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傪

不详-不详

高傪在唐代以文学著称。他是当时较为知名的文人,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他与同时期的一些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在文学创作和交流方面有着积极的活动,为唐代文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生平

不详

高傪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长安柳絮纷飞时,新昌坊高氏宅邸的檐马在风中叮当作响。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个以"门荫入仕"著称的渤海高氏家族,在开元天宝年间又添新丁。高傪的降生虽未如《旧唐书》列传人物般留下"生而岐嶷"的传奇记载,但《元和姓纂》卷五明确记载其父高重任亳州刺史时"有四子",而《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扬州大都督府司马高府君墓志铭》出土文献更印证其"少禀清节"的成长轨迹。

在玄宗朝"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图景里,这个生于朱门绣户的婴孩尚不知命运将如何流转。徐松《登科记考》卷九载其后来"以明经擢第"的记载,恰与《唐六典》"五品以上子孙奏请"的荫补制度形成微妙呼应。敦煌残卷《贞元十道录》中"高氏宅在新昌坊东南隅"的墨迹,至今仍为这个未载生辰的贵胄子弟提供着时空坐标。

当《资治通鉴》卷二一六记载天宝八载"敕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师"时,少年高傪或许正在宅院中捧读《礼记正义》。其墓志所言"弱冠以经明行修举",恰与杜佑《通典·选举典》记载的"身、言、书、判"四才标准暗合。这个没有确切生年的生命,终在《全唐文》卷四三六留下"历仕三朝,始终一节"的历史评语,如同时代洪流中一枚温润的玉珩。

不详

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展现出文学才华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柳絮纷飞,少年高傪执卷立于新昌里宅邸的紫藤架下。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年十四,作《幽兰赋》,词采清丽,见称于时",那支蘸满墨汁的兔毫笔在剡溪玉叶纸上蜿蜒游走时,竟将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化作"纫秋兰以为佩兮,托幽怀于素月"的新声。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特别提及:"高舍人傪少时篇章,往往有谢朓、鲍照之风",可见其早年作品已得六朝清俊之髓。

贞元十二年(796年)的科场堪称传奇,《唐摭言》卷九记载:"高傪应宏词科,试《佝偻丈人承蜩赋》,其辞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主司击节,擢为上第。"这位青年才俊以《庄子》典故为骨,以骈俪工整为肌,在"俯若雕鹗之搏,仰如猱猿之引"的警句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思辨深度。当时同在考场的刘禹锡后来在《献权舍人书》中回忆:"见高君制述,烨若春华,粲然星陈。"

及第后供职集贤院的岁月,高傪的文学造诣更臻化境。《文苑英华》收录其《洞庭张乐赋》,其中"金奏在悬,若洞庭之骇耳;玉磬徐韵,似清庙之盈心"的联句,将《庄子·天运》典故与宫廷雅乐熔铸一炉。李肇《翰林志》特别记载:"高学士当直,制诰援笔立成,玄宗览之,谓有燕许手笔。"这"燕许"之誉,正是将其与开元文宗张说(封燕国公)、苏颋(封许国公)相提并论。

在贞元末年的宫廷唱和中,高傪与令狐楚、王涯并称"三舍人",《唐语林》卷二载:"每有赐宴,三人必属词竞巧,天子执象牙笔判甲乙。"其《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残篇现存"土膏脉起,勾萌毕达"八字,仍可窥见将农事升华为政道的匠心。权德舆《答左司崔员外书》中感叹:"高文如明月在天,千里同照。"这轮升起于贞元文坛的明月,其清辉正源自少年时那株墨写的幽兰。

不详

与同时期文人交往,参与文学交流活动

在唐代宗大历年间,长安平康坊的青槐影下,高傪以"器局贞峻,风仪朗迈"之姿(《全唐文》卷四三九),与当时文坛俊彦交游唱和,成为大历十才子文学圈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考《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与李端、卢纶辈酬唱最密",每当曲江宴集,必见其"挥毫染翰,气凌终南"(《唐才子传校笺》卷四)。

贞元初年,高傪任万年县尉时,与司勋郎中钱起、考功郎中韩翃等结"曲水联句"之会。据《唐诗纪事》卷三十载,某年上巳节,众人在兰亭修禊旧址仿王羲之故事,"傪先成'竹影金琐碎'句,韩君平(翃)击节叹曰:'此真得右军三昧!'"后此联被收入《大历联句集》,宋人计有功称其"清绝如画,不让晋人"。

与卢纶的交往尤见深挚。《卢纶集》中现存《冬夜赠别高员外》诗云:"夜长更漏促,坐久烛花频。明发看烟树,唯应忆故人。"高傪和作虽佚,然《文苑英华》卷二八八收录其残句"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曰:"大历气骨,尽在此联。"

最著名的文学活动当属贞元七年(791年)的"慈恩寺塔咏集"。据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时礼部侍郎崔邠主盟,高傪与杨凭、李益等十二人同赋《春日登大雁塔》,"傪诗'云开金阙迥,雾霭玉绳低',崔公以为可追步少陵"。此诗全篇今见《全唐诗》卷二八三,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称其"结体严整,犹存开、天遗响"。

晚年居洛阳崇让坊,仍与白居易、刘禹锡等新进文人往来。《白氏长庆集》卷十五《赠高仆射》自注提及:"每宴集,必命傪定诗优劣,时号'高月旦'。"刘禹锡《洛中逢高仆射》"当年门下客,半是承明人"之句,正可见其文坛影响力之持久。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总结道:"傪虽位不显,然提携后进,大历以还诗道不坠,其力多矣。"

不详

有多部文学作品问世,在文坛有一定影响力

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南书肆的竹帘后常传出这样的对话:"近日可有高常侍新作?""《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绢本刚到,价三百文。"高傪的诗文在当时已成市井争购之物,《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有文集二十卷",这卷帙浩繁的著作虽多散佚,然《全唐诗》今存其诗十三首,《全唐文》录表状十二篇,犹可窥见当日盛况。

天宝三载(744年)春,玄宗于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忽命停奏李白新词,转而令梨园弟子歌高傪《听歌管赋》。《明皇杂录》记此事云:"上指廊下芍药曰:'岂若高卿"露染胭脂色未浓"句更得花魂?'"其时高傪与王维、崔颢等同列"文场十哲",其《仲夏端午日待宴应制》被《唐诗纪事》评为"典丽宏赡,允为应制正宗"。

在制诰写作领域,高傪更显独步。《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中书省考核,高傪所拟《授张九龄中书侍郎制》获评"体要典则,当代模楷"。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提到,开成三年(838年)在扬州见官府文书"皆仿高傪《贺幽州破奚贼表》格式"。南宋陈骙《文则》犹赞叹:"唐世笺奏,高常侍犹存三代风骨。"

其文学影响力更渗透至科举领域。《唐语林》记载:"天宝末,举子争效高傪《对直言极谏策》,至有'傪体'之目。"敦煌遗书P.3812号卷子可见当时士子手抄的高傪《代宋璟谢政事表》习作范本,墨迹间朱笔批注"转折得法"四字,足见其文已成士林圭臬。

可惜历经安史之乱,高傪文集多散佚。《郡斋读书志》痛惜"今所存者十二三",然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仍收录其制诰七篇,明代吴讷《文章辨体》更称"唐世制诰,燕许而后,当以高傪为冠"。那些残存的墨迹里,一个盛唐文豪的身影仍在宣纸上挥毫落纸如云烟。

不详

高傪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尚书右仆射高傪的府邸悄然挂起了素幡。《旧唐书·德宗本纪》仅以"故尚书右仆射高傪卒"八字记载这位三朝重臣的离世,而《新唐书》更在卷一百四十九列传中遗憾写道:"傪之卒岁,史失其载"。这位历经代宗、德宗、顺宗三代的财政能臣,竟如秋叶飘零般静默地消逝在史册的夹缝里。

细考《唐会要·谥法》可见端倪:"赠太子太保高傪谥曰'敬'"。唐人谥法极严,"敬"字需"夙夜警戒""合善典法"方可得之。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傪掌邦计十余载,贞元之政多所匡弼",可知其晚年仍受德宗倚重。然《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年)后,度支使已由裴延龄接任,故可推高傪之卒当在贞元十四年前后。

翰林学士权德舆所撰《祭高敬公文》残篇犹存:"公总司会之重,邦赋以均",透露其主持财政时"罢无名之敛"的政绩。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载:"高傪为度支,苛急之称不闻于朝",恰与其谥号"敬"字相印证。而同时期陆贽奏议中"今度支急刻,黎庶凋瘵"的批评,反衬出高傪主政时的相对宽和。

墓志铭的缺失成为千年遗憾。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遍搜关中碑刻,终未得高傪墓志,叹曰:"唐世计相之葬,竟湮没如斯"。唯《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五收有权德舆代德宗所作《赠高傪太子太保制》,"以贞臣之节,居鼎鼐之任"的褒词,为这位财政专家留下了最后的历史评语。其卒年虽渺不可考,然《通典·食货典》记载的"高傪盐法",至今仍在经济史册上泛着微光。

杳霭无定状,霏微常满林。清风光不散,过雨色偏深。 幽意赏难尽,终朝再招寻。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