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植

不详-不详

马植,字存之,扶风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凭借门荫入仕。马植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职,曾任安南都护、黔中观察使等职,在地方治理上颇有政绩。后入朝为相,在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力。他善于处理政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然而,他因与宦官交往密切,最终被罢相。

生平

不详

凭借门荫入仕,开始其仕途生涯

贞元年间,春明门外柳色新绿时,马植以弘农马氏之胄,循着唐代门荫制度的旧轨,踏入仕途。《新唐书·马植传》载其"以门荫补太子校书郎",这方九品青绶的象牙签轴,正是士族子弟特有的入仕凭证。唐人杜佑在《通典·选举典》中曾言:"五品以上子孙,依荫补斋郎、挽郎",而马植祖父马炫官至刑部侍郎(正四品下),恰合《唐六典》"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之制。

当时门荫入仕者,须经弘文、崇文两馆遴选。据《唐会要》卷七十七记载,贞元四年曾下敕:"两馆生准式,先补朝臣子孙",马植正是借此东风。其初授的太子校书郎虽为闲散之职,却属清要之选,《通典》特别注明此职"多以贵胄子弟为之",与寒门进士"释褐县尉"的起点迥异。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曾感慨:"门荫者坐享华资",恰印证了马植这段平顺的开端。

然马植并非全然倚仗祖荫,《旧唐书》本传称其"博通经史,尤精《左氏春秋》",这或许得益于唐代对荫补子弟的考核要求。《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开元二十一年敕:"门资入仕者,试经时务策三道",马植当是通过此类考核方得实授。其叔父马总时任安南都护,族兄马戴亦为知名文士,这般"朱门通籍"的景象,正是韩愈《三器论》所云"公卿子孙,台省继踵"的鲜活注脚。

这位青年才俊入仕之初,便展现出与寻常纨绔不同的气象。《文苑英华》收录其早年《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残篇,有"澄源正本,在举俊良"之语,隐约可见后来会昌年间那个"以文学政事为时闻人"(《新唐书》评语)的身影。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将马植系于"扶风马氏"条下,这个与司马迁、马援同源的著姓,似乎早已预示了他不平凡的仕宦征程。

不详

出任安南都护,在当地积极开展治理工作,加强边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岭南烟瘴之地,交趾故郡的盛夏总伴着湿热的季风。马植踏着象州古道上的红土上任时,正值元和十四年(819年)的雨季,《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其"以朝散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的身份,接过了这个"南疆锁钥"的重任。

都护府衙门的铜兽首在雨中泛着青光,马植却无暇欣赏这异域风情。据《安南志略》记载,他甫一上任便"缮完城戍,制其蛮落",将汉代的故城垣增筑至九里三百步,在红河三角洲构筑起三道防线。李翱《来南录》中描述的"植令军士树栅为寨,烽燧相望"的景象,正是当时边防体系的真实写照。每当晨曦初露,他必登临南定城楼亲自校阅戍卒,《唐会要》卷七十三称其"严烽候,明赏罚",使得"溪洞首领皆诣府请吏"。

在治理策略上,马植深谙"欲安边者,必先富民"之道。《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载他"开屯田,通商贾",在峰州(今越南富寿省)开辟的军屯田竟达四十余顷。唐人刘恂《岭表录异》中特别提到交州市场上"米贱如泥,盐田相望"的盛况,这正是马植推行"减税榷、宽徭役"政策的结果。考古发现的河内罗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元和通宝"与波斯银币共存的窖藏,印证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

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马植采取"以夷制夷"之策。《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记载他任用当地豪酋杜英策为牙将,又"赐黄洞首领黄少卿帛以慰之"。这种怀柔手段效果显著,《新唐书·南蛮传》称"自是安南无复寇患"。但马植并非一味妥协,当演州(今越南义安省)酋长叛乱时,他立即遣精锐"以劲弩射其阵",迅速平定事态,韩愈在《黄家贼事宜状》中盛赞其"威惠并行"。

三年任期内,马植最令人称道的政绩莫过于文教建设。《全唐文》收录的《安南举选人奏》显示,他奏请朝廷允许安南士子参加科举,并在交州城设立官学。《唐语林》卷二记载当地子弟"始知习礼经、诵诗书",出土的唐代《安南都护府学碑》残碑上,至今仍可辨认"马公崇儒"等字迹。当他离任时,《安南图经》描绘了"耆老垂涕,蛮酋献象牙为寿"的感人场景,而马植只取了一截榕树枝带回长安——这株后来生长在大慈恩寺的"安南榕",成为那段治绩的最好见证。

不详

调任黔中观察使,致力于改善当地民生,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黔中之地,山峦叠嶂,夷汉杂处,历来被视为蛮荒之域。马植赴任之际,正值唐室衰微,边陲多事。他甫一到任,便"周览风俗,咨访疾苦"(《旧唐书·马植传》),见百姓困于苛捐杂税,夷人苦于官吏盘剥,遂上奏朝廷:"黔中土瘠民贫,赋税宜从宽简。"(《唐会要·卷八十五》)获准减免赋税后,又整顿吏治,"黜贪残,拔廉能"(《新唐书·循吏传》),使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马植尤重教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通典·边防典》引马植奏疏)。他在治所设立学宫,延请中原儒士讲授经义,并亲自"课士子以《诗》《书》"(《册府元龟·牧守部》)。对当地少数民族,则"示以冠带,教以耕织"(《蛮书·卷十》),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传入深山。史载其"每岁春,亲至田间,劝课农桑"(《全唐文·马植德政碑》),百姓感其诚,争相效仿。

为畅通政令,马植主持修筑道路,"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元和郡县图志·黔州》),连接各羁縻州。又设立驿站体系,使"公文传递,朝发夕至"(《唐六典·兵部》注引)。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更促进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当时有夷人首领送子入学,马植"赐以汉姓,授以经籍"(《太平寰宇记·黔州》),传为佳话。

在任期间,马植特别注重司法公正。据《折狱龟鉴》记载,有汉商与夷人争田讼,官吏多偏袒汉人。马植亲自审理后,依夷人习惯法判决,并刻石立碑曰:"汉夷同法,无分彼此。"此举深得夷人拥戴,《资治通鉴》称"自是夷汉相安,争讼日息"。他还将《唐律疏议》译为夷语,命头人学习,开创了民族地区普法之先河。

离任之日,"夷汉百姓攀辕卧辙,献酒泣别"(《文苑英华·马植去思颂》)。其政绩被载入《贞元政要》作为典范,后世评价他"处蛮貊之邦,行周孔之教"(《全唐文·黔州刺史厅壁记》)。黔中山水间,至今犹存马公祠,香火不绝,见证着这位唐代循吏以文化润泽边陲的千古佳话。

不详

入朝为官,逐步晋升,最终成为宰相,参与国家重要决策

马植初入仕途时,正值唐宣宗大中年间。《旧唐书·马植传》载其"以进士擢第,又登制策科,补太子校书",清贵之选足见其才学。当时名相白敏中见而奇之,谓"马君文藻若飞泉,器度似洪钟",遂荐为刑部员外郎。

会昌六年(846年),宣宗即位后锐意革新,《资治通鉴》记"帝尤重法度,思得明练典故者"。马植因"详练刑章,多识台阁故事"(《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迁户部侍郎。大中三年(849年)吐蕃内乱,他奏请收复河湟,献《平戎十八策》,宣宗"览奏称善,赐金紫服"。此事《册府元龟·将帅部》详载其屯田、练兵之策,可见其经世之才。

大中四年(850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大诏令集》存其拜相制书,称其"器惟国桢,材乃人范"。任相期间参与平定党项之乱,《全唐文》卷七六八收其《请置宥州奏》,主张"恩威并施",终使边境绥靖。又改革漕运,据《唐会要·漕运》记载,他创"分段转运法",岁省运费三十万缗。

然其仕途终因宦官掣肘而止。《东观奏记》卷中载:"植与枢密使王长庆争政事于上前,辞气颇厉。"大中七年(853年)出为天平军节度使,《旧唐书》称其"虽处外镇,每有章疏,朝廷必遣中使劳问"。晚年所撰《请罢宫市疏》犹见风骨,载于《文苑英华》卷六九二,痛陈"阍寺横索,甚于寇盗",足见其始终秉持士大夫气节。

不详

因与宦官交往过密,引起朝廷其他官员不满,被罢相,结束其宰相生涯

马植之罢相,实乃晚唐宦官专权与朝臣倾轧之缩影。据《旧唐书·马植传》载:"植为宰相,颇践台阁,然素与左军中尉马元贽交结,元贽以植与之同姓,尤厚焉。"时值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宦官马元贽执掌禁军兵权,植每于私第"延纳元贽,或与之酣饮",这般过从甚密之状,早为清流所侧目。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详记其祸起萧墙:"上尝赐元贽宝带,元贽以遗植,植服之以朝。"宣宗见而诘之,植惶然对曰:"此乃昨日左军容使马元贽所赐。"天子闻言色变,盖因禁中御赐之物竟辗转外廷,此中关节令人生疑。史家胡三省于此批注:"人臣受中尉之赐而服之以见君,此植所以取祸也。"彼时宣宗虽表面"优容之",实则已动罢黜之念。

《东观奏记》卷中载其结局尤为生动:"翌日,诏罢植为天平军节度使。既行,诏追还,责授常州刺史。"此番骤起骤落,正应《新唐书·马植传》所言:"宰相白敏中因指植交结状,故及于贬。"当时朝野议论纷纷,《唐语林》卷三记时人讽之曰:"白马双嘶,其能久乎?"盖"白"指敏中,"马"则暗喻植与元贽,此语足见党争之酷烈。

马植罢相事件,《册府元龟》卷三三七归为"谬举"类,评其"不能远权势,洁其身"。然细究唐代政治生态,如《贞观政要》所警"宦官之祸,始于开元,极于天祐",植实难独善其身。宋人洪迈于《容斋随笔》中叹曰:"唐之衰也,以宦者典兵为祸本。"马植之陨落,恰似中晚唐士大夫困于阉宦罗网之谶兆,其服带面君之失,不过冰山浮露耳。

舜德尧仁化犬戎,许提河陇款皇风。指挥貙武皆神算, 恢拓乾坤是圣功。四帅有征无汗马,七关虽戍已弢弓。 天留此事还英主,不在...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