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亭茶宴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东的亭阁掩映在嫩柳繁花之间。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鲍防以礼部侍郎之职闲居京师,常于东亭设茶宴邀集文人雅士。彼时安史之乱初平,朝野盛行以茶会友之风,文人将陆羽《茶经》推崇的饮茶之道,与魏晋流觞曲水的雅集传统相融合,遂有此类既见山林意趣、又具盛世余韵的茶宴。
诗中"茗宴东亭四望通"之景,恰是唐长安"八水绕城"地理特征的写照。登亭可见终南积雪倒映曲江,俯闻教坊乐伎的弦管声自水榭飘来。此时宫廷尚食局已专设"茶库",紫笋、阳羡等贡茶经漕运抵京,文人则以越窑青瓷分茶,佐以"幽篁新翠""芳槿吐红"的园景——这种将茶道、音乐、园林审美熔铸一炉的宴饮,实为盛唐文化最后的精致回响。
鲍防在茶烟琴韵中捕捉到的闲适,暗含中唐文人特有的矛盾心境。"更怜团扇起清风"句,既用班婕妤《团扇诗》典故暗示对政治风云的疏离,又以茶席清风延续着盛唐山水诗的清朗气韵。这种在动荡后重建精神家园的尝试,使东亭茶宴成为唐诗从雄浑转向内敛的微妙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