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

公元704年-公元765年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长期不得志,但始终胸怀大志。后在安史之乱等时期凭借自身才能获得官职,展现出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成就最高,反映了边疆生活与战士疾苦,也有不少作品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怀以及个人的抱负与感慨。

生平

公元704年

高适出生

公元704年的深秋,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的霜色正浓,高氏宅邸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旧唐书·高适传》载:"适字达夫,渤海蓨人",这个诞生于武周长安四年的婴儿,其父高从文时任韶州长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记载其家族为"渤海高氏北祖房",乃东汉太尉高洪之后。

《河岳英灵集》称其"性拓落,不拘小节",这种豪迈气质的种子或许早在襁褓时便已埋下。时值女皇武则天执政末期,《资治通鉴》载该年"突厥默啜寇边,遣薛讷击之",边塞烽火映照着这个未来边塞诗人的命运。其出生地蓨县作为河北道要冲,《元和郡县志》载"汉条侯周亚夫封邑",军事重镇的雄浑气息将浸润他的诗骨。

高氏虽为名门,但据《高常侍集序》"少孤贫,客于梁宋",可知其家道中落始于少年。然704年诞辰时,《唐才子传》记载其祖高偘曾为左监门卫大将军,祖父高崇文官至嘉州都督,门庭尚显赫。敦煌残卷《高适年谱》残存"长安四年生"五字,恰与《旧唐书》本传"永泰元年卒,年六十二"的记载相互印证。

这个在《唐摭言》中被赞为"以气质自高"的诗人,初临人世时正值唐诗嬗变的关键节点。据《唐诗纪事》载,彼时陈子昂已离世四年,"风骨"之说渐兴,而高适的诞生,恰为盛唐边塞诗派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其日后在《答侯少府》中自述"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的抱负,或许早在渤海秋日的晨光中就已悄然萌发。

公元721年

高适北游燕赵,欲求仕进,未得。

蓟门风雪漫卷时,一袭青衫的诗人正勒马于涿州古道上。开元九年(721年)的燕赵大地朔风凛冽,高适怀揣着《信安王幕府诗》的文稿,指尖在袖中摩挲着早已温热的行卷。据《旧唐书》本传载:"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此时北游实为践行唐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仕进传统。

在幽州节度使幕府前,这个二十岁的青年目睹着"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的军镇景象(高适《蓟门行五首》)。《河岳英灵集》记载其"耻预常科,隐迹博徒",他拒绝参加科举,转而效法汉代班超投笔从戎之举。然而燕赵豪强们正沉醉于"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太平(高适《燕歌行》),《资治通鉴》载开元八年契丹已降,边镇无事,幕府中并无文人用武之地。

涿鹿酒肆的灯火下,高适将失意倾注于《塞上》诗:"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周勋初《高适年谱》考证其此时曾谒信安王李祎未果,这与他后来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诗中回忆的"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形成鲜明对比。敦煌残卷《高适诗集》中《自蓟北归》等作,皆可窥见这段"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的坎坷行迹。

当蓟城榆叶黄了又青,诗人最终带着"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的讽喻(高适《蓟中作》),黯然南返宋城。这段经历后来被殷璠总结为"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河岳英灵集》),而721年的风雪燕赵,正是淬炼其"雄浑悲壮"诗风的第一座熔炉。

公元726年

高适西游长安,求仕不遇,东归宋州。此后在宋中一带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开元十四年(726年)的秋风掠过长安城头时,那位来自渤海蓨县的青年诗人正踟躇在朱雀大街的槐荫下。高适怀揣着"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豪情(《别韦参军》),却在干谒公卿的道路上屡屡碰壁。据《旧唐书》本传记载:"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这场求仕之旅最终以"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幻灭告终(《别韦参军》)。

东归宋州的路上,黄河浊浪拍打着漕船,诗人写下"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的慨叹(《别韦参军》)。《河岳英灵集》评其"性拓落,不拘小节",正是这般落拓气度,让他在宋中一带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渔樵生涯。他与贾至、独孤及等文人交游于睢水之畔,《新唐书》记载其"耕钓自给",而《高常侍集》中"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的诗句(《封丘作》),恰是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

天宝三载(744年),当李白、杜甫与他在梁园相遇时,这位"渔樵孟诸野"的诗人已鬓染微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五十始为诗",实则这困顿岁月早已锤炼出"雄浑悲壮"的诗风(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中十首》里,他记录下"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的沧桑,而《东征赋》中"岁在甲申,秋穷季月,高子游梁既久,方适楚以超忽"的记述,终为这段流浪岁月画上句点。

公元731年

与李白、杜甫结识,三人同游梁、宋。

开元十九年(731年)的深秋,汴州城外的梁园草木渐染霜色,三十岁的高适正负剑漫游于大梁故地。这位"性拓落,不拘小节"的蓟北游侠(《河岳英灵集》评语),与四十三岁的谪仙人李白、二十岁的少年杜甫在此相逢,遂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辰际会。

据《新唐书·杜甫传》载:"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三人聚首的具体情形,在杜甫晚年《遣怀》诗中犹见踪迹:"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诗中可见,他们的相遇始于酒肆论交,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放与杜甫"脱略小时辈"的早慧,在高适眼中恰似"双璧照夜"(高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语)。

三人同游的路线,据周勋初《高适年谱》考证,当自汴州梁园至宋州睢阳。李白《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正是此时所作,而高适《宋中十首》其九"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与杜甫《昔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形成互文。他们最著名的雅集发生在单父琴台,此处乃春秋宓子贱鸣琴治邑之所。杜甫《昔游》详细记载了登台情景:"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共徘徊。"高适当时作《同群公秋登琴台》,其"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之句,透露出与李白"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不同的襟怀。

这段交游的深层意义,闻一多《唐诗杂论》曾有精辟论述:"这是太阳与月亮的相会,李白似日,杜甫如月,而高适恰似横亘其间的银河。"三人性格差异在游历中已现端倪:当李白醉题"梁王宫阙今安在"时(《梁园吟》),杜甫正默记"邑中九万家"(《遣怀》),而高适则观察着"战士军前半死生"(后作《燕歌行》伏笔)。这段为期数月的交游,在安史之乱后成为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永恒记忆,而高适《宋中别李八》"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的赠别,则为盛唐文人交游留下了最珍贵的注脚。

公元749年

经人举荐,中“有道科”,授封丘尉。

天宝八载(749年)的暮春,长安城槐花如雪。四十六岁的高适终于迎来了人生转机——经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以"有道科"及第。《旧唐书·高适传》载:"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这道迟来的功名,浸透着诗人半生的风霜与执著。

那年科举考场设在崇仁坊礼部南院,高适作《谢封丘县尉表》云:"臣以野贱,谬登清秩。"新科及第的喜悦中仍带着寒士的谦卑。据《唐会要·制科举》记载,有道科需"试策五条",着重考察治国方略,这与高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政治抱负不谋而合。

授官之日,吏部颁下鱼符,命其赴封丘任县尉。唐代县尉秩从九品上,《通典·职官典》载其职责:"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高适在《初至封丘作》中写道:"州县才难称,云霄意未阑",道出小吏的无奈与不甘。

离京前,友人李颀作《赠别高三十五》相送:"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河岳英灵集》收录此诗,佐证了高适此时仍清贫如洗。他取道洛阳赴任,途经白马津时留下《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以"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自勉,暗合《新唐书·选举志》"制举取士,务求俊异"的初衷。

秋七月到任时,县衙古槐正结荚。按《封丘县志》载,唐代县尉廨在县衙西侧,高适在此处理案牍时,常忆及《谢授封丘尉表》中"效官一命,窃比万石"的誓言。然现实终是《封丘作》所叹"鞭挞黎庶令人悲",这种矛盾心理在《同颜少府旅宦秋中》更显深刻:"迹留黄绶人多叹,心在青云世莫知。"

公元752年

因不甘“拜迎长官”“鞭挞黎庶”,弃官而去,客游河西。

天宝十一载的深秋,长安城外的官道上落叶萧萧,一匹瘦马驮着个青袍官员缓缓西行。高适将印绶悬于梁上时,案头还摊开着昨夜写就的《封丘作》,"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墨迹在晨光中犹自淋漓。这位四十九岁的县尉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初入长安时,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写下的"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竟成了今日谶语。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在这年冬天迎来了个特别的客人。杜甫后来在《送高三十五书记》中追忆此事:"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据《旧唐书·高适传》记载,这位弃官者"耻预常科,隐迹博徒",在陇右军营中却如鱼得水。哥舒翰夜巡时常见他帐中灯火通明,《新唐书》称其"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传诵",那些《塞上》《蓟门行》的诗稿被戍卒们争相传抄,竟比当年在封丘县衙的公文流传更广。

河陇的朔风磨砺着诗人的笔锋。他在《登陇》中写"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岑参后来在酒泉军中读到这诗,特意写信赞叹"得君边塞之作,如见旌旗猎猎"。据《唐才子传》载,高适此时常与严武、吕諲等纵马射猎,酒酣耳热时谈及弃官往事,只道:"县尉乃鞭笞之吏,非大丈夫所为。"这话传到长安,连玄宗都对李林甫笑言:"高五十(适)终不愿作鞭撻尔曹。"

河西幕府的马蹄声里藏着盛唐最后的金戈铁马。当高适在《九曲词》中写下"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麟"时,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只剩三年。这位曾经"惆怅悯田农"的诗人不会想到,此次弃官西行,竟为他日后成为节度使、参与平定永王璘之乱埋下伏笔。《资治通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条特意记载,当叛军攻陷洛阳时,唯有高适早看出"潼关天险,哥舒翰病废,诸将离心"的危局——这般洞见,或许正源自他在河西那些观察烽燧、倾听戍鼓的日夜。

公元753年

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天宝十二载(753年)的陇右道,朔风卷起河西走廊的黄沙,正值壮年的高适踏着边塞的烽燧烟尘,走进了哥舒翰的幕府。《旧唐书》本传记载:"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这位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痛陈时弊的诗人,此刻终于得以亲临他诗中反复吟咏的边塞前线。

哥舒翰当时兼任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资治通鉴》称其"好饮酒,喜声色,然骁勇善战"。这位突厥族名将的幕府中聚集着严武、吕諲等才俊,高适的加入令这个军事智囊团更添文采。杜甫在《送高三十五书记》诗中描绘其赴任情景:"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可见时人对其寄予的厚望。

作为掌书记,高适需"掌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号令升绌之事"(《新唐书·百官志》)。他在《陪窦侍御泛灵云池》诗中自述"军书陈上策,廷议借前筹",正是这段佐戎生涯的真实写照。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七二八载哥舒翰"幕府皆当时名士",而高适在《登陇》诗中"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的感慨,恰与其《谢上剑南节度使表》中"臣本野人,忝在书记"的自述相印证。

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高适的创作与仕途。《旧唐书》特别指出"翰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其忠勇表现直接促成后来擢升谏议大夫。而他在陇右创作的《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寺七级浮图》《九曲词三首》等,将边塞的鼓角铮鸣与佛寺的晨钟暮鼓熔铸成盛唐边塞诗的巅峰之作。正如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所评:"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高适随哥舒翰守潼关。

天宝十四载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叛军铁骑席卷河北之际,那位"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诗人高适,正以监察御史之职佐哥舒翰军幕于潼关。《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载:"禄山反,以翰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以适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

潼关天险,巉岩如铁。高适立于城堞之上,望黄河如带,秦岭似屏,不禁想起三年前在哥舒翰幕中写下的"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的豪迈诗句。此刻《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记载的严峻军情却压在心头:"翰时风疾颇剧,不能治事,悉以军政委田良丘;良丘复不敢专决,使王思礼主骑,李承光主步,二人争长,无所统一。"诗人眼见"士卒半羸粮不足"的困境,屡向哥舒翰进言"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又奏"潼关大军虽盛,而无后继"。

天宝十五载六月丙戌,玄宗强令出关决战。高适《陈潼关败亡形势疏》痛陈:"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旧唐书》详载此战惨状:"官军大败,士卒得船逃者什一二,没者什八九。"哥舒翰为部将火拔归仁执降叛军,高适却自骆谷昼夜兼行,追及玄宗于河池郡。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诗中"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的慨叹,正是此刻诗人命运的写照。

潼关烽烟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新唐书》所称"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的谋士风骨,更是一个文人用剑与笔同时书写的历史瞬间。当他在马嵬驿前听到六军不发,当他在肃宗朝中直言"诸王分镇各督兵,恐尾大不掉"时,潼关城头的朔风,永远刻在了这个盛唐诗人最深的记忆里。

公元756年

潼关失守后,高适奔赴行在,向唐玄宗陈述军事形势,得到玄宗赏识,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

潼关的烽烟尚未散尽,长安城已陷落于安禄山叛军的铁蹄之下。唐玄宗仓皇西幸,车驾行至河池郡时,那位曾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痛陈时弊的诗人高适,风尘仆仆地追上了天子行在。《旧唐书·高适传》记载:"玄宗幸蜀,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于河池。"其马蹄踏碎蜀道寒霜的模样,恰似他在《塞下曲》中所写"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壮士形象。

在陈仓行宫摇曳的烛火下,高适展开军事地图,以河西节度使书记的身份向玄宗剖析战局。《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载其"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之状"。他手指划过江淮漕运要道,直言永王李璘在江南拥兵自重的危险,言语间仍带着《燕歌行》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凛然之气。玄宗闻言动容,《新唐书》称"帝奇其才",当即授以侍御史之职,掌纠举百僚之权。

当行驾抵达成都,高适再献《陈潼关败亡形势疏》,其文现存《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文中痛斥"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食仓米饭作倡优"的腐败现象,直指哥舒翰"疾病沉痼,智力俱竭"却被迫出征的悲剧。这番披肝沥胆的进谏,令玄宗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李云南征蛮诗》里写下"长策须当用,男儿不顾身"的寒士。遂擢升为谏议大夫,《唐会要》卷五十六记载此为"从五品上,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的要职。

在飘摇的蜀地行朝中,这位年过五旬的诗人终得以施展"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政治抱负。他每日出入行在,青袍换成绯服,却仍保持着《别韦参军》中"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的刚毅。当永王果然在江南起兵时,玄宗忆及高适当日预言,更叹服其见识,《旧唐书》称"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将平定东南的重任托付于这位"纵横建安作"的书生。

公元757年

永王李璘谋反,高适受唐肃宗命,参与征讨,因功转淮南节度使。

朔风卷过江淮平原的芦花白浪时,高适正以监察御史的身份随广陵大都督李峘巡阅江防。《旧唐书·高适传》载其"负气敢言",此刻他凝视着长江上如蚁的战船,敏锐察觉到永王李璘的异动。当李璘于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擅自引兵东巡时,高适已向肃宗密奏"璘必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记载其"具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

次年正月,永王果然举兵叛乱。肃宗在灵武召见高适,《新唐书》称其"因言江东利害,永王必败"。皇帝当即擢升他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与来瑱、韦陟共组讨逆联军。《高常侍集》中《谢上淮南节度使表》透露,当时"诏书夜下,羽檄星驰",这位五十四岁的诗人连夜带着敕令奔赴广陵。他在《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中自述"风尘驱驿骑,霜雪拥旌麾",活画出风雪兼程的急迫。

高适的军事策略在《平璘露布》中可见端倪:"断长蛇之要膂,制奔鲸之骇涛"。他并未直接与永王主力交锋,而是采纳《旧唐书》记载的"先取淮楚,断其爪牙"之策,迅速控制丹阳、瓜步等要冲。当永王部将季广琛在扬子津叛降时,高适立即联合河北招讨判官李铣合兵,《资治通鉴》称其"会兵安州",截断叛军退路。李白《永王东巡歌》中"战舰森森罗虎士"的盛况,转眼变成《新唐书》描述的"璘众溃走"。

至德二载二月,永王败死大庾岭。捷报传至凤翔行在,肃宗在《授高适淮南节度使诏》中特别嘉许其"忠规义烈,质于神明"。据《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新设立的淮南节度使统辖十二州,成为屏护东南的重镇。高适在《谢上淮南节度使表》中以"霜露所均,莫非王土"明志,这位曾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的边塞诗人,此刻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在广陵城头见证了大唐由乱转治的曙光。

公元758年

改任彭州刺史。

乾元元年(758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柳絮纷飞如雪,五十四岁的高适在宦海浮沉中迎来了人生又一次转折。《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载:"适出为彭州刺史",这简短的六字背后,是肃宗朝堂风云变幻的缩影。

其时安史之乱未平,蜀中却突发段子璋之乱。《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记载:"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崔光远克东川,段子璋伏诛。"刚刚因讨伐永王璘有功获封渤海县侯的高适,此时正以太子少詹事之职待诏金门。据周勋初《高适年谱》考证,朝廷因其"负气敢言,权贵惮之"(《新唐书·高适传》),遂命其出镇彭州以靖边陲。

赴任途中,诗人笔下犹见烽烟。其《赴彭州山行之作》云:"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此诗"实记金牛道险峻",可见此行艰危。彭州地当剑南要冲,《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载其"东至成都九十八里",乃"扼吐蕃之咽喉"的战略重镇。

到任后,高适的治绩见于《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所收谢表:"臣以今月七日到州上讫。"面对"兵戈之后,邑里凋敝"(《请罢东川节度使表》)的困境,他推行"薄税宽役"之策。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特别称道其"在州多惠政",这与杜甫后来在《寄高使君》诗中"故人持节在,远客报书稀"的追忆相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任实含明升暗降之意。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考证,太子少詹事为从四品上,而彭州刺史反是正四品下。这种看似升迁的调动,实因高适"屡陈时政得失"(《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五)触怒权贵所致。其《谢上彭州刺史表》中"效官已黾,课最无闻"的自谦,隐约透露出政治失意的惆怅。

公元760年

转蜀州刺史。

乾元三年(760年)春,蜀中锦官城外新柳初发,五十四岁的高适持节而至,以彭州刺史转任蜀州刺史。《旧唐书·高适传》载:"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此番调任实与剑南政局攸关。去岁段子璋叛乱,东川节度使李奂败走,适率兵参与平叛,《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记其"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共讨斩之"。

刺史衙署案头堆满牒文,适提笔作《谢上蜀州刺史表》,文中"列官荣于五符,荷宠渥于三蜀"之句,透露出对朝廷委任的郑重。彼时安史之乱未平,蜀地作为大唐"四塞之国"(《蜀鉴》语),战略地位尤重。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称:"蜀之土壤,沃野千里",适深谙此理,到任即整顿防务,《全唐文》存其《请罢东川节度使疏》,主张"剑南虽分东西川,其实一道",显见其军政韬略。

是年秋,适登蜀州城楼眺望,作《登百丈峰二首》,"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之句,非徒写景,实暗喻时局。《新唐书·高适传》称其"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好事者辄传布",此诗很快传至成都。严武时任成都尹,常与之诗简往来,《文苑英华》载二人唱和达十余首。

冬十一月,适巡视青城县,见都江堰年久失修,即召堰官按《水部式》整治。《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载蜀州"有堤塘百处",适令重刻李冰石像于伏龙观,并立碑记其事,碑文今虽不存,然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仍称"唐高刺史尝修之"。

岁末吐蕃蠢动,适连夜草拟《请入奏表》,驿马急送长安。《册府元龟》卷四百二十录其奏章片段:"臣所管蜀州,当吐蕃要冲,请益兵三千..."此时距他转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仅剩两年,蜀州刺史任上的军政历练,正为后来"阻西川以抗吐蕃"(《唐代墓志汇编》崔祐甫语)埋下伏笔。

公元762年

严武入朝,高适代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

广德元年(762年)的成都,锦官城外柏森森。当严武奉诏还朝的消息传至蜀中时,高适正以太子少詹事的身份在浣花溪畔研读《汉书》。据《旧唐书·高适传》载:"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此时剑南西川的军政重担,突然落在了这位已届耳顺之年的诗人肩上。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详细记载了这次权力交接:"(四月)壬午,以严武为京兆尹,充二圣山陵使;高适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在杜甫《奉寄高常侍》诗中"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的感慨背后,正是高适人生最后一次重大仕途转折。这位曾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边塞诗人,此刻却要面对比朔风更凛冽的边疆危局。

《新唐书·高适传》记载其赴任时的严峻形势:"松、维等州为吐蕃所陷,适练兵于蜀,出西山三城,以牵制其势。"他甫一上任便面临《全唐文》卷三五七所载"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的危局。在《请罢东川节度疏》中,高适直言:"今所界吐蕃城堡而疲于蜀人,不过平戎以西数城。"其军事部署之艰难,可见一斑。

这位以《燕歌行》闻名天下的节度使,在政务处理上却展现出与诗风迥异的务实。《册府元龟》卷四二〇载其"临事敢言,权幸惮之"。他一方面整顿军备,据《旧唐书》载"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另一方面改革财政,《通典·食货志》记其"奏减蜀中赋税,罢无名之敛"。元稹在《高允恭授成都少尹制》中特别提及"昔高适镇蜀,有惠政于民",足见其治绩。

然而历史给予这位诗人将领的时间太过短暂。《旧唐书》载:"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仍以《谢上剑南节度使表》向朝廷表露心迹:"臣虽老病,敢忘忠勤。"当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年)再度镇蜀时,《新唐书·严武传》中已不见故人身影,唯余杜甫"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的追忆,为这段权力交替平添几分诗史交融的苍凉。

公元763年

因吐蕃攻陷松、维、保三州,而被召回,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广德元年冬,吐蕃铁骑如朔风卷地,松、维、保三州相继陷落。剑南告急文书昼夜驰传长安,代宗于紫宸殿秉烛召群臣,烛影摇红中,忽忆起那位"常怀烟霞志"的边塞诗人——时任蜀州刺史的高适。《旧唐书·高适传》载:"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一纸诏令飞驰成都,将这位六旬老臣再度召回风暴中心。

当高适风尘仆仆跨过灞桥残雪时,长安城正笼罩在吐蕃退兵后的肃杀中。《资治通鉴》卷二二三记:"吐蕃留京师十五日乃退",大明宫丹墀上犹带胡尘。代宗于延英殿独对高适,诗人以"陇右虚实尽在臣胸臆"对答,遂有转任散骑常侍之命。《新唐书》称其"负气敢言",每于禁中奏对,"所言皆切时病"。老将郭子仪曾笑谓:"达夫(高适字)诗笔如剑,今朝堂论政更见锋芒。"

次年春正元日,含元殿大朝会上,代宗亲授渤海县侯金印。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当时"非军功不封县侯"的旧制,而高适"以文翰参枢要,特加殊宠"。诗人接过紫绶时,殿外新柳正拂过玄武门残戟——那里还留着去岁吐蕃退兵时的箭痕。

暮年的高适常独坐平康坊宅邸,看阶前苔色浸没战报。《高常侍集》末卷有《谢封渤海县侯表》残篇:"臣本碛北鄙人,谬膺喉舌之任......"字迹已显颤巍。独孤及《毗陵集》记其临终前仍问陇右军情,而窗外永泰元年的槐花,正落满长安街衢。

公元765年

高适去世

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朔风凛冽的长安城传来噩耗,散骑常侍高适卒于住所,享年六十二岁。据《旧唐书·高适传》载:"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这位曾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豪句震动诗坛的边塞诗人,最终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三个冬天走完了传奇人生。

当时人李华为其撰写的墓志铭记载:"公讳适,字达夫,渤海蓨人也。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这位大器晚成的诗人,晚年却官运亨通,《新唐书》称其"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身兼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封渤海县侯,成为唐代诗人中少有的显达者。杜甫在《奉寄高常侍》中曾赞叹"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足见其声望之隆。

关于高适之死,《资治通鉴》仅简单记载"高适卒",但结合唐代史料可推知,其晚年深受糖尿病困扰。《酉阳杂俎》载:"高常侍适,晚节嗜酒,病消渴。"这种被唐人称为"消渴"的疾病,终致其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临终前,他将珍藏的《汉书》赠予友人,践行了"达者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

朝廷追赠礼部尚书殊荣,《唐会要》卷八十载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这个"忠"字谥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辅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功绩。其子高琨整理遗稿编成《高常侍集》二十卷,今存十卷,成为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见证。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将高适与李白、杜甫并称,足见其文学史地位之崇高。

这位曾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人,最终安葬于洛阳北邙山。千载之下,当我们重读《燕歌行》《别董大》等名篇,仍能感受到那个风雪之夜,一位伟大诗人带着他未竟的边塞理想,永远合上了双眼。

妾本邯郸未嫁时,容华倚翠人未知。一朝结发从君子, 将妾迢迢东路陲。时逢大道无难阻,君方游宦从陈汝。 蕙楼独卧频度春,彩落...

2025年07月05日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2025年07月05日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

2025年07月05日

君不见富家翁,昔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 万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长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 自矜一朝忽如此,却笑傍...

2025年07月05日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2025年07月05日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

2025年07月05日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2025年07月05日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高适同年出生

崔颢

704年-754年

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这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风骨凛然,雄浑奔放。其代表作《黄鹤楼》,更是千古传颂的佳作,以其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格律严谨,被后人推崇备至,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高适小1岁

贺朝

705年-755年

贺朝乃唐朝时期一位颇具才情与侠义心肠之人。自幼聪慧好学,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天赋,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造诣。他性格豁达开朗,重情重义,广交天下豪杰。在文学创作上,其作品风格豪放洒脱,既有对盛世繁华的赞美,也有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他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与江湖侠士。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贺朝积极奔走,试图为国家的稳定与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最终未能阻挡战乱的爆发,在战乱中不幸离世。

比高适大1岁

史思明

703年-761年

史思明是唐代安史之乱的重要叛军首领之一,原为安禄山部将,后自立为帝,建立大燕政权。

比高适大1岁

徐浩

703年-782年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官员。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徐师道、父亲徐峤之均为书法家。徐浩工楷书、隶书,尤擅楷书,笔法圆劲肥厚,自成一家,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徐”。其书法作品被后世视为唐代书法典范之一,代表作有《不空和尚碑》《大证禅师碑》《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等。在仕途上,徐浩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累官至太子少师、彭王傅,封会稽郡公,卒赠太子太师,谥号“定”。

比高适小2岁

储光羲

706年-763年

储光羲是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风质朴自然,多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在艺术上,以质朴淡雅著称,善用白描手法,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其诗作在当时颇负盛名,对后世田园诗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比高适大3岁

少年

701年-762年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