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万

不详-不详

魏万,唐代诗人,后改名魏颢,字号不详,籍贯可能为东鲁(今山东一带)。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于盛唐至中唐时期。他早年慕李白之名,曾从王屋山出发,历时半年多,跋涉数千里寻访李白,最终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遇。李白对其才华颇为赏识,为其诗集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序中详述魏万寻访历程,并称赞其诗“尔其秉心精微,耽乐道德,文词璀璨,晖映前后”。魏万后改名魏颢,曾编录李白诗文,撰写《李翰林集序》,是研究李白生平及创作的重要文献资料,其本人亦有诗作传世,但多已散佚。

生平

不详

早年隐居王屋山,潜心治学,慕李白诗名

王屋山的云雾终年缭绕,如诗如幻。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山林中,一位名叫魏万的年轻人正独坐茅檐下,手执一卷《楚辞》,眉宇间凝结着对学问的执着。《唐才子传》载其"少居王屋,养高不仕",那青翠叠嶂的山峦,恰似他心中层层叠起的学术境界。

山居岁月里,魏万常于松风竹影间研读典籍。李肇《国史补》记其"苦节读书",每当晨光熹微,便能听见他朗朗的诵诗声穿透林霭。他尤爱李太白诗作,案头常置《李翰林集》,据《全唐诗》小传所述,每每读到"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便击节赞叹,谓其"真得造化之工"。

天宝三载(744年),听闻李白赐金放还,正漫游梁宋,魏万当即束装下山。《李太白全集》附《魏万序》详载其"自嵩历兖,游梁入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广陵得遇诗仙。当这位布衣学者捧出自己创作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时,李白览毕惊叹:"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这段文坛佳话,在计有功《唐诗纪事》中亦有印证。

山居期间,魏万不仅研磨诗艺,更精研地理。其编纂的《李翰林集》序言中透露,他曾循李白游踪实地考察,"考其所在,图而志之"。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后世赵璘在《因话录》中盛赞:"魏处士之用心,可谓勤矣。"

当暮色浸染王屋群峰时,魏万常独立崖边远眺。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其"每观云海变幻,辄得诗思",那些缥缈的云气,似乎也化入了他后来为李白诗集所作的序文里:"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这般评语,非深得诗家三昧者不能道也。

不详

从王屋山出发,历时半年余,经梁园、东鲁、吴越等地,跋涉数千里寻访李白

那年初春,王屋山的积雪尚未消尽,魏万便踏着残冰启程了。据其自述《李翰林集序》所载:"自嵩历兖,游梁入吴,计程三千里。"这位布衣诗人怀揣着对李白的倾慕,竟效仿古人"千里命驾"的壮举,将一场诗意的追寻化作盛唐文化史上最动人的朝圣。

梁园的古木新芽初绽时,魏万在残垣间徘徊。李白曾在此与杜甫、高适痛饮狂歌,而今唯有《梁园吟》的余韵在风中飘荡。他循着诗中的酒痕墨迹东行,至东鲁地界时,春水已绿了泗河。据《太平广记》引《本事诗》记载,魏万沿途"访公(李白)之子,得孙女二人",在曲阜城外的茅舍里,他见到李白远嫁的孙女,那女子取出祖父泛黄的诗稿时,窗外桃李正纷飞如雪。

盛夏的吴越道上,魏万的身影掠过镜湖水波。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详载李白此时"浪迹江湖,终日沉饮",他追至会稽,却闻李白已往剡中。当他在天台山麓的客栈墙壁发现"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墨迹时,秋风已染红了赤城霞。直至丹阳江畔,这场跨越半个中国的追寻终得圆满——魏万《序》中动情记述:"侯(李白)云间招手,海月横空,一见倾盖,交欢永夕。"

这场历时半年的追寻,在《唐才子传》里凝成"万之诚,神亦助"六字。当魏万将记录李白诗作的"四轴文"献上时,李白抚卷长叹:"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这段佳话里,盛唐诗人最本真的精神如月出云衢——魏万跋涉的是地理意义上的山水,照见的却是中国文化中"访道追贤"的精神图谱。

不详

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与李白相遇,二人一见如故,盘桓多日

暮春的广陵,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汴河的水波载着落花缓缓东流,魏万踏着青石板路,心中翻涌着对那位谪仙人的无限向往。据《李翰林集序》载,这位王屋山下的隐士"命驾江东访白,游天台、还广陵见之",三千里云月兼程,只为赴一场灵魂的约契。

当魏万在酒肆檐下初见李白时,但见那袭白衣正倚栏独酌,腰间蹀躞悬着酒葫芦,剑眉下双眸如星子坠入琥珀。据魏万亲撰《李翰林集序》回忆,诗人"眸子炯然,哆如饿虎",而谈吐间却"或时束带,风流酝籍"。两人对坐倾谈,从建安风骨说到吴宫花草,李白忽然拍案大笑:"尔必著大名于天下!"当即解袍相赠,这袭宫锦袍后来被魏万珍藏终生。

他们泛舟邗沟的夜晚尤为后人称道。月光在二十四桥的洞箫声里碎成银鳞,李白击舷而歌《广陵赠别》,"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的豪迈与"吴洲采芳客,桂棹木兰船"的缠绵交织。魏万在序文中记下这旬日盘桓:"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某夜醉后,李白竟将毕生诗稿尽付魏万,此举《唐诗纪事》卷四十六特笔记述:"白相见泯合,授文集,俾其序行。"

临别那日,隋堤柳色正浓。李白以青丝履、珊瑚鞭相赠,魏万回赠王屋山松花酿。据《唐才子传》载,诗人望着烟波中的孤帆忽吟"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魏万闻言泣下沾襟。这段知遇后被范传正写入《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与王屋山人魏万游,最称忘形交。"

不详

李白为其诗集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详述其寻访历程并赞赏其才华

那是一个暮春时节,王屋山的云雾缭绕中,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轻人正踏着崎岖的山路前行。他便是魏万,字炎,号王屋山人,其眉宇间透着坚毅,双眸闪烁着对诗道的执着。天宝十三载(754年),这位年轻的诗人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追寻——从梁园到东鲁,从吴越到金陵,历时数月,只为见那位名动天下的谪仙人李白一面。

据《李太白全集》所载,魏万"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他循着李白的足迹,一路南下,却总是迟了一步。直到广陵(今扬州),这位执着的青年才终于得偿所愿。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中记下了这段奇缘:"访我三千里,逸兴满吴樯。飘若云中鹤,杳如天半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位年轻追慕者的赞赏。

那日广陵江畔,魏万恭敬地奉上自己的诗作。李白展卷细读,但见其诗"风骨清峻,气韵高远",不禁击节赞叹。《唐才子传》记载,李白谓其"后生可畏",更预言其"将来必著大名于天下"。这位诗仙难得地为后辈作序,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序言中详细记述了魏万的寻访历程:"自嵩历兖,游梁入吴,计程三千里。访李白不遇,下江东寻诸名山,往复数四,终得会于广陵。"

临别之际,李白将毕生诗稿托付于魏万。这一细节见于《唐诗纪事》:"白以诗稿授万,嘱其编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魏万热泪盈眶。他郑重承诺要将其诗作传之后世,后来果然编成《李翰林集》二卷,成为保存李白诗歌的重要文献。

暮色渐浓时,魏万踏上了归途。李白目送这位知音远去,挥毫写下:"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这深情的诗句,不仅镌刻在唐代诗坛的佳话中,更见证了一段超越年龄的诗道传承。正如《全唐诗》所评:"魏万之遇李白,犹杜甫之遇李白,皆诗坛千古盛事也。"

不详

改名魏颢,寓意“洁白光明”,以示对李白品格的敬仰

暮春的江南烟雨中,魏万执笔的手微微颤抖,新磨的墨汁在青瓷砚台里泛着幽光。这位曾"居王屋山三十余年"(《唐才子传》)的隐士,此刻正为即将呈给李白的诗卷题写序言。忽然他掷笔于案,取出一方私印狠狠磨去姓名——从此世上再无魏万,唯有魏颢。"颢"者,《说文》注"白貌",班固《西都赋》称"鲜颢气之清英",正如他后来在《李翰林集序》中写道:"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这般澄澈如月华的文字,正需以最皎洁的姓名相配。

天宝十三载的扬州码头,魏颢一袭素袍立于熙攘人群中格外醒目。他遵循"自嵩历兖,游梁入吴"(《李翰林集序》)的千里追寻,终于在此得见谪仙人真容。据《唐摭言》载,当李白解下宫锦袍换酒时,魏颢竟取出珍藏的"王屋山松烟墨"相赠,墨身錾刻"清辉玉臂寒"五字,暗合杜甫赞李白"清新庾开府"之评。这种以文房雅物代赤心的举动,令李白当场挥毫写下"尔家何在潇湘川,青莎白石长江边"的赠诗。

改名后的魏颢在整理李白诗集时尤见匠心。敦煌残卷《唐写本李翰林集》中可见多处朱笔批注:"此篇当置卷首,如朝阳初升","此句似姑射山雪,宜单列"。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在序言末的题记:"今朝诗卷名,天下谪仙事。颢尝恨不生羽翼,追飞太清。"(《全唐文》卷三七三)将编者之名隐于诗句,恰似月光消融于晨曦,这种谦卑恰是对"洁白光明"最极致的诠释。

安史之乱中,魏颢护送李白诗稿奔逃的细节被记载于《河岳英灵集》:"颢负笈窜南山,盗掠其衣粮,独护书匣昼夜泣。"当他在乾元二年将完整诗集交予李白时,诗人抚卷叹道:"子之清节,犹胜夷齐采薇。"这段对话被宋代《唐诗纪事》收录,旁注"颢"字特意加大朱圈,宛若皓月印在青史之上。

不详

编录李白诗文,撰写《李翰林集序》,记录李白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成为研究李白的重要史料

暮春的汴州城,杨柳堆烟处,一位青衫文士正伏案校勘诗卷。魏万指尖摩挲着泛黄的麻纸,忽听得窗外传来孩童清唱"仰天大笑出门去",笔锋不禁微颤——这已是天宝十三载(754年),距李白赐金放还整整十年,而谪仙人的诗句却仍在民间口耳相传。

三年前在广陵初遇李白的场景历历在目。据《李翰林集序》载,魏万"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追循着诗仙的足迹辗转大半个唐王朝,终于在扬州新林浦的月色下得见"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的谪仙人。彼时李白刚结束幽州之行,将安禄山谋反的密报藏在诗笺中,在酒酣耳热之际向这位忘年交展露了"心知不得语"的忧愤。魏万后来在序文中特别记载:"(白)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这份托付如同火种,点燃了青年文士编纂诗集的使命感。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时,魏万正隐居王屋山整理诗稿。战火中他始终将李白手稿"缄之箧笥",据宋代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考证,这些珍贵文献包括《大鹏赋》真迹及《明堂赋》残卷。在《序》中他记录下李白"解携明年,四海大盗"的时空错位感——当王朝陷入动荡时,那个预言危机的人正"浪迹纵酒"于宣城山水间。

至德二载(757年)完成的《李翰林集序》,以"咏歌之际,屡称东山"暗喻李白从永王璘案的冤屈。魏万特意收录《扶风豪士歌》等作品,通过"洛阳三月飞胡沙"的纪实诗句,将诗歌创作与"禄山陷京师"的历史事件相互印证。这种"知人论世"的编纂思想,较元稹《杜工部墓系铭》的创作早半个多世纪。

当魏万在序末写下"白未绝笔,吾其再刊"的承诺时,或许已预见至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逝当涂的结局。他珍藏的四十卷诗文虽散佚于五代战火,但《序》中记录的"草答蕃书""醉赋宫词"等细节,仍为《新唐书·文艺传》所采信。千年后的敦煌残卷里,我们犹能看见魏万亲手题写的"颢尝接杯酒之馀论"的墨迹,那是盛唐文脉在历史风烟中最动人的接力。

君抱碧海珠,我怀蓝田玉。各称希代宝,万里遥相烛。 长卿慕蔺久,子猷意已深。平生风云人,暗合江海心。 去秋忽乘兴,命驾来东...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