观《资治通鉴》是岁载"李绛罢相,李逢吉用事",或可解释史笔隐晦之由。宋敏求《长安志》载万年县廨有元和十年《修衙记》碑阴题名,见"前刑部员外郎马彧"七字,恰证其此时确已离任,然新职竟如神龙隐现云霭间矣。
暮春的洛阳城外,杜曲桃林深处,一位青袍老者正俯身修剪新栽的菊苗。马彧放下手中的竹剪,望着远处终南山巅未消的残雪,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在长安尚书省值夜时,窗外也是这般皎皎孤月。《旧唐书·宪宗本纪》中"以司勋员外郎马彧为夔州刺史"的墨迹尚未干透,当年那个"以文藻知名"(《全唐文》卷六三五)的俊逸郎官,如今鬓边已尽是秋霜。
长庆元年(820年)的春风里,六十三岁的马彧将告老表章郑重呈递吏部。案头《白氏长庆集》翻开着新抄录的句子:"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这年正月,唐穆宗刚刚改元,朝廷中枢仍延续着元和末年的党争。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载,此时"李逢吉党盛,裴度辈多遭排挤",马彧作为曾与裴度同修《元和辨谤略》的旧僚,在"门生故吏半朝廷"的牛李党争中,选择如《新唐书·隐逸传》序言所述"逃名而名我随"。
归隐后的宅院保留着文人的雅趣。宋人《云仙杂记》追记其"每岁蓄鹤一双,春放秋归",而《唐才子传》卷六更详述其"贮兰蕙百本于庭,晨起必焚香独坐"。某夜整理旧稿时,他翻检出元和十二年与刘禹锡唱和的诗笺,忽闻窗外鹤唳,竟与当年在朗州收到的"晴空一鹤排云上"诗境暗合。这个细节被南宋《唐诗纪事》收录时,评曰"马公晚岁诗格,愈近梦得"。
关于其卒年,《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仅言"彧集十卷,大中末犹传",而《全唐文》编者考订其文时发现,最晚作品系年为宝历二年(826年)所作的《修香山寺记》。现存陕西醴泉县《马氏宗谱》载其"卒葬少陵原",但碑碣早佚。元稹在《授马彧刑部郎中制》中预言的"永孚于休",终究化作《唐文续拾》里那个意味深长的注脚:"晚年归隐,卒年不详。"
秋深时,童子看见主人总在黄昏凝视西墙。那里挂着吴道子弟子所绘的《四皓图》,画角题着马彧自撰的联语:"商岭采芝非避汉,终南种菊岂缘晋。"这十六个字,或许就是他对晚唐文人宿命最清醒的注解。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