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东亭茶宴

2025年07月05日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声中。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君徽

译文

闲朝向晓出帘栊
悠闲的清晨,掀开帘栊向外望去
茗宴东亭四望通
在东亭设下茶宴,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
远眺城池山色里
远远望去,城池掩映在青山之中
俯聆弦管水声中
低头聆听,弦乐管乐之声仿佛从水中传来
幽篁引沼新抽翠
幽静的竹林倒映在池沼中,新抽的竹叶青翠欲滴
芳槿低檐欲吐红
芬芳的木槿低垂在屋檐下,花蕾即将绽放出红色
坐久此中无限兴
久坐其中,兴致无穷
更怜团扇起清风
更喜爱那团扇轻轻摇动带来的徐徐清风

词语注释

帘栊(lián lóng):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茗宴(míng yàn):茶宴,以茶为主题的宴会
幽篁(yōu huáng):幽深的竹林
芳槿(fāng jǐn):芬芳的木槿花
团扇(tuán shàn):圆形有柄的扇子

创作背景

东亭茶宴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东的亭阁掩映在嫩柳繁花之间。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鲍防以礼部侍郎之职闲居京师,常于东亭设茶宴邀集文人雅士。彼时安史之乱初平,朝野盛行以茶会友之风,文人将陆羽《茶经》推崇的饮茶之道,与魏晋流觞曲水的雅集传统相融合,遂有此类既见山林意趣、又具盛世余韵的茶宴。

诗中"茗宴东亭四望通"之景,恰是唐长安"八水绕城"地理特征的写照。登亭可见终南积雪倒映曲江,俯闻教坊乐伎的弦管声自水榭飘来。此时宫廷尚食局已专设"茶库",紫笋、阳羡等贡茶经漕运抵京,文人则以越窑青瓷分茶,佐以"幽篁新翠""芳槿吐红"的园景——这种将茶道、音乐、园林审美熔铸一炉的宴饮,实为盛唐文化最后的精致回响。

鲍防在茶烟琴韵中捕捉到的闲适,暗含中唐文人特有的矛盾心境。"更怜团扇起清风"句,既用班婕妤《团扇诗》典故暗示对政治风云的疏离,又以茶席清风延续着盛唐山水诗的清朗气韵。这种在动荡后重建精神家园的尝试,使东亭茶宴成为唐诗从雄浑转向内敛的微妙注脚。

赏析

暮春时节的东亭,被诗人描摹成一幅动静相宜的工笔画卷。晨光初透帘栊的刹那,茶宴已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成为贯通天地的诗意仪式。"四望通"三字如推开一扇无形的窗,将城池山色、弦管水声尽数纳入方寸茶席,这种空间的开阖令人想起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布局。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俯聆弦管水声中"的听觉通感,指出其"以水波天然韵律解构人工乐音,使自然成为最高明的乐师"。幽篁新翠与芳槿欲红的色彩对映,恰似谢朓"余霞散成绮"的设色技法,却更添几分初春的羞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种"抽翠""吐红"的拟人笔法,"将植物生长过程转化为可视的生命舞蹈"。

当团扇轻摇的清风掠过茶席,诗人捕捉到了中国美学最珍贵的"瞬间永恒"。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在《唐诗的意境》中分析:"'坐久此中无限兴'暗合庄子'坐忘'之境,茶烟与山霭交融处,正是文人超越尘嚣的精神原乡。"那把徐徐生风的团扇,既是实在的消暑器具,又隐喻着文人"挥毫落纸如云烟"的潇洒风神。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茶事提升为生命仪轨。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指出:"唐代茶宴诗多写交际欢愉,此诗却独辟蹊径——茶烟起处,见天地;杯盏停时,闻清音。这种'物我玄会'的体验,实开宋代'茶禅一味'先声。"那缕穿透水声竹影的清风,最终吹散了诗与生活的界限。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茶宴为题,却作一幅活画。'远眺城池'二句,人在亭中,神游象外,得山水清音之妙。"其评点道出了王维诗中"诗中有画"的特质。

文坛巨匠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特别提及:"'幽篁引沼'一联,将中国文人雅集的神韵写尽。竹之新翠与槿之欲红,恰似茶烟初沸时的心灵悸动,这种对细微生命律动的捕捉,正是盛唐诗的独到之处。"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分析:"尾联'坐久此中无限兴'七字,道破中国茶道真谛。较之日本茶道的'侘寂',唐人更重宴饮间勃发的生命欢愉,那柄偶然摇动的团扇,恰是诗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手笔。"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唐诗鉴赏》中精辟指出:"全诗以'闲朝'起,以'清风'结,中间穿插入远山近水、新竹芳槿,结构如茶汤注盏般流转自然。最妙在'俯聆弦管水声中'句,使无形乐音与有形水波交融,实现了通感艺术的高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