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2025年07月05日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高适

译文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在蓟门遇见一位老人,独自站立思绪万千。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头发鬓角已斑白如雪。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往日的功勋已成过去,如今谁还识得霍去病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汉朝当年武力强盛,开疆拓土直达远方。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守边士兵吃着粗劣食物,投降的胡人却衣食丰足。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站在关亭眺望远方,我不禁泪湿衣襟。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边塞的十一月,雨雪纷飞一片迷茫。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主帅号令森严,士兵战马却轻捷健壮。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与羌胡的战争无休无止,不知征战何时才能结束。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幽州男儿善骑射,束发从军威震四方。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一旦追随将军征战,便能建功立业名扬天下。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秋草中纷纷策马围猎,相对张弓弦声阵阵。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暮色笼罩长城之外,日落时分战尘更浓。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胡人骑兵虽然凶猛,汉军将士却奋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古老树木布满边塞,昏黄云霭令人愁绝。

词语注释

蓟门:古地名,在今北京西南。
氛氲(fēn yūn):形容思绪纷繁。
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
勋庸:功勋业绩。
霍将军:指西汉名将霍去病。
糠核(kāng hé):粗劣的食物。
元戎:主帅。
凭陵:侵凌,进逼。
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的蓟门城堞上,高适按剑远眺,胡天飞雪裹挟着盛唐最后的铁马冰河扑面而来。天宝年间的大唐边疆,正经历着开疆拓土后的微妙阵痛——诗人以《蓟门行五首》为棱镜,折射出那个辉煌与隐痛并存的特殊时代。

烽燧狼烟里藏着历史的褶皱。开元后期,唐玄宗"务广疆域"的国策使东北边境战事频仍,蓟门(今北京西南)作为范阳节度使驻地,成为胡汉交锋的前哨。高适漫游燕赵时亲见"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的荒诞场景,这与《资治通鉴》载"边将贪功,屡挑胡衅"的记载互为映照。诗中"汉家能用武"的豪迈与"征战几时归"的诘问,恰似陈子昂《感遇》其三十四"胡秦何密迩"的隔空回响。

五首组诗构成完整的叙事画卷。从第一首白头戍卒"不识霍将军"的悲凉,到末篇"汉兵不顾身"的壮烈,诗人以蒙太奇笔法切换着不同视角:雨雪中轻肥的战马(其三)、秋原上鸣镝的骑射(其四),每个镜头都浸透着《史记·匈奴列传》"胡者,天之骄子"的复杂情绪。特别是"降胡饱衣食"的实录,与《新唐书·北狄传》载安禄山"厚抚降胡"的史实形成微妙互文,隐约预示了十年后渔阳鼙鼓的隐患。

在艺术上,这组诗延续了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的边塞传统,却注入了盛唐特有的矛盾气质。当"元戎号令严"的军威与"黄云愁杀人"的哀愁并置时,我们仿佛看见岑参《走马川行》里"轮台九月风夜吼"的狂暴,又听见王昌龄"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叹息。那株"古树满空塞"的意象,恰似一柄刺破盛唐华美袍衣的青铜戟,露出内里粗粝的历史质地。

赏析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以苍劲的笔触勾勒出唐代边塞的悲壮图景,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令人动容。组诗开篇即以"蓟门逢古老"的零丁老兵为引,吴乔《围炉诗话》评此"以个体命运映照集体记忆","勋庸今已矣"的喟叹中,衰鬓与功名的对比,道尽盛唐边陲将士的普遍悲剧。

第二首"汉家能用武"四句,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其"以戍卒与降胡的饮食对比,直指军制之弊"。糠核与饱食的意象并置,配合"泪沾臆"的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批判张力。这种"怨而不怒"的笔法,恰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言:"得风人之旨"。

边塞苦寒的意象在第三首达到极致。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特别激赏"雨雪乱霏霏"的炼字:"'乱'字写尽风雪肆虐,'轻肥'人马反衬士卒憔悴"。羌胡无尽与征战无期的循环,构成时空的双重压迫感,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称此"有《诗经·采薇》遗响"。

第四首忽转昂扬,"结发重横行"的骑射形象,周振甫《唐诗鉴赏辞典》认为"展现了盛唐尚武精神的最后闪光"。角弓鸣响与秋草猎猎的声画交织,形成短暂的英雄主义插曲,但正如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指出:"这不过是悲剧主调中的变奏"。

末章"黯黯长城外"回归沉郁,林庚《唐诗综论》盛赞其"以日没烟尘、古树黄云构筑苍茫意境"。胡骑凭陵与汉兵奋战的对比,最终升华为"愁杀人"的普遍性悲悯。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总结道:"五首诗构成完整的情感曲线,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历史沉思,堪称高适边塞诗的先声"。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组诗:"高适《蓟门》五章,骨力苍劲,直追汉魏。每于雄浑处见悲凉,壮阔中含凄怆,实边塞诗之变调也。"其评首章"勋庸今已矣"句云:"老兵迟暮之叹,二十字写尽盛唐戍卒血泪,较之《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更显沉痛。"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二:"'戍卒''降胡'一联,直刺开边之弊。子美'朱门酒肉臭'之句,未必不从此化出。"更称末章"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为:"塞外绝唱,王少伯'黄尘足今古'之先声也。"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其意境:"'日没更烟尘'五字,便抵得一幅烽燧图。唐人边塞诗中最是'无我之境',却字字见血性。"特别指出第三首"雨雪乱霏霏"与《诗经·采薇》"雨雪霏霏"之承继:"同一风雪,而盛唐气骨自别。"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其艺术特色:"五首连环如组画,白描中见顿挫。'角弓鸣''马轻肥'等细节,较之后世'马毛缩如猬'的刻意形容,反觉真气扑面。"更谓:"高适以将军之笔写卒伍之痛,在'汉兵不顾身'的壮语里,藏着'吾欲泪沾臆'的诗人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