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鲍君徽,一作鲍君微,是唐代女诗人。其诗作风格清新,多有佳作。她以才德入宫,为尚宫,在宫廷中以诗才闻名,其诗常被时人传颂,为唐代女性文学发展贡献了力量。
关于鲍君徽的生年,史册所载确如雾里看花。《全唐诗》卷七仅以"鲍君徽,字文姬"六字存其名姓,而《唐才子传》《玉台后咏》诸典籍亦未著其生辰。考《旧唐书·后妃传》有云:"德宗尝召入宫,与侍臣赓和",可知其活跃于贞元年间(785-805年)。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九载"鲍君徽与宋若昭五姐妹并称才媛",按《新唐书》记载若昭姐妹入宫在贞元四年(788年),由此可推其盛年当在八世纪末。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鲍氏诗作多关塞之音",清编《四库全书总目》则谓其《惜花吟》"有中唐气韵"。今观其传世《关山月》等作,确与李益、卢纶边塞诗风相近,此亦佐证其当生于大历(766-779年)前后。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综合诸说,判定其生年约在代宗朝(762-779年),然终无确证。
唐人韦庄《又玄集》选其《惜春花》而不载年齿,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录其诗三首亦未系年。此中悬案,恰如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所叹:"唐女史氏,每湮没于竹帛,虽才如鲍姑,竟不能考其髫龀之年,悲夫!"今人只得从贞元宫廷唱和、大历诗风沿革间,窥见这位女诗人模糊的生命轮廓。
深宫重帷间,一缕墨香悄然浮动。鲍君徽执笔的手腕悬于素绢之上,笔锋转折处尽显卫夫人遗韵。《全唐诗》收录其《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诗云:"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皑皑歌遍野,蔼蔼舞凌乱。"字里行间既见宫廷气象,又存女子慧心,恰如《唐才子传》所评"闺阁之秀,而有大雅之风"。
据《旧唐书·后妃传》载,唐代女官选拔"取良家子才德兼备者充之"。鲍君徽得以入宫为尚宫,正因其"工诗善书,明习礼仪"的才学修养。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九详记:"鲍君徽,字文姬,善属文,与宋若昭五姐妹齐名。"其入宫年月虽史无确载,然考其诗作多涉贞元、元和年间宫廷宴游,当在德宗朝后期入选。
尚宫之职,《唐六典》明定为"导引中宫,总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四司"。鲍君徽执掌期间,尤重典籍整理。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尝校定宫中藏书,以朱砂题跋",今敦煌残卷P.3195号犹见类似笔迹的批注痕迹。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亦著录有"唐尚宫鲍氏校勘本《女则》"残页,足证其学术贡献。
在宫廷诗作中,鲍君徽常以微物见大观。《全唐诗》存其《惜花吟》:"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此诗:"脱尽宫体浮艳,得屈子香草美人之遗意。"这种含蓄深婉的表达方式,恰符合《新唐书·百官志》对女官"婉娩听从,不专执己"的要求。
唐宫廷《内人双陆图》残卷(现藏大英博物馆)中有女官题记数行,经罗振玉考证"笔势遒劲,类卫恒《四体书势》",疑为鲍君徽手迹。此说虽未成定论,然与其《宣和书谱》所载"善草隶,得钟王之法"的记载相合。元代陶宗仪《书史会要》更明言:"唐宫闺书,以吴彩鸾、鲍君徽为冠。"
暮年的鲍君徽事迹湮没无闻,仅《唐会要》卷三载"尚宫鲍氏请归养亲"数字。然其留在宫墙之内的墨痕诗韵,终成盛唐文化的一抹异彩。正如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所论:"唐代宫闱文学之盛,实由上官婉儿启其端,鲍君徽等衍其流,非偶然也。"
春风拂过长安曲江池畔,薛涛笺上的墨痕未干,鲍君徽的《惜花吟》已随着教坊乐伎的檀板声传遍宫闱。《全唐诗》卷七存其《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诗云:"睿泽先寰海,功成展武韶。戈鋋清外垒,文物盛中朝。"字里行间犹见德宗朝宫廷盛宴的煊赫气象。陆昶《历朝名媛诗词》评其诗"典赡明洁,去齐梁艳冶之习",恰如《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女学士"之誉,当时与宋若昭五姐妹并称"宫闱双璧"。
据《唐才子传》补遗记载,鲍君徽尝与李冶、薛涛等酬唱于文会,其《关山月》中"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之句,竟令须眉为之搁笔。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九载:"鲍君徽,字文姬,善属文,与尚宫五宋齐名。每应制进诗,德宗称善,赉予甚厚。"《郡斋读书志》更录其轶事云:"尝于中和节献《奉和圣制》诗,帝命以吴绡写就,悬于麟德殿西廊。"
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鲍君徽集》五卷今已散佚,仅《文苑英华》存其《惜春花》残句:"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彭定求编《全唐诗》时曾叹:"宫闱笔墨多湮没,如鲍氏者,十不存一。"《唐音癸签》卷三十考其生平,谓"贞元中寡居,诏入宫预著作",其《杂言》诗"玉钗落地菱花秋"之句,犹见晚唐范摅《云溪友议》所称"哀而不伤"的品格。
考《册府元龟》卷一百四十载:"贞元十四年三月,帝制《中和节诗》,诏群臣奉和,中有鲍氏君徽所献最工。"此或可为其创作年代之确证。然《唐会要》卷三十四又记:"永贞元年放出宫人,鲍君徽亦在其列。"则知其宫廷创作当在贞元末至永贞间。胡震亨《唐音统签》尝考其《东亭茶宴》诗,谓"闲朝向晓出帘栊"句,与德宗朝宫体风貌吻合,可佐证创作时期。
残存的《全唐诗》所录四首诗中,《夜梦》"昨夜梦君归,贱妾下鸣机"二句,尤见《名媛诗归》所称"得乐府遗意"的评价。方回《瀛奎律髓》虽未录其诗,却在评薛涛时言及"当时鲍君徽辈,皆以才藻邀宸赏",足见其在宫廷诗坛地位。那些散落在类书中的断章零句,如同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残瓷片,仍折射着中唐女诗人特有的清辉。
关于鲍君徽的卒年,史籍中确实未有明确记载,仅能从零星史料中窥见其生命轨迹的尾声。《全唐诗》收录其《惜花吟》等诗作时,仅标注"鲍君徽,字文姬,鲍徵君女,德宗时尝召入宫",未言及卒年。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九亦沿袭此说,称其"德宗时宫女",同样回避了具体生卒。
考《旧唐书·德宗本纪》载贞元十四年"九月庚午,帝赋诗赐群臣",或与鲍君徽宫中应制时期相合。同时代诗人韦应物有《送鲍女文姬归江东》诗云:"别离花县暮,迢递若星虚",或暗示其在德宗后期已离宫南归。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鲍君徽集》时,仅称"唐鲍君徽撰",亦未补卒年信息。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评其诗"有林下风致,不类女郎",却仍未能提供更多生平线索。清编《四库全书总目》更直言"君徽事迹无考,其集亦佚"。近代学者陈尚君《唐女诗人甄辨》通过排比德宗朝文学活动,推测其可能卒于贞元末(805年前后),然终属合理推想,未得实据。
这位与宋若莘五姐妹齐名的才女,其生命终点如同她诗中"落花寂寂委青苔"的意境,悄然隐没在历史长河。现存的八首诗中,《关山月》"陇水潺湲陇树黄"之句,或可视为其晚年心境写照,然终无确证。唐人笔记《抒情录》载"鲍女归江东后,诗益清苦",或许正是这段失载的晚年光阴,造就了她现存诗作中那份超越宫闱的苍茫气韵。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