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总弥漫着一种温柔的哀愁。诗人驻足于曲江池畔,见海棠纷坠如雨,忽忆起开元年间宫中盛行「斗花」旧事——那时的杨妃常命宫女头簪牡丹,自己却独爱木芍药的清艳。而今安史之乱的烽烟虽熄,但那些被马蹄碾碎的琼苞、随銮驾西逃时零落的金钿,都化作《惜花吟》里「颜色俱青春」的深深叹息。
诗中「红炉煮茗」的雅致,实暗合天宝年间文人流行的「花时宴」。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宁王每逢春暮,便以红丝为绳缀金铃系于花梢,有鸟鹊飞来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这种奢靡的护花之道,与诗人「不如尽此花下欢」的旷达形成微妙映照。而「独把芳枝归洞房」的结句,恰似白居易「夜深忽梦少年事」的预演,将盛唐最后的韶光凝固在将谢未谢的花枝上。
在唐代宫廷诗的谱系中,此作可视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姊妹篇。二者皆以「花落」喻指时代繁华的消歇,但《惜花吟》更多了分中唐特有的清醒。那些看似闲笔的「莺歌蝶舞」,实为德宗朝重建曲江宴时的人为盛景。诗人以松花煮茗的清气,对抗着时代虚热的浮艳,让惜花之情超越伤春之叹,升华为对永恒美好的虔诚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