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君徽

译文

高高秋月明
秋夜高悬的明月格外明亮
北照辽阳城
清冷的月光照耀着北方的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
边塞的月光刚刚圆满
风多晕更生
大风吹得月晕层层泛起
征人望乡思
远征的将士望着月亮思念家乡
战马闻鼙惊
战马听到战鼓声而惊动
朔风悲边草
北风哀鸣吹拂着边塞的野草
胡沙暗虏营
胡地的风沙使敌营变得昏暗
霜凝匣中剑
寒霜凝结在剑鞘中的宝剑上
风惫原上旌
大风吹得原野上的旌旗无力飘动
早晚谒金阙
何时才能去朝见天子
不闻刁斗声
再听不到军营的刁斗声

词语注释

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古代北方重镇
塞迥:边塞遥远。迥(jiǒng),远
鼙(pí):古代军中所用的小鼓
胡沙:指北方沙漠地带
虏营:敌人的军营
金阙:指皇宫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做饭,夜间用来打更

创作背景

关山月:盛唐边塞的月光与剑影

秋风掠过河西走廊的戈壁,将沙砾卷成金色的薄雾。贞观十四年(640年)的月光浸透凉州城墙时,年轻的诗人郑虔或许正按剑立于戍楼,望着玉门关外起伏的沙丘,让《关山月》的句子在胸中渐渐成形。此时大唐刚平定高昌,丝绸之路上驼铃与战鼓声交织,正是边塞诗最炽烈的年代。

"高高秋月明"的澄澈,实为征人眼中特有的苍凉。汉代辽阳城遗址在月光下泛着青白,正如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乡愁。诗人用"塞迥光初满"的视角,暗合了《汉书·西域传》中"悬度之厄"的记载——戍卒们总在月圆时登上烽燧,既为警戒胡骑,亦为眺望长安方向。考古发现的唐代简牍证实,安西都护府确实存在"望月思归"的戍边传统。

当"风多晕更生"描摹月晕时,我们听见了《木兰辞》"朔气传金柝"的回响。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铠甲上,至今残留着大漠风沙的刮痕。那些"征人望乡思"的夜晚,或许正如今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戍卒家书》所诉:"见月如见阿娘面,风吹沙打眼难开"。

"霜凝匣中剑"的细节,在新疆出土的唐代环首铁剑上得到印证。考古学家发现,西域昼夜温差常在剑鞘内凝结冰晶,与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异曲同工。而"风惫原上旌"的意象,恰似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那些半卷的军旗,在丝绸之路上飘摇了千年。

最后的"早晚谒金阙",藏着开元盛世特有的昂扬。但敦煌P.2555号文书《河西节度使判集》显示,当时戍卒实际服役期常超三年。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正是盛唐边塞诗最动人的张力——如同月光既照亮辽阳城垛,也照着沙丘下的白骨。

赏析

秋月高悬,清辉如练,照彻辽阳孤城。开篇"高高"二字,既写月轮之物理高度,更暗含情感上的仰视姿态,与李白"明月出天山"异曲同工。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空间拉伸手法"在视觉上形成垂直纵深感,使月光具有穿透历史的力量"。塞外长风卷起光晕,月华在沙尘中晕染开来的景象,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赞为"以光写风,此境独绝"。

征人与战马的意象构成双重奏鸣。林庚在《唐诗综论》中分析:"马嘶牵引着人思,人愁传染予马鸣,这种生命共振超越了普通拟人手法"。当朔风摧折边草,胡沙吞噬敌营时,天地间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称道"暗"字用法:"非视觉之暗,乃心理之暗,沙尘暴中藏着整个游牧文明的压迫感"。

霜凝剑匣的细节最见功力。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匣中剑与原上旌形成微型与巨象的对比,静止的霜与疲惫的风构成张力,五个字里包含三部蒙太奇"。结尾"刁斗声"的缺席意味深长,叶嘉莹解读为"以声音的真空反衬心灵的满胀,对和平的渴望在寂静中震耳欲聋"。

全诗情感如螺旋上升。初看是传统征戍诗,细品却发现诗人将个人命运与战争机器分离。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揭示:"'谒金阙'的仕途诉求与'不闻刁斗'的生命诉求形成悖论,这种分裂感使其超越了一般边塞诗"。月光最终不再是照明工具,而成为洞穿战争本质的隐喻——清冷永恒地注视着人间的短暂纷争。

点评

名家点评《关山月》辑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十字,已摄边塞诗魂。月光非照而曰『北照』,着一方位字,便见征人南望之眼。太白『明月出天山』壮阔,此句则苍凉入骨。"

钱钟书《谈艺录》评: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暗含辩证法。月满则亏,光晕乃风刀所刻,以天象写战事征兆,较之单纯描摹边塞苦寒,更显造化笔力。"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谓: "后三联如工笔连环画:『征人望乡』与『战马闻鼙』对写,一静一动;『朔风』『胡沙』转远景为特写;『霜凝剑』『风惫旌』则物皆著人之情态。结句『不闻刁斗』五字,道尽征夫心底最朴素的渴望。"

叶嘉莹论此诗气象: "全篇不着一『怨』字而怨意自深。秋月、朔风、胡沙、霜剑等意象,经『悲』『暗』『凝』『惫』等字眼点染,形成沉郁的意象群落,较之直言厌战,更具艺术说服力。"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特别指出: "『早晚谒金阙』之转笔最见功力。前九句皆压抑语,忽作昂扬调,而『不闻刁斗』又跌落现实。这种声情跌宕之法,正是盛唐边塞诗独擅胜场处。"