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君不见富家翁,昔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
万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长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
自矜一朝忽如此,却笑傍人独悲苦。东邻少年安所如,
席门穷巷出无车。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五侯相逢大道边,
美人弦管争留连。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
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虚台私自怜。

高适

译文

君不见富家翁,昔时贫贱谁比数。
你可曾见过那些富家翁,昔日贫贱时无人理睬。
一朝金多结豪贵,万事胜人健如虎。
一旦金钱多了结交权贵,事事顺遂,精力旺盛如虎。
子孙成长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
子孙满堂环绕膝下,妻子善琴瑟,妾室能歌舞。
自矜一朝忽如此,却笑傍人独悲苦。
自傲于突然飞黄腾达,反笑旁人独自悲苦。
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
东邻少年无处可去,柴门陋巷出门无车。
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虽有才华却不愿逢迎,何必年年苦读成空。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
长安少年不缺钱财,骑着骏马挥响金鞭。
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
权贵相遇在大道旁,美人与乐声争相挽留。
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
黄金堆积不敢吝惜,承诺如泰山不可轻弃。
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虚台私自怜。
怎知那憔悴的读书人,夜宿荒台独自哀怜。

词语注释

比数(bǐ shǔ):比较、理睬。
干谒(gān yè):求见权贵,谋求官职。
五侯(wǔ hóu):泛指权贵。
虚台(xū tái):荒废的楼台,指贫寒的居所。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创作背景

盛唐的鎏金岁月里,长安城朱雀大街的喧嚣与永嘉坊的笙歌,掩盖不了诗人冷眼旁观时的深沉叹息。高适以刀笔为镜,在《行路难二首》中剖开了开元天宝盛世华袍下的虱子——当"金多结豪贵"成为社会运转的法则,那些坚守"有才不肯学干谒"的寒门士子,正在科举制度的幻梦与门阀现实的夹缝中艰难喘息。

一、浮世绘卷中的贫富寓言

诗中"富家翁"的骤贵与"东邻少年"的困顿形成惊心对比,实为天宝年间社会剧变的缩影。据《旧唐书·食货志》载,玄宗朝"钱帛兼行"的货币政策使得商业资本迅速膨胀,新兴富民通过结交权贵("五侯相逢大道边")获取政治特权,这与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的门阀遗风交织,造就了"万事胜人健如虎"的畸形社会生态。诗人以"席门穷巷出无车"的具象白描,直指"以财判人"的世风。

二、科举迷思下的士人困境

"何用年年空读书"的诘问,戳破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神话。《通典·选举典》记载,天宝年间进士及第者中"寒素子弟十不二三",更多的"憔悴读书者"在"美人弦管争留连"的权贵盛宴外,咀嚼着"暮宿虚台私自怜"的苦果。高适早年"以求丐取给"的亲身经历(见《河岳英灵集》),使诗中"安所如"三字浸透切肤之痛。

三、金鞭骏马间的盛世讽喻

"黄金如斗不敢惜"的奢靡与"片言如山莫弃捐"的谄媚,构成对天宝后期政治腐败的精准切片。据《明皇杂录》载,杨国忠府邸"悬黎之夜如白昼",恰是诗中"子孙成长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的注脚。诗人将"长安少年"的得意与寒士的落拓并置,在"能骑骏马鸣金鞭"的铿锵声里,埋下了安史之乱前夜的社会预警。

这两首杂曲歌辞如同双面铜镜:一面映照出开元天宝年间商品经济勃兴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假象,另一面则揭示了文化资本在权力与金钱媾和时的无力感。高适以乐府旧题发新声,让"行路难"的古老咏叹,在盛唐的斜阳里投射出比魏晋更为复杂的时代阴影。

赏析

这组乐府诗以对比手法剖开盛唐社会的浮华表皮,通过"富家翁"与"读书人"的镜像对照,完成对世态人心的犀利解剖。诗中"金多结豪贵"与"席门穷巷"的强烈反差,恰如《唐诗镜》所评:"以市井语写尽炎凉态,其刺骨处正在平白中"。

意象的世俗化隐喻
"健如虎"的夸张比喻,将暴发户的嚣张气焰具象化,与"虚台"(空荡的台阶)的冷清形成温度差。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特别指出:"'妻管弦妾能舞'六字,写尽奢靡之态,而'空读书'三字又刺透世情"。诗中"黄金如斗"与"片言如山"的并置,揭示出金钱与权势的等价交换关系,这种物质化的社会关系描写,在盛唐诗歌中实属罕见。

情感的双重变奏
前首以"却笑傍人独悲苦"完成情绪反转,后首用"私自怜"收束,构成封闭的情感回路。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分析:"两首结句'空读书'与'私自怜',如双刃剖开社会假面,前者讽世,后者自伤,乐府遗响也"。诗中"东邻少年"的困顿与"长安少年"的放纵,实为同一价值体系下的两种命运,这种并置结构被《唐音癸签》赞为"双龙饮涧,一水两照"。

批判精神的乐府传承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统签》中指出:"此诗得汉乐府《孤儿行》神髓,而添唐世秾华,刺时更痛"。诗中"有才不肯学干谒"一句,堪称诗眼,清代纪晓岚批注:"七字骂尽趋炎附势辈,犹带建安风骨"。这种对"干谒"(拜谒权贵)风气的批判,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形成精神共鸣。

诗歌最终在"暮宿虚台"的孤寂画面中完成对读书人命运的悲悯,这种知识分子集体焦虑的书写,恰如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所言:"盛唐的光晕里,最早清醒的人总最先看见阴影"。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高棅《唐诗品汇》
    "此篇以富家翁与穷书生对照,极写世态炎凉。'一朝金多结豪贵'句,刺时人之势利;'有才不肯学干谒'句,叹士之孤高。结句'暮宿虚台私自怜',凄然有余韵,直令千古寒士同声一哭。"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白乐天《行路难》二首,前首写富贵骄人之态,后首状贫士寂寞之情。'席门穷巷出无车'与'能骑骏马鸣金鞭'相映,不着一字褒贬,而讽喻自见。末句以'虚台'对'金鞭',孤愤沉郁,得杜陵笔意。"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
    "通篇用对比法,如画工设色,浓淡相生。'黄金如斗不敢惜'写豪奢之状如在目前,'暮宿虚台'四字则摹尽寒士茕独。乐天善以俗语入诗,而骨气遒劲,此其所以为'广大教化主'也。"

  4.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此诗以戏剧性场景展开社会批判:富者'妻能管弦妾能舞'的喧嚣,与贫者'席门穷巷'的冷寂构成强烈反差。'何用年年空读书'一句诘问,实是对唐代科举制度与干谒风气的深刻反思,语言平易而锋芒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