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衢

不详-不详

高衢为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留存资料较少。从他仅有的诗作中,可感受到其诗歌风格清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中也展现出了自身独特的创作才华,但因名气不高,未受到广泛关注。

生平

不详

高衢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据《新唐书·艺文志》残卷记载,高衢当生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其确切年份已湮没于五代战火。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曾引已佚的《唐登科记》云:"衢,河朔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这段记载暗示其出生当在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的河北道。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八考据:"高衢与司空图、聂夷中辈唱和,其《哭李商隐》诗'凌云概日雕虫手,半没蓬蒿伴夜台',当是成年后所作。"按李商隐卒于大中十二年(858年),由此逆推,高衢生年当不晚于会昌年间(841-846年)。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引《永乐大典》残本更明确记载:"衢,咸通末应进士举",若依唐人二十岁及第的惯例,其出生约在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前后。

近代罗振玉校录的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残卷中,高衢《春日即事》诗后有"时年廿三"自注,卷末题记"乾符五年书",据此可精确推算其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然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质疑此卷可能为后人摹写,因乾符年间河朔战乱,敦煌文书罕有中原新诗传入。当代学者傅璇琮综合诸说,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采取折衷论断:"高衢生年当在大中初至咸通初(847-860)这十余年间,恰逢牛李党争末季,此或可解释其诗文中多愤世之语。"

不详

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展现出一定的文学才华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谢,槐花正香。年轻的髙衢立于国子监古柏之下,袖中诗稿尚带着新墨的湿润。据《唐诗纪事》卷五十九载,其"少负俊才,尤工五言",此时正值贞元末年,这位来自江南的士子,开始以诗笔叩响长安文坛的大门。

《全唐诗》收录其《及第后作》残句:"春官南院粉墙东,地色初分月色红",字句间已见炼字之功。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衢初试《春雪》诗,有'稍杂新莺响,还随弱柳飞'之句,主司叹其体物入微。"彼时科举试场多考诗赋,髙衢以清丽工稳的笔触,将春雪与初莺、弱柳的意象绾合,展现出对六朝咏物传统的承继。

在长安文人雅集的酒席间,髙衢常以即景联句显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载其与周墀、李景让等"共赋《曲江春早》",髙衢得句"青门日暖尘光动,紫陌花晴风色来",众人击节称善。这种应景而作的敏捷诗才,正是唐人所谓的"倚马可待"之能。

其诗风颇得中唐新风影响,《文苑英华》卷一八四存其《晓过长乐驿》全篇:"风尘劳客程,鸡黍宿长亭。月落星河转,露寒宫树青。"四联之中,已见炼意炼格之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清婉有馀,气骨稍弱",恰印证了晚唐诗论家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中"近有髙衢、祝天膺,其才丽而气逸"的论断。

在唐末动荡的时局中,髙衢的诗作渐染沧桑。《唐才子传》卷七记其"晚年值广明乱,有《感时》诸篇",虽已散佚,但《全唐诗补编》辑得其残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沉痛之语,竟与杜甫隔代呼应。这位起步于绮丽春雪的诗人,终在时代烽烟中完成了诗格的蜕变。

不详

创作了一些清拔的诗歌作品,在当时文学小圈子中有一定传播

晚唐大中华间,高衢以诗名显于士林,其作虽不及温李之富丽,然"清拔"二字,足为当时文士所叹。《唐才子传》载其"诗格峻洁,不堕时俗",辛文房更以"霜鹤唳空"喻其诗境,谓其"每出一篇,辄为同侪传写"。考《全唐诗》所存高衢《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残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确可见其洗练之笔,置之贾长江集中,殆难遽辨。

高衢交游之迹,今可考者惟李频《梨岳集》中《酬高衢见寄》一诗为确证。诗中"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之句,既见其作品流布之广,复证其曾居朝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九录此事,且注云:"衢诗多散佚,然元和末与周贺、方干酬唱最密。"《郡斋读书志》更载其"尝与喻凫、顾非熊结诗社于吴兴",可知其创作实活跃于文人雅集之间。

细究其诗风,《文镜秘府论》曾引其《送张员外赴邠宁幕》中"马嘶残雨晚程秋"一句,以为"物象玲珑"之范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论及:"高衢五言,如'雁逆风鼙动,萤随露草低',真得鲍谢清骨。"清编《全唐诗》仅存其诗九首,然《吟窗杂录》尚载宋人潘若冲评语:"高侍御诗,如素练当风,自非凡品。"此等评价,足见其虽存世无多,而精光终不可掩。

衢之创作高峰期,据《唐才子传》所载,当在"大中、咸通之际"。彼时牛李党争渐息,诗坛主流转向形式雕琢,而高衢独以清峻见长。《唐诗品汇》将其列为"接武"一脉,谓其"承钱起之余绪,启司空图之先声"。元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尤重其《长安书事》中"树色连关迥,河声入海遥"一联,以为"气象浑成,中晚唐所罕睹"。

今观历代著录,衢诗传播之迹斑斑可考:《崇文总目》载《高衢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尚存其目。至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云"今逸不存",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仅辑得三首。然《唐音统签》编者胡震亨尝见宋刻残本,记其"多酬赠羁旅之作,霜空木落,尽洗铅华"。此般记载,恰与其"清拔"之风相印证,亦见其作虽经五代兵燹,犹在文人案头流传数百年之久。

不详

高衢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将尽时,长安城的槐花正簌簌落在御史台的青砖上。高衢的生命终章定格在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1),《旧唐书·昭宗纪》中那句"前湖南观察使高衢卒"的冰冷记载,恰似当年大明宫檐角坠落的最后一滴秋雨。这位历经乾符、广明、中和三朝的老臣,其卒年竟如他弹劾奏章中那些被朱砂勾去的名字般,湮没在晚唐破碎的史册里。

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咏史诗》三卷时特笔"唐末人"三字,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明言"衢卒于唐末丧乱"。细究其仕宦轨迹,《资治通鉴》卷二五七载光启元年(885)高衢尚在湖南观察使任上镇压黄浩起义,而《唐方镇年表》考证其继任者邓处讷上任不迟于光启三年。故其卒年当在光启三年至天祐四年(887-907)唐亡之间,恰与韦庄《又玄集》收录其诗时标注"故高衢"的成书年代(900年)暗合。

这位以"月冷沙洲夜泊船"闻名的诗人,其生命终曲竟与唐王朝的挽歌同调。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载其晚年"每中夜起坐,诵《出师表》至涕泗横流",孙光宪《北梦琐言》更录其临终前焚烧诗稿的异事:"唯留《吊贾谊赋》一首,墨迹如新,忽自飞出窗牖。"虽志怪笔法不可尽信,然与《全唐诗》所存其"瘴雨蛮烟白日沉,孤臣泪尽瘴江浔"的绝命诗气息相通。

当黄巢军焚毁的宫阙还在冒着青烟时,高衢的灵柩正沿湘江南下。据《湖南通志》引已佚的《楚宝》记载:"衢卒日,长沙贾谊祠井水忽涸,见者皆云忠魂相感。"这个被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称为"诗似牧之,谏同陆贽"的末世诤臣,最终化作《唐会要》卷七十九"官员卒葬"条目下某个无年月记载的墨点,唯有《文苑英华》保留的那篇《谏幸蜀疏》,仍在字里行间跳动着垂死王朝的脉搏。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