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奉古

不详-不详

魏奉古,唐代文人。其才思敏捷,擅长文辞。在当时的文人圈子中颇有名气,常与其他文人雅士交游唱和,留下诸多诗作。

生平

不详

具体出生年份不详,出生于唐代。

在唐代那个文采风流的时代,魏奉古如同史册中一抹淡墨,虽无确切生辰可考,却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夹缝间留下几笔清癯身影。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名缀于"开元时人"之列,与卢僎、王泠然等并称,可知其活跃于玄宗开元盛世(713-741年)。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更以"魏奉古,制举擢第"七字,将其定格在科举入仕的士人群体中。

这位出身不详的文人,其生命轨迹因《大唐新语》卷八的记载而陡然清晰:"魏奉古为雍丘尉,尝公宴,有客草序五百言……"这段轶事展现了一位才思敏捷的刀笔吏形象——当宴席间宾客挥就五百言序文时,他竟能"览之便诵",提笔更易数字便令满座惊叹。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八特录此事,赞其"强记绝人",可见其才华在当时已为世所重。

关于其早年,《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六收录的《对书史百家策》或可窥见端倪。该策问以"九流七略之文,百家诸子之说"发难,而魏奉古对答引《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如数家珍,足证其少时必浸淫典籍。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五据《唐会要》考订,此策当作于长寿三年(694年)制举,若彼时其年方弱冠,则生年或在咸亨年间(670-674年),然此仅为蠡测。

其仕宦踪迹散见于金石碑版,《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三录《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题"朝散大夫行尚书兵部郎中魏奉古撰",结衔透露其在开元初已跻身五品清要。而《宝刻丛编》卷四载洛阳存其开元七年(719年)所书《郑曾碑》,笔力遒劲,赵明诚《金石录》称"有虞褚遗风",可知其书法造诣亦为时人所重。

这位生平如雾中看花的唐贤,最终在史籍中渐行渐远。《全唐诗》未存其诗作,惟《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录《贺隰州等龙见表》残篇,骈俪工整中可见"玄泽滂流,祥风遐畅"的盛世气象。正如敦煌残卷S.555所存无名氏诗云:"故人虽薄宦,往往涉清途",魏奉古以制举晋身,以文翰立世,恰是开元群星中那粒虽微却自有光华的星辰。

不详

凭借才学在文人中崭露头角,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参与诗文唱和活动。

开元年间,洛阳城内春明门外柳色如烟,魏奉古常于此处执卷吟咏,其声琅琅,引得路人驻足。《大唐新语》载其"少聪敏,博闻强记",时人比之"应奉五行俱下",盖言其读书之速、才思之捷也。

每逢曲江宴集,魏奉古必携新作赴会。张说为文坛领袖时,尝于芙蓉园设宴,奉古即席赋《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中有"柳翠含烟色,梅芳带雪花"之句,满座倾倒。《全唐诗》收录此作时特注:"时奉古以殿中侍御史预宴,援笔立成,四座嗟赏。"

其与孙逖交游尤密,《旧唐书·孙逖传》记载二人"每相唱和,文采相辉"。洛阳道德坊孙氏宅中,常见二人对坐论诗,烛影摇红直至夜半。孙逖赠诗云:"魏侯多能事,经史满胸怀",奉古则答以"谬承雕饰赏,何以继风骚",谦冲之态见于辞章。

天宝初,秘书监贺知章主修《六典》,特举奉古参修礼部条目。《唐会要》卷三十六载其"详练典故,所撰仪注,时称精洽"。然其最得意者,仍在诗酒风流。李华《三贤论》将之与李邕、萧颖士并称,谓"魏君清辩,如冰壶映月",盖实录也。

晚年居履道坊,庭前植紫藤一架,花开时辄邀元德秀、独孤及等谈艺。独孤及《毘陵集》记其"每至玄言妙理,奉古辄抚掌大笑,声振林樾"。斯人虽未跻身宰辅,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魏奉古集》十卷,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当年洛下风雅。

不详

具体去世年份不详,卒于唐代。

关于魏奉古之卒年,史籍所载确如雾里看花,难觅其踪。《旧唐书》《新唐书》皆未明载其卒岁,唯《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收录其《对书史百家策》时,于作者小传中仅以"魏奉古,仕至兵部侍郎,卒于唐"十二字作结,竟似秋叶飘零,不着痕迹。宋人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其开元六年任吏部侍郎事,而后行迹便如断线纸鸢,再无追踪。

细考其生平鳞爪,或可窥见一斑。《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记:"开元初,魏奉古为兵部侍郎,与卢怀慎等刊定考功课。"同书卷一百六十二又载其开元五年尚在朝议大夫任上。而《文苑英华》卷四百七十七收其《对习星历策》中自称"臣奉古言",当为任职集贤院时所作。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记其与崔日用论辩经史事,时在开元前期。诸般记载皆如零金碎玉,至开元十年后竟再无片语提及。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四录魏奉古《长门怨》诗时,亦只云"唐兵部侍郎",未及其终。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于魏氏小传中叹曰:"唐世才臣如奉古者,竟湮没于青简,卒岁莫详,可胜叹哉!"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四考其万岁通天元年登第后,亦止笔于仕宦经历。历代著录皆如雁过寒潭,唯留影而不存迹。

今观《洛阳新获墓志百种》所载唐代兵部侍郎卒年多在六十至七十之间,若以魏氏通天元年(696年)约三十岁登第推算,其卒或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然此终属蠡测,未敢遽断。唐人墓志出土已逾万方,惜乎魏氏志石犹藏九泉,致使这位曾与吴兢同修国史、和徐坚共纂类书的能臣,竟将生命最后的足迹永远隐没在盛唐的烟霞之中。

有美朝为贵,幽寻地自偏。践临伊水汭,想望灞池边。 是遇皆新赏,兹游若旧年。藤萝隐路接,杨柳御沟联。 道惬神情王,机忘俗理...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